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翁牛特部的领主世系翁牛特部的历代封建领主和贵族台吉出于蒙古黄金家族的哪一分支?究竟为何人之后裔?对此,诸多史书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如:屠寄著《蒙兀儿史记》认为“今内蒙古翁牛特部乃辽王帖木格斡惕赤斤之后”;日本学者和田清在他所著的《明代蒙古史论集》中则说“翁牛特和阿巴噶、阿马哈纳尔一样,都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子孙”;张穆《蒙古游牧记》在正文中既言翁牛特是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诺楚因之裔,在案语中却又和太祖同母四弟帖木格、特薛禅之子按陈、宗王斡臣等人混为一谈;罗;、桑丹津《蒙古黄金史》断言:…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马奶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奶及其酸马奶文化是欧亚大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奶食品文化中的精华,是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则在中国多元文化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形态来看,蒙古族马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公元前六世纪。据《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载“蒙古民族祖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时代”;俄国学者俾丘林也认为“蒙古民族的起源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远在公元前2500年,这个民族游牧于中国的北部沙漠”;学者苏日巴达拉哈认为“远在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蒙古民族形成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的森林和草地上。活动于贝加尔湖周围,阴山山  相似文献   

3.
新巴尔虎是与陈巴尔虎相对而言的。新巴尔虎与陈巴尔虎同出一源,通称“巴尔虎”。“巴尔虎”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史籍上早就有记载。《蒙古秘史》中称之为“巴尔浑”,《史集》上称之为“巴儿古惕”,《元史》等称之为“八儿胡”或“八儿忽”。 历史上,人们曾因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巴尔虎蒙古人居于多数,故而将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地区亦称为“巴尔虎地区”。受此影响,至今人们仍习惯将呼伦贝尔草原称为“巴尔虎草原”。而“新巴尔虎地区”或“新巴尔虎草原”,则是具体指新巴尔虎蒙古人驻牧的新巴尔虎左、右两旗。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所鼓吹的历史观时写到;“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篡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鉴’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①这里所说的“蒙古人时代”出自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著作中,施蒂纳极力宣扬对精神力量的崇尚,使用了“蒙古精神”,“蒙古人时代”等术语,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解诗二题———兼与艾治平先生商榷李德辉“燕山”不是“燕然”艾治平先生《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释李贺《马诗》之五,以为“燕山月似钩”之燕山是指“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杭爱山,“这一(代)带是历来的古战场……李贺生活...  相似文献   

6.
(六) 恒河之流 《恒河之流》,原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史略恒河之流》(,/M,,/9 tl√娜√√、卟扣√3√bp 献),在学术文献上此书以《恒河之流》之名闻之于世。 [成书年代]清雍正三年即1725年。 [作者]漠南蒙古乌珠穆沁部人衮布扎布公。生卒年不详。他是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曾担任过清代北京唐古忒学校总管。主要著作有:《恒河之流》,《汉区佛教源流》(藏文),《海比忠乃辞典》(蒙藏对照)等。主要译著有:《造像量度经》(藏译汉),《金刚寿命陀罗尼经》,《金纲寿命陀罗尼修行法》,《秘密舍利陀罗尼经》,《时轮金刚顶胜经》,《道算前九能作经》等。此外还编写了几部医学名词术语辞典。  相似文献   

7.
大庆地区在历史上一直为黑水革末 革曷 的黑水部,通古斯语谓之“郭尔罗斯”。自明代嘉靖年间以后始为蒙古科尔沁驻牧地。清代为蒙古科尔沁中最北部的两旗之地,在南者谓之郭尔罗斯,在北者谓之杜尔伯特。二旗以今肇源县西北境富强村前的旧河道的河口处为起点,东至安达市青肯泡取直线为界。  蒙古人最初占据大庆地区始于金代晚期。据《蒙古源流》记载:“泰和二年(1202年),太祖(成吉思汗)四十一岁用兵郭尔罗斯,郭尔罗斯之纳琳汗率二十万郭尔罗斯前来迎战于克厘业库卜克尔(今齐齐哈尔)地方。彼时有哈萨尔诺颜(成吉思汗二弟)等四人进战,…  相似文献   

8.
翰海就是现在的杭爱,是蒙古的山名。古代汉文《史记》中汉字音译写作翰海,后来又写成瀚海了。这座山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的一座大山,山当然依然如旧,耸立在蒙古高原上,但是由于汉文音译为“翰海”之后,给人产生了一种错觉,竟将大山之名,认为是大海之名了,甚至认为是大漠之名了。下面就将这种课余的情况略作考察,以正事实。 翰海这个词,初见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又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再见于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和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不久,伪大同元年(1932年)七月五日,以伪教令五十六号公布《旗制》,这是日伪时期统治东北蒙旗地方最基本的法令。《旗制》的主要精神是,“在蒙古唯一之政治单位为旗。旗为一种自治行政区划”。“旗制”的特点是彻底废除清朝以来的王公制度、扎萨克制度或总管制度,代之以流官性质的旗长;废除盟制,旗隶属于伪兴安各分省(后来是伪兴安各省),由伪兴安局(后来依次演变为伪兴安总  相似文献   

10.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中的许多传说都和成吉思汗家族的系谱有着密切的联系。《秘史》中所记载的大部分传说是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系谱中分离出来的,可以说是整个黄金家族系谱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离开黄金家族的系谱去孤立地分析那些传说的话,就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解释。那些传说不仅是黄金家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传授祖先历史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它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带上了比较明显的历史化和伦理化的倾向,从而形成了蒙古民族古史传说的雏型。古史传说的历史化和伦理化的交叉点上往往产生出明显的政治意向。正如谢选骏同志所说:“古史传说产生的动力,不仅有部落生活的要素,要有为本族寻求更古老,更高贵的神秘渊源的现实政治上的需求。因此,封建  相似文献   

11.
(一) 《蒙古源流》所载达延汗的西征命令,在《蒙古源流》清代汉译本中译为: “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乌梁海者乃为汗守金谷仓库之人,均属大有福者,其令科尔沁阿巴海阿巴噶岱御之。十二土默特与十二鄂托克喀尔喀同为辅助,俱于大永谢布处与八鄂托克察哈尔相会。” 众所周知,这次西征是达延汗统率左翼的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以及科尔沁部,对右翼的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部进行的民族统一战争。但从上述汉译文来看,达延汗的命令是敌我不分,阵线非常混乱。如乌梁海和科尔沁,本是达延汗麾下的两支友邻部队,可是在汉  相似文献   

12.
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制度,过去某些满族史专著把它叫牛录——八旗制度。因此,深入研究八旗制度,探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就要从研究“牛录”开始。“牛录”是构成旗的基层单位,并且还有悠久的历史。“牛录”,或写作“牛禄”,或称“柳累”(见申忠一:《建州图录》)、“牛绿”(见《沈阳状启》),均为满语音译,意译当为“大  相似文献   

13.
破坏契丹     
西方史籍名西辽曰哈刺契丹,即黑契丹,贬辞也。盖蒙古尚白而恶黑,西方史籍源于蒙古人焉。金人厌辽人,则名之为“破坏契丹”。《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三页四,政和四年十二月三日庚子纪事引马扩《茅斋自叙》;扩对金副使王  相似文献   

14.
俺答汗(1507—1583)亦译称阿勒坦汗(Altan khan),是蒙古著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在达延汗统一漠南、漠北以后掌管着右翼三部,即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三部。他死后,其长于衮必里克(《明史·鞑靼传》称吉囊)“与其弟阿勒坦汗二人为首,率右翼三万人”。嘉靖初年衮必里克(1506—1550)到了河套地区(包括现今陕西北部),成为鄂尔多斯部的领袖。此后不久,俺答汗离开了河套地区,移居到现今呼和浩特一带,成为土默特部的领袖。在衮必里克死后的嘉靖二十一、二年前后,是俺答汗威势煊赫时期。他北征大漠,西蹂青海,东蹠察哈尔,南迫长城,控制了蒙古右翼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朝行政立法中,对蒙古行政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会典》“理藩院” 卷,以《理藩院则例》为基础,对事藩院所掌管的事务及其各司分掌的职权作了原则规定,《理藩院则例》就蒙古的旗分、品秩、袭职、职守、设官、擢授、奖惩、比丁、征赋、廪饩、朝觐、贡输、宴赉、扈从、仪制、优(血阝)、会盟、驿站、边禁等方面规定了具体细则,构成蒙古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清代“蒙古衙门”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对蒙古地区的统治,理藩院起了重要作用。众听周知,理藩院是由“蒙古衙门”更名来的,这在清代史籍中有明确记载。《清太宗实录》写道:崇德三年六月庚申日(公元1638年8月8日),“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清朝通典》中也记载:“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此外,《清史稿》一书记载:崇德三年蒙古衙门“更名理藩院”。那么,蒙古衙门设置于何时呢?关于这个问题,长时间来,在许多蒙古史研究者中一直众说纷纭。简言之,有如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一 罗卜桑丹津《阿勒坦·脱卜赤》(蒙古黄金史),在蒙古史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早被学仁所瞩目,但是关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珍藏的一种们阿勒坦·脱卜赤》抄本,世人确很少知晓。该书原收藏于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官布老人家中,后于1962年损献于内蒙古历史语文研究所(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前身)。该书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有专家说约成书于1765年),世称“墨尔根格根抄本黄金史”,上下两卷、66页(A·B*2上SX26Crp,为毛笔抄本;全书分13章,每章后写有结尾诗。该书与罗·《黄金史》以及其它文献的版本关系问题,的确是蒙古文献学上将被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18.
罗卜桑却丹清光绪元年(公元1375年)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县)。著有《蒙古风俗鉴》一书,现将罗卜桑却丹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如次。 1 罗卜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结束语中说:“我从小就是一个苦命人,十来岁就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很好的学习。正在家为维持生活而勤劳时,得以当了本旗苏木章京,”“光绪二十年春,为调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公事,去哲里木盟各旗奔走,于光绪二十三年回到本旗”。(115页)三年时间(1894—1897)的考察,使他走遍了辽阔的哲里木盟草原各旗县,遍访了喀喇沁左旗迁徙到此的家家户户,了解了社会,体察了民情,他对那些处于社会最低层,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同胞,十分同情,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清廷和蒙古王爷的腐败,经济的崩溃,文化教育的落后,宗教的猖獗,民风之日下和人民生活的穷困。通过三年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蒙古史学界对“土默特”名称的来历颇有争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秃马惕说和秃别干说。历史上,居住于贝加尔湖畔的秃马惕以及其他一些豁里部落曾经南迁,一部分秃马惕人把他们的部落名称带到漠南,经过语音变迁形成了“土默特”这个名称。对于这一过程,布里亚特、巴尔虎等贝加尔湖周边部族还保留着朦胧的记忆。北元时期,“土默特”逐渐发展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之一———此后土默特万户的名称被继续沿用为东西土默特旗的名称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20.
<正> 驰名中外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王传》)是藏族文学史上最有时代意义和最振古铄今的一部宏文巨著。它对祖国文化的贡献,对世界艺林的贡献,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它的影响所及,早已踰越了民族界限、国家界限,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世界民族民间文学史上的瑰宝。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石泰安(法籍德人)称这部英雄史诗为“亚洲各民族民间文艺的宝库。”他认为,《王传》是研究青藏、康藏高原古代社会的一部异常珍贵的百科全书。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策·达木丁苏伦博士高度评价《王传》说:“象珍珠般的贯穿着真理和深意。” 《王传》有着浩繁的卷帙,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通过艺术形象“格萨尔”的塑造,概括了一个漫长历史时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