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祥清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1):129-133
汉语中的音译词,因其“舶来”形象与外来色彩,绝大多数要经过汉化和规范之后才能为汉语所接受。音译汉化有各种方式,是音译词规范的基础。因此,音译词进入汉语的基本路径是纯粹音译→音译汉化→音译规范→音译接受,但这一路径并不完全是线性地逐级递进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周沫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4):58-61
英汉音译是有规律的,其中主要有三个:增音、减音和通音.增音,是指在英汉音译时增加音,即增加元音和增加辅音;减音,是指在英汉音译时减少音,即减少某些元音和辅音;通音是指不同的音译为同一个音.通音包括长短元音相通、单双元音相通、轻浊辅音相通、鼻音相通和流音相通. 相似文献
3.
王卉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153-154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大量外来词汇在汉语中"登堂入室",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多姿多彩.为了尽量保持这些外来词的原貌,我们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我们拟从语用的视角讨论外来词的音译特点及发展趋势直接使用、音译与意译逐渐融合、以及音译词翻译逐渐"人性化"等. 相似文献
4.
5.
国名通常都采用音译的办法,这是因为在语言中,地名的符号性很强,名称与事物之间的理据性较弱,而名称的语言指称作用较大。外国国名汉译时多采用音译,或半音译半意译,全意译的国名为数不多。但音译国名无法反映出国名本身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还有海峡两岸译法不同或所译名称不准、不雅等问题。研究国名的内涵及其翻译方法,分... 相似文献
6.
谭宏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6):47-49
望文生义是语源探求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训诂学方法。在汉语植物音译外来词释名中常常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本文通过分析音译外来词在汉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对望文生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 ,指出音译法有其内在的规定性 ,汉语词汇音译应有一定的限度和标准 ,既要体现源语的民族性 ,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和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英译借词的音译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天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79-82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自给自足”。借词的产生是语言交流的结果 ,借词引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代汉语的借词却存在着一种排斥音译转写 ,而乐于接受部分音译或全意译的倾向。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同时 ,音译转写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谐音音译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且已流行为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从谐音音译的概念到其产生的原因,分类及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谐音音译词在丰富汉语表达、加深语义内涵的同时,会造成语言文字书写和翻译混乱的局面,不利于译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段冬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
汉语在吸收外族语词方面是积极的,成果是可观的.除了对一些日语词汇原形照搬之外,汉语借用、吸收外来词语--亦即外族语词--的途径是翻译,主要是音译和意译.音译和意译,各有千秋,使用得当的话,二者都是行之有效的.认为意译外来词语是排斥外族语词进入本族语的表现,只有音译外族语词才有助于词语国际化、有助于汉语同国际接轨、有利于我们同世界进行直接交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康志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0):86-90
文章从文字系统的异同着眼,将进入到英语的外语专名分为罗马化语言的专名和非罗马化语言的专名,在此基础上对中外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称在英语中的应用形式进行了简略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汉语拼音已经使汉语和英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同文现象。汉语专名向英语的转换要做到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摒弃以跨语言重新命名来形成英语译名的方法;第二,明确界定语义翻译的适用范围;第三,汉语拼音在名称跨语言应用中的地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李向群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5):132-135
现阶段对外汉字教学忽视文化的导入,导致对外汉字教学过程枯燥,效果不理想,本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分层次导入文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文章解释了国内宏观经济因素对OFDI的内在影响机理,并发现OFDI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不同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门槛回归方法构造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若干因素的门槛特征,并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引进外资、产业结构、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测定了正向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门槛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当宏观经济因素指标达到或超过门槛值时,对中国OFDI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存在影响甚至对OFDI会产生挤出效应,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影响因素表现出了明显的门限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姓氏起源及其中国文化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铁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人类的姓名产生于社会交际的需要 ,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更丰富了人类姓名所表达的社会意义。今天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来研究日本姓氏的本源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揭示日汉姓名在表层结构及深层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共性与特性 ,探讨日本姓氏和中国姓氏是否有文化融合 ,文化传播 ,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8-60
文字的构成艺术不仅规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特征,也规定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汉字构成艺术的六书规定了汉语母语写作的意象特征,中国传统诗学的意象论促进了中华民族抒情文学的高度发达,使中国成为诗的王国。具体说来,汉字的六书构成主要规定了汉语母语写作的意象论规律,意象论在唐宋时代逐步发展成为意境论,促进了诗歌艺术的高度发展。宋代以后意象论在市民经济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小说论、典型论。这种发展过程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汉字的六书构成由象形、指事到会意、形声,再到转注、假借的转换,形成了意象论到意境论再到典型论的发展,直接规制了汉语母语写作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4-84
汉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意象性。所谓意象,是人的表象和情感反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个性的意中之象或者内心形象。意象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叙事文学的典型,一种是抒情文学的意境。汉字的意象性即文字符号唤起人的意象的性质和功能,汉字的意象性使得汉字的色彩表达最具情感性、象征性、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由简帛异文谈古代通用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辛丑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4):28-33,63
本文结合简帛典籍异文,申论建立古代通用字概念的必要性,并就通假字、古今字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略作辨证。 相似文献
18.
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及教育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卫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非常悠久 ,其过程经过了几个阶段。现在两国文字中仍然使用汉字 ,但与中国现行汉字相比有一定差异 ,汉字教育状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35-39
汉字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困难的环节,学生的反映同样如此。这一困难会直接影响到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进度,对此,目前尚缺少针对性的研究。本文从分析目前汉字教学策略的得失入手,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困难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在总结中国传统的童蒙汉字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借用具有象形或会意特点的古汉字作为中介体,运用"形象"与"逻辑"两种思维习得方法,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现行汉字,以便在纯符号的汉字与学习者之间架设一道便于理解与记忆的认知桥梁。 相似文献
20.
房占红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50-51
汉字多义词的比例非常大,其多义性给掌握词义造成了困难。多义词诸多义项间关系如何梳理,如何追本溯源是掌握汉字的重点、难点。其中,本义是源,引申义是流,义项间具有演化派生关系,因此抓住本义是理解和掌握多义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