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向阳 《社科纵横》2008,23(5):134-135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为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实现佛教的中国化,佛家从格义到自创,都对佛教的义理进行了中国化改造,用中国化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佛教思想,在完成佛教义理中国化的同时,也为佛教在修行方式和政治上实现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宇汝松 《唐都学刊》2007,23(2):44-47
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初入中土的佛教以此为契机而得以迅速传播。富于思辨的般若学在与玄学的不断交融中逐渐异化为玄学化的般若学。享有“解空第一”之美誉的僧肇大师致力于将般若学从玄学中解救出来的同时,从本体论、认识论、解脱论等哲学高度,为中国佛教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圆融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外来佛学从傍依玄学而一跃成为发展玄学、甚至终结了玄学;佛教也因此走上了真正中国化的独立发展道路,并开始反哺中国文化,推动了整个中国哲学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  相似文献   

4.
本篇综述的材料来源于世界上最大的比较研究中心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哲学》杂志,并仅涉及6年以来刊登的资料。B.拉贾帕克斯在《早期佛学与穆勒的哲学和宗教观:比较研究方面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谈到了东方宗教与西方世俗哲学立场的一致与分歧。涉及到认识的主要问题时,人们通常认为,佛教是对知识起源问题持经验态度的一种体系。穆勒认为自己也是哲学中“经验学派”的拥护者。然而佛教所引用的经验的定义,比作为西方经验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反向格义”与“中西会通”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存在的两种认知取向和方法选择。近现代中西学术交流在反向格义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学术的形塑,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学术对西方话语的依附,给中国学术带来相当的片面性偏差。对中国学术而言,不能为了避免西方话语的反向格义而在学术上走向自我封闭,会通中西方已有学术资源进行思想创新是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应有的实践智慧和理性诉求。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不是简单地“去西方话语”,而是要以中国立场寻求与西方学术的深度对话,唯此才能避免在格义天平首鼠两端,在中西会通基础上建立中国学术话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义”现象———一个交互文化史的和现象学的分析倪梁康本文以对文化交流过程中“格义”方法的研究为课题。一方面,这是一种经验研究,它在中国的古代史和现代史上已经出现过而且还会随着当今交互文化理解可能性的不断增大而日趋加强。另一方面,这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东汉佛学传入中国并很快得到信奉、改造与传播,宋明理学时佛学逐渐衷微,及至近代又从衰微走向复兴,这一佛学与儒学结合历史的分析,侧重指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或深或浅地打上了佛学的烙印。佛学在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那里,成为他们企图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但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由于受本阶级的阶级偏见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局限,加之佛学作为一种宗教,毕竟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他们以佛学作为变革积弱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革命胜利的无数事实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吴可为 《浙江学刊》2002,(4):95-101
“所缘缘”是佛教哲学中有关认识论和因果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当于“认识的对象”之义。因果论是佛教哲学中极为复杂的基础性理论,认识论分析又正是特别为大乘唯识学所重视而别异于其它佛教派别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认识论和因果论之交叉论题的“所缘缘”对于唯识学的意义自是不言自明。实际上,对“所缘缘”的分析正是唯识学成立“境不离识”这一主旨的一条重要思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乘唯识学的认识论、真理观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存在论。本文对“所缘缘”这一现代研究中有歧解的概念作了意义上的澄清,并重点分析了亲疏所缘缘的区别以显明唯识哲学对常态经验中的直觉即感觉对象之外在性的独特解释。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隋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后即走向衰落.到了近代,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西学"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佛学的振兴.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在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文化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代,思想家都对佛学推崇备至,他们一方面是为解除无法自由发挥个性的心灵空虚,另一方面则是为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精神武器,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现象.作为近代思想家的一份子,谭嗣同与梁启超也同样推崇佛学,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二者在所处时代及身份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却有同有异,这不仅能够透视出中国近代思想家研讨佛学的特点,也能发现近代思想家佛学研究对中国佛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立 《南亚研究》2009,(2):119-128
明清小说中的“一以化多”母题,常作为正邪斗法时英雄的分身术;民间非正统力量否定权威时的嘲弄和抗争;神奇兵器关键时的以毒攻毒法术。该母题来自佛教六种神通中的神变通,多带有“炫技”、“教训”的意味。中古叙事文学中该母题所展示的神通之法,启示了对特异之人形象的关注,宣扬和促进了西来佛教文化的传播。西晋时母题就被中土道教吸收,唐代华严宗的佛教哲学以此拓展了空间观念,该母题还世俗化而生成了“主题人物”。母题与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一中出多”信仰有关,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始思维模式的文学展演。母题在明清小说中,偏重在瞬间的直观场面效应,掺杂了较多佛教斗法描写的影响。母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戏剧化场面效应,得到后世小说及外域小说的借重。  相似文献   

11.
镰田茂雄先生是日本望众学者、著名佛学家。以研究中国华严宗和中国佛教通史著称。毕生致力于“探究中国社会所接受的佛教和化为中国人血肉的佛教是怎样的”问题。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为了表彰镰田茂雄先生对促进中日两国学术交流的卓越贡献,我中心特授予镰田茂雄先生荣誉教授称号。现将在1995年10月19日的授予仪式上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杨曾文先生对镰田先生业绩的介绍以及镰田先生的演讲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13.
孙晶 《日本研究》2009,(2):10-17
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门大学、驹泽大学教授衿谷宪昭、松本史郎和伊藤隆寿等。“批判佛教”的内容涵盖了宗学批判、佛教学批判、哲学批判和社会问题批判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学批判。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论文《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dhAtu—vAda)。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无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如来藏概念与佛性、本觉观念密切相联,“批判佛教”的倡导者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学界、中国佛学界乃至欧美佛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拟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祜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试析冯从吾的佛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9,25(2):84-87
冯从吾站在理学正统立场上,围绕“道体”、“心性”等问题所展开的“儒佛之辨”,一方面彰显了儒佛根本宗旨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明关学学者独特的佛学观。其中暴露出的由于自身对佛教理论了解的阙略而导致对佛教思想和内在精神理解把握上的偏差,是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思想史现象。  相似文献   

15.
南朝时期,佛教摆脱了玄学的附庸地位而获得充分发展,佛学更深刻地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成为当时上层社会主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南朝社会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侨寓文化世族之一的琅邪王氏,遵循家族崇佛的传统,广泛地结交名僧,积极参与佛学义理的讨论,甚而以其文人特有的优势,通过文学作品宣扬佛教,在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佛学理论中有“本体论”学说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佛学界普遍存在的以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学说来解释佛学理论的理解是错误的。引起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将“本体论”与“宇宙论”相混淆。其实 ,佛学中并不存在与“本体论”相同或相似的学说 ,其根本宗旨是服务于佛教的修行实践 ,并且格外强调经验的理论。即使是探讨现象世界起源的学说 ,最终也无不以主体心识的起灭为依归。此与“本体论”作为纯粹的哲学原理所具有的逻辑的、非经验性的本质特征属于完全不同的理论系统 ,明显不存在实质性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净旻 《浙江学刊》2006,(4):33-38
天台宗是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深度和思辨水准的佛教宗派,引导着中国佛教走向了精湛与成熟,历史上曾长期在江浙佛教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力图以百科全书辞条的体例,通过宗名、宗史、宗典、宗义四要素的切入,扼要勾画出天台宗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对这座“代表中华佛教圆熟境界”的巍峨巅峰作一全面的鸟瞰。  相似文献   

18.
格义、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自于这一问题的生发历史.马克思哲学的义理之格创造了中国哲学的哲学语境,并且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特点:它以民族主体性的自觉守护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并且在开启民智的大众化哲学普及运动中,完成了以时代为背景的中西文化的对接.它的意义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不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个陌生的国土和民族中得到扩张,也不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如何"颠覆"了旧有的传统,从而完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未竟之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格义"的种种努力,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民族传统中从来没有过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开启了理想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它使中国在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获得了新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20.
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别具特色、最为基本的范畴之一,相当于当代哲学的精神、意识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对心予以了重视,着重阐述了心的善良本性,探讨了心在认识领域的突出地位,使心成为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核心。正是孟子首次树立了心的权威,使心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很快在中国得到了信奉、改造和传播。佛学理论主要是论证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的虚幻和彼岸世界(真如世界、涅 世界).的真实。实际上,佛学所讲的真如、佛性就是心本性,佛学的许多派别其实就是“心学。唯识宗、天台宗、禅宗的基本理论就是论征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