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文献中民、氓从最初的族名转变为阶级名再到大多数人的通名,语义不断发生重大的变化。周代文献中的氓最初和民无别,以后逐渐专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古代从事农业上的氓历来为民的主体,所以秦汉以后的学者训氓为民,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2.
西周耕种井田的“农夫”,是奴隶还是农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亦就这个关系着西周社会性质的关键问题——“农夫”的身份,作一些辨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即人们的出身、地位或资格,是由一定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春秋时期舆人身份问题各家说异的情况,采用考证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相关史料入手,得到了舆人是从造车工人中分离出来,战时随军出征维修车辆及做其他辅助性工作,平时服劳役,有自己的土地,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应属于平民阶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周代封侯爵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周一代,因循并发展了殷商的“外服”、“内服”的爵制系统,并创制了“封爵”和“官爵”——“外爵”、“内爵”两大体系。其中,外爵制中的公爵爵位仅授于封侯中身份特殊的尊者,是带有荣誉性质的封爵。它很好地解决了天子与殷旧王子、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属臣之间的礼法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代继承制的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商末周初确立的,它是传子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商朝前期虽兄终弟及仍常见,但主流仍是传子。不能因为有的诸侯国有传弟现象而认为周代的继承制是一继一及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伪造的世俗贵族,他一味地鼓吹君主政体而彻底地否定资产阶级政权;作为文坛上的真正贵族,巴尔扎克属于高山仰止,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上乘。贵族与资产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所为有所不为,后者往往无所不为;作为生活上的资产者巴尔扎克风流荒唐,而作为文坛上的贵族,他的事业却蒸蒸日上,他生活上复杂的情感经历为写作事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二者之间的矛盾最终达成了统一。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中国后仅十五年,秦王朝就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着“周行分封,传年八百;秦行郡县,十五而亡”的根本原因。秦代速亡的原因何在,本文在后面再作简要的评论;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对巩固周代的统治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古今的学者们也作过一些探讨,至今未曾取得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周代实行宗法分封制以后,贵族之间和封国之间,形成了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上的“宗盟”制度,它对周代统治的巩固起了特殊的作用。研究这一制度,对正确深入地理解西周春秋史,对正确理解古代各少数族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有意义的。但学者历  相似文献   

8.
周代“大师”职官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师”作为周官的一种,历来对它的认识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进而与它相关的师氏、虎臣、司马等官职也存在认识上的混淆。本文首先通过将“大师”解构为三种不同的官职来全面分析称为“大师”一职的具体情况,再就各种“大师”本身的发展演变试图揭示一些它与其他相关官职的关系,以便从一定程度上排除旧有的观念混淆。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史的分期,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权舆于何时问题,是中外史学家争讼不决的问题之一。关于两周的社会性质,是争论的一个焦点。而在这个焦点中,关于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者的身份问题,显得特别重要。两周时代的农业生产者,就金文和文献上  相似文献   

10.
11.
民族分散而融合,语言就由方言而向共同语过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交往和统一,给这种过渡提供了客观条件。“雅言”即周王室的共同语,本文拟就其形成的史史渊源条件,其状貌作用,还有发展演变几个方面予以浅探。  相似文献   

12.
大武,不能说是一个舞剧,应该说是一个具有戏剧性的歌舞,——象征历史故事的歌舞,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歌舞,文学创作与艺术创作统一起来的歌舞。这个歌舞作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代还在奏演着,大概在东周王朝灭亡以后,至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亡掉了。它的毒命约八百年左右(约公元前1066年至221年)。现在诗经周颂裹还保存着大武的歌辞,别的先秦古书也有些关于大武的记载。我们把这些史料搜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305篇里,"氓"字仅出现在<卫风·氓>一诗中.<氓>是<诗经>里著名的叙事诗,流传既广,影响亦大.但因时代久远,争议颇多,尤其对"氓"字的解释,莫衷一是.然而,"氓"又是诗中较为关键的字,"氓"字的准确释义对诗的正确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不揣浅陋,就"氓"字音、义作一简单考辨.  相似文献   

14.
南朝墓志书人身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墓志书人身份辨析邵磊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书法文化极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热衷和倡导,文人士大夫们竟相以翰墨相标榜,以至于朝野上下,研习书法蔚成风气,这使得南朝书法在禀承了魏晋衣钵之后而更臻成熟和完美。其时书家亦盛,如刘宋时较著名的...  相似文献   

15.
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中都有关于身份的明文规定,但关于身份的法定概念却至今没有。由于不同国家其刑法对身份的称谓和表述各不相同,因此,刑法学者给刑法中身份的界定也莫衷一是。通过对德、日以及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关于身份概念争议之辨析,可以给出一个基本定义。  相似文献   

16.
上古采风制度是不是根据汉代乐府制度所作的虚构,历来争议颇大。本文根据上博简《孔子诗论》有关"邦风"的讨论,确认了先秦出土文献中有关"邦风"(国风)采自民间及其舆论功能的明确记载。同时,引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将采风制度纳入上古"乐政"系统加以考察,并将采风制度视作包括"诗谏"在内的谏议制度的一个上游环节。  相似文献   

17.
祁志祥 《东方论坛》2023,(5):34-43+165
君主必须通过百官群臣才能实现对基层民众的行政管理。任官必选贤,“尚贤”因而成为周代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部分。“贤”指才德杰出之士。依据其杰出程度高下,分“英”“俊”“杰”“豪”。周人从选吏任官治国安邦,兼并诸侯称霸天下,打破世袭解放人才诸方面,反复强调过“尚贤”的重要性,告诫君主“求贤”必须虚心,切忌自大。与君主“求贤”相应,民间自然流行“举贤”与“让贤”的佳话。君主求贤,必先知贤。如何知贤?要具备正确辨别忠逆的判断力,要兼顾民众的评价和意见,要结合各种环境对人才的表现作动态考察。知贤、求贤后,“用贤”很重要。“用贤”的基本原则,是德能配位,取其所长,去除亲疏。“任贤”“尽贤”是“用贤”的最高境界。即信任贤人,让贤人放手工作,发挥名副其实的忠贤谏议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诗·氓》中“复关”一语,旧注或训关隘之关,或训地名,皆以处所为释。又有以为氓之“托号”,亦即借代者。而据旧籍及本诗上下文意,终难成为的诂。是以高亨先生释之为“返回的车”。案前引诸说俱非,今据《周礼·秋官·条粮氏》“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并注及《史记》、《汉书》注,此“关”乃“关说”、“头白”、“关由”、“关通”之关,其义略同于“通告”,亦并与今语之“回答”、“回话”、“答复”、“诸义相近①。是本诗之”复关”亦当以此为释。覆按旧籍,此类例证尚多,今特援举以证成其说。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首先要谋篇布局,把材料严密地组织起来。而要组织好材料,必须紧扣主题;在记叙性主体中,还要围绕恰当的“线索”,把精选的材料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条理清晰的有机整体。如果离开“主题”,则失去思想的主脑;但如果离开“线索”,则义缺乏结构的主干,也显得零散,缺乏凝聚力和新鲜感。所以记叙性文体的“线索”,不是一个可有可元的问题,而是一个既关系到文章全局的集中和连贯,同时也关涉到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而恰恰是于这样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