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万历年间的1616年二月与1618年九月,对黄山来说,是两段非常荣幸并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游历、登临了黄山。也正是这两次游历、登临黄山,才使他在遍游海内各名山大川后的晚年,对黄山作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看黄山     
年前,原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来我市视察。省档案局局长李学香,副局长崔海燕陪同考察。市委秘书长毕无非、市政府秘书长王郭培前往机场凶接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宴请了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的领导。毛福民同志很高兴地考察了我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的部分著名景区及文化道存。在黄山风景区,毛福民同志对雄伟奇绝的黄山风光及景区管理工作赞不绝口,他一路走、一路在小本子记下所思所感,即兴做诗。他将诗句反复吟诵,字斟句酌地推敲、还向陪同的省、市档案局长介绍这些诗句的内涵。离开黄山景区后,毛福民同志欣然提笔将《看黄山》(诗二首),题附黄山市档案局。诗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13-13
旅游业是我市最大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也是支撑黄山奋力崛起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我市旅游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差距,看到问题,跳出黄山看黄山,把黄山放在全国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比较,去分析,尤其是与一些著名的山岳风光景区景点相比,黄山旅游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而且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相似文献   

4.
黄山奇松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集天下美景于一身,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更是把黄山推至到了祖国风景名山的顶峰。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而在黄山“四绝”之中,位居首位的便是“奇松”——黄山松。  相似文献   

5.
黄山绝壁松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闻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绝壁松。  相似文献   

6.
曾经为中国邮坛奉献出“全国最佳邮票”《黄山》小版张的邮票设计家、著名的版画家师松龄先生,已于2008年7月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仙逝。根据师松龄先生的遗愿,他的骨灰将撒到他与之缘定终身并魂牵梦绕的黄山。  相似文献   

7.
黄山之美,世人称奇,黄山的春天是缤纷的大花园。是生趣盎然的美世界:黄山的夏天是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季节,是清凉洁净的洞天福地:黄山的秋天是一幅色彩浓烈的画.是一首动人心魄的诗。  相似文献   

8.
黄山名刹     
“天下名山僧占多”。黄山是名山,和尚自然不会错过。特别是在明代后期清朝前叶,来黄山的和尚更是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鹜。康熙年间,仅慈光寺曾住和尚千人以上。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5日至2005年元月5日,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农村经济专家吴象同志与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张根生同志在原省人大副主任陆子修同志陪同下来黄山市调研,受到市几大班子领导的热情接待。吴象同志看到近年家乡的巨变,特别是看到市委“443”行动计划,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443”行动计划符合黄山实际,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统领,  相似文献   

10.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之后对黄山的美发出的赞叹。黄山到底有多美?中国古代似乎没有留下一篇脍灸人口、流芳百家的描写黄山的诗文,中国当代好象没有流行一首众人皆知、张口就来的唱颂黄山的歌曲。  相似文献   

11.
黄山之声     
夏之黄山,清凉天堂;雨后黄山,分外妖娆。如此美妙时节,程映真女士来黄山,体会的不仅有那风声雨意,还有那鸟儿的婉啭,游客的歌呤…… ——编者  相似文献   

12.
全市工业大会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勾勒了宏伟蓝图,事关黄山长远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正在抓紧编制之中。市委办公厅吴顺辉同志这篇文章的出台,可谓适逢其时。该文观点鲜明,立意高远,内容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华美,分析透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济研究文章。此文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启敏同志在百忙之中通读全文,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吴顺辉同志就发展工业经济问题思考了一些新问题,新办法,特别是用很多数字说话,有理有据,很多观点值得研究。鉴于此,本刊特将此文予以刊载,以飨读者。同时,诚望有更多的人关注黄山的工业,关注黄山的经济,关注黄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黄山     
诗仙李白在黄山,在皖南,都曾留下仙踪佳赋。石男先生细心察访,慕风追怀,不经意间也显露了自己的诗人性情。《李白的黄山》因人及事,因事及情,人事物事交融,快意处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4.
慈光寺大院可见黄山真面目。你体验过么?“看自然的黄山是一种情的陶冶,读诗中的黄山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是《诗中黄山更秀美》一文作者的手记。这一点,在读者品读该文时,相信也有类似感受。  相似文献   

15.
黄山天竺     
《徽州社会科学》2006,(11):I0006-I0006
“黄山天竺”融美食,茶饮,娱乐,文化和浴场为一体,是黄山市中心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1979年7月11日至16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黄山,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以下简称黄山谈话)。黄山谈话直截了当地把“发展旅游”同“发财”联系起来,明确强调黄山旅游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其实质是要让世界了解黄山,把中国旅游业的牌子打出去。黄山谈话,既是邓小平旅  相似文献   

17.
昨天,黄山迎来了2007年的第一场雪.轻盈的雪花纷纷扬扬。夹着云雾,伴着山风,在黄山的山峦上追逐,在山谷中飞腾。雪花飞上了千条巨壑,飞上了万座峰岗。千峰万壑接受了冰雪的洗礼,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古人形容说:“一夜寒风起,万树梨花开”,雪后的黄山,银妆素裹,玉树琼枝,满目琼楼玉宇。观之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8.
“黄山不仅是安徽的黄山,更是中国的黄山,世界的黄山”中共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周年。是年,黄山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决定:在全市隆重表彰一批为黄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行各业典型,并将他们的感人事迹收录成书,题名《黄山行业楷模》,于近期印发全市。  相似文献   

20.
汪得天,出生于1972年12月6日,1994年7月毕业于徽州师范中文系,中共党员,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黄山玉屏楼宾馆总经理。先后在黄山管委会机要局、秘书科和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企业文化部工作,并担任黄山对外文化艺术中心和桃源宾馆总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