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灵璧是"天下第一石"原产地、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垓下之战古战场,素有"奇石虞姬钟馗画,一奇一美一神,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奇石文化、虞姬文化、钟馗文化(三元文化)是灵璧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亮丽的城市品牌。以此为媒,举办首届中国·灵璧奇石文化博览会暨首届钟馗文化节、首届虞姬文化节("一会两节")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彰显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2.
正奇石很早就纳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据《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作为进贡禹王的珍品之一。而《山海经》中则记录了百余处矿物奇石的产地。时间流逝,到了东晋末年,出现了一位爱奇石的文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他以耕作赏菊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身边有巨石相伴。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深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此举引得后人艳羡无比,并因此奉其为开创赏石先河的祖师爷。赏石之风飘过了魏晋,来到了盛唐。在唐诗和佛教的影响下,奇石既可以小观  相似文献   

3.
<正>在阜新,有这样一个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对各种各样的石头感兴趣,怀揣腰掖地把玩,将石头摆放成各种形状观赏,梦想着有一天搜尽天下奇石,建成一座"石乐园"。在六十几岁的时候,这一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如今,在阜新矿山公园的东北角,一座占地两百余亩,集奇石展览、石种鉴赏、石园观光、地质科研、石艺教学、旅游接  相似文献   

4.
奇石组画是以奇形妙趣的石块为创作材质,在保持其原有造型、不改变画面的前提下,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形象,来反映作者需要揭示的主题的美术作品。它是一种立体的、可以触摸且随时随意调整、改动的图画。其中多幅互有关联的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具有故事冲突、演变过程的大视野多镜头的奇石组画还可以组成奇石连环画。奇石组画是美术家、书法家、奇石收藏家岳恩荣教授在十几年的摸索实践中首创的,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玩石、藏石之风可谓历史悠久。如今,随着百姓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玩石、藏石之风逐渐遍及全国。观赏石也称奇石、雅石,大致可以分为: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石、硅化石、戈壁石、生物化石、事件石、纪念石、文房石、天然国画石等。  相似文献   

6.
正近些年我多以淡墨入画,淡墨之美在于格调之高,格调之高在于"淡雅",它与浓重之墨相对而处,却并非相互倾轧。中国山水画以淡墨入画者代不乏人,如董源的《溪岸图轴》、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轴》、米友人的《潇湘奇观图》、郭熙的《早春图》、李成的《读碑窠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云林的《六君子图》、董其昌的《疏林远岫图》、石涛的《细  相似文献   

7.
梁瑜霞 《唐都学刊》2004,20(3):26-30
李白的诗歌个性十分鲜明,其突出特点可用"李白气"来概括,"李白气"的能指即清末评论家吴汝纶所说的"一片奇气"[1]。"一片奇气"在李白诗歌有三个表现层次:言奇、象奇、思奇。李白、岑参、韩愈三人的诗歌都具有"尚奇"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而言:岑参之奇,意在外物,奇在风光;李白之奇,意在情感,奇在心志;韩愈之奇,融进人力,奇崛险怪;李白之奇,得之天然,风神潇洒。这正是李白之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王鹭 《青岛画报》2011,(10):98-99
兰有"王者之香",灵动秀丽、高洁素雅,历来多有文人雅士颂咏,以其为品格高尚、含蓄大美之象征,近日更得藏家之青睐。三生缘爱兰久矣,堂内奇石艺品间总有几株兰花,有书家撇叶之爽利,更兼幽香怡人,见之神清气爽,嗅之超凡脱俗。兰既雅,岂可以俗器配之?三生缘深知其道,日前,经专家鉴而定之,求得几件老紫砂盆及青  相似文献   

9.
正清朝中期,江南繁华,在富庶的扬州,有一群书画家,画风清奇,为人实际,将一身本领换做干粮,在世俗生活中创造精神的闪光点。他们有一个集体名字,叫做"扬州八怪"。Eight Eccentrics of Yangzhou is the name for a group of eight  相似文献   

10.
石中有真意     
车凤 《东西南北》2011,(16):2-3
石头,原本是很不起眼的东西,它默然依附于大地,朴素而平实。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盖房造楼、修桥补路时才会想到它、用到它。然而,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寄情山水和景物的习惯,对于这一群体来说,一直有着深刻久远的石头情结,正所谓"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  相似文献   

11.
正傅山是兼具晚明和清初艺术风格的书法家。一方面,他是求"奇"最为激进的艺术家,是那个时代最后一位狂草大师;另一方面,他是碑学思想最早的雄辩鼓吹者。作为终生拒绝与清王朝合作、终老林泉的隐者,他集思想家、诸子研究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和具有极高的医道医术的良医于一身,奇峰般突起于17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顒、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这一美誉并不过分,顾炎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美意识与日本人的美意识是在共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当然有别于西方的共同特点;用时也是在各自的风土中经过长期演变、醇化而成的,在不同的人文地理与文化轨迹中,自然也就形成相互区别的独特的美意识。从宏观上粗略地看,似乎是浑然一体,而从微观细致研究,就可看到泾渭分明之处,正所谓“同是桃花两样红”。  相似文献   

13.
桓仁之美     
, 《今日辽宁》2012,(6):6-7,2
"桓仁真美!"这是到过桓仁的人异口同声的赞誉。当然,这种赞誉绝不为过。中国之美,美在锦绣山河,更美在璀璨的文化。这是审美的标准,也是一种其识。游人对于桓仁的赞誉正是源于这种共识。大自然在赋予桓仁秀美河山的同时,也演绎了"燕东胜境"的浪漫与神奇。桓仁是多彩的,这里山不谓高,却兼具雄、险、奇、峻、幽之特点,每  相似文献   

14.
正在"疯狂的石头"面前,几乎所有人都想顺势"疯狂"一把。但就像股市一样,"奇石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若不掌握奇石收藏的门道,盲目入市,恐怕只有白白教学费了。什么石头值得藏评价奇石的收藏价值可从形、色、质、纹、韵五个方面入手。"形"是指石形完整,多姿多态,风情万种;"色"以色艳为上品;"质"以坚为要,以硬为妙,手感润滑细腻为上;而"纹"要图纹清晰,质纹流畅,线条柔和;  相似文献   

15.
本刊编辑部 《阅江学刊》2012,4(2):149-F0003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处水土养育了医巫闾。每每来到医巫闾山,来到此山怀囊中的大朝阳山城,每每受到震撼。那一山一石、一砖一瓦之中无不氤氲着一种气香,那是从远古弥漫过来,带着春秋战国时的黍稷之气,带着唐宋元明的谷草之香,更有大辽后金的鲜蔬花果、美肴佳酿……主人告诉我,在这里尽可以游走历史长河,尽览山川毓秀,入定佛祖禅心,畅浴天水神泉,更可以饱餐关东美食……  相似文献   

17.
白爱平 《唐都学刊》2009,25(5):22-25
中唐诗人姚合、贾岛以清僻细密的艺术旨趣、奇涩精警的五律体制在诗歌史上独标一格.他们继杜甫对七言律诗的细密琢磨终至大成之后,开辟了五言律诗体式奇变的新风气.其结体成篇不苟常态,有蜂腰体、全篇单行体、搏挽法、逆挽法、因果法等结构方式,尤其是蜂腰体和单行体,形式朴拙生新而气韵圆转流贯.对仗的方式除常体之外,又有假对、流水对、当句对、隔句对、轻重对等,其中流水对和轻重对最能代表姚贾五律的对偶风格以及诗人诗歌创作的才情胆略.句式的生新奇变方面,则有十字句、倒装句和折腰句等,其中最具姚贾诗体特征也颇为后人称道效法的十字句式,于别致流畅之中见古拙之美.姚贾五律体式在中晚唐之后不断有众多后学推波助澜,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诗体格局.  相似文献   

18.
<正> 《北京通史》第八卷属于晚清时期的北京,第九卷属于民国时期的北京。这两卷虽然各具特色,而它们的基本特征颇有类似之处。且从城市建设角度看,许多新型项目兴起于晚清,发展于民国时期。因此,我在汇报第八卷基本构思的同时也兼及第九卷。首先汇报我们的构思经过。开始有个问题颇费思索,就是同中国通史相关联的重大政治事件,写不写、如何写的问题。因为解放后的三十多年间,对于近现代史研究,集中的专家学者最多,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数量也很大,其研究之深度和广度也要大大超过其它各段历史的研究。如果我们再写这些内容,就可能重复,水平也可能不高。如果不写这些内容,回避同中国通史的重复,那写出来的稿子就算不了北京通史,最多不  相似文献   

19.
《青岛画报》2013,(5):70-73
楠溪江,清、弯、秀、美,是一个既让人心动又让人心静的地方。其主要特色是水秀、岩奇、瀑多、林秀、村古而闻名遐迩,山水风光与田园情趣相融,有"天下第一水"之美誉。她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美在纯净柔和,绝无污染。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南距温州23公里,东与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相连。西与仙都风景名胜区毗邻,北与仙居风景名胜区相依。总面积达625  相似文献   

20.
王立民 《学术交流》2002,(2):117-119
《诗经·邶风·静女》篇中的“彤管”为何物,历来说法不一。笔者以为“彤管”为石管。第一,“彤”字的本意是红色带有光泽而有毛样纹理的石(玉)。而彤管为红色有光泽和美丽花纹的石(玉)管。第二,古代有赠玉之习俗。第三,从出土文物中有玉管和石管的实物也可证之。第四,从“彤管有炜”句看,只有红色的玉或石经过打磨而发出的光辉才可称得上“盛赤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