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2.
"悲剧哲学"的世界观——舍斯托夫哲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舍斯托夫看来,"悲剧哲学"不是此世的认识论,不是日常的哲学,而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悲剧哲学"有一套与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迥然不同的关于现实-真实-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观念和价值是在人的"临界境遇"中揭示出来的.人在悲剧体验中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反抗,才是生命的真实,在反抗中走向最高存在物的努力,才是对真理的探求.而理性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倡导的对必然性的快乐服从,则是谎言和说教.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哲学:超越乌托邦——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评介·刘翠·与中国社会转型期形形色色的科学层面的困惑、疑问相伴随,形而上学中重新关照人类文化与历史已成为当代中国学者不可推拒的责任。衣俊卿先生的《历史与乌托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从形而上与...  相似文献   

4.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是20世纪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直面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深刻的异化现实,提出用"新感性"美学作为救世良方来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症.艺术--审美如何实现拯救人类的任务?他通过对艺术异在性本质的深入研究,建构起审美乌托邦大厦.本文试图对他的艺术异在性理论作具体探讨,以期准确把握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是人文精神探寻中的“乌托邦情结”.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道德浪漫主义倾向;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三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的倾向。哲学中的唯理论信念是乌托邦情结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和思想预设、这一唯理论哲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在现象界背后设定不动的本体和实体的本体形而上学;二是以给定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前提,又要统一二者的主体形而上学。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失误在于它对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否定和对“另一个世界”的执着和迷狂,由此而成为把人文精神的追求导向乌托邦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根源。它具体表现为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生在论的真善一体论和人性论中忽视人之有限性的倾向。而超越了人文精神追求中的这种马托邦情结之后,我们要营造新的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不是排它独断的,不是要消除多极的存在,而是对多样性价值的尊重与宽容。  相似文献   

7.
布洛赫在著作《乌托邦精神》一书中,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性解读,重新定义了他者、弥赛亚等宗教概念,指出人之未来性的获得,归因于对现存的虚假世界被废弃后完全他异性的他者美好世界的预见与盼望。他者作为植根于人性内部的乌托邦精神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能给予所有我们曾经在神化的人身上渴望得到的事物以适当的深度,只有他者才能动态地表现和揭示出人的普罗米修斯乌托邦特性的全部。由此,布洛赫在颠覆性意义上继承了“宗教遗产”,救赎回具有创造性元素和奋力带来“新”的问世的人的乌托邦精神力量,构建起希望的形而上学,即乌托邦哲学。乌托邦哲学是祛除恶世界的革命的灵知。今天,我们对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框架下宗教批判的重新审视,有益于为世界上苦难与绝望之后的人们重聚起希望的碎片,确立起生存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布洛赫在著作中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性驱动力、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动力论以及阿德勒的权力意志动力说等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他们的理论非但没有抓住人的根本特性,反而返回自然的开端,遮蔽了人的本真-乌托邦精神,成为遮蔽真正人的掩体;布洛赫拒斥他们的静态的、无历史的人类本质观念,揭示出其思想根源于静态的思维方式;进而阐明乌托邦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饥饿"是乌托邦精神的内在基础驱动力,人具有自己独特的远离任何动物性的开端,真正的人类精神历史是在不断满足由饥饿引发的不满的希望的基础上书写的,如果希望得不到满足,则意味着人生命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积极参与意识形态斗争.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将各种不同观点机械地捏在一起,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各种因素折衷地结合起来.所谓"钟摆"理论、"辩证综合"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广为流行.这些理论"左"右摇摆,时而倾向辩证法,时而倾向形而上学.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教条的极端".  相似文献   

10.
论科西克对伪具体世界观念层面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认为,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应是"具体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通过对伪具体世界生存论根源的揭示.说明了人类以批判性的实践创造人类世界、最终实现自由解放的现实进程."伪具体世界"的观念层面包括日常思维、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历史哲学三部分,对它们的批判构成了"具体的辩证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布洛赫焦虑于时代困境与危机,试图寻找解决良方,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他认为,革命哲学应是"关于祛除恶的革命的灵知",其现实路径是具体乌托邦道路:具体乌托邦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代表着潜藏客观可能性的未来趋势,是将要实现的共同体的主体;具体乌托邦的目标,是带来"新天新地",即无阶级的未来社会;具体乌托邦的"新"包含着一种开放向本真的、真实的未来地平线的可能性,是通往终极乌托邦的垫脚石,它内蕴着一种乌托邦的剩余,使人向上,永葆希望。具体乌托邦革命是第一个真实的总体革命,到那时,人将获得双重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获得解放的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真正的"我们"联合体,即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统一。布洛赫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语法考察入手并进而破解希腊的"在"的生存论意义,是海德格尔冲破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通道".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在"的"语法考察",从而初步完成了对希腊生存论的回溯,为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成熟的存在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语言转向"被比喻为20世纪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形而上学在寻求统一的规定中不断分化语言并使语言逐渐中心化的结果.这一结果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表现为从语言逻辑平台上确立并通达形而上学对象;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哲学家们超越传统"语言"理论的狭隘和缺失的同时,对语言本质和使用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实现了西方哲学整个研究视阈、运思方式以及问题探讨的转换.因此,不论从与历史关联的直接性来看.还是从语言本身的逻辑系统来看,语言都必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中一个自主的领域,并在原初性的理论基础上实现其形而上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富斌 《求是学刊》2013,40(5):23-32
怀特海哲学观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坚持哲学是宇宙论,试图对世界作综合性的研究和说明;同时又坚持哲学是形而上学,试图通过一系列形而上学概念和范畴来把握和说明现实世界。怀特海坚信,哲学的主题是普遍原理,哲学的功能是提供一般观念。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社会的物质产品最大化必然要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和能源,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对能源的无尽开采又会产生无法消除的污染.这些都会加速人类和地球的毁灭,因而恩斯特·布洛赫武的乌托邦是不可能的.与布洛赫勾勒的"积极闲暇的人间天堂"相反,人类自古就已达到了人性可能达到的高度,人性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相似文献   

16.
马妮 《新华文摘》2022,(5):41-45
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表现得强烈且坚决.对后现代主义拒斥形而上学进程中一些问题的反思,比如,后现代主义是否以"未思之事"或生活世界的理论场域转换完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旨向转变;又如,如何理解早期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态势与晚近所呈现的建设性之间的理论关系及其理论进路,是当代哲学视域内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爱,即仁的观念,乃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既为形而下学(知识论及科学、伦理学及道德)奠基,也为形而上学奠基.这是因为,爱作为生活情感是生活一存在的显现.因此,爱的观念乃是本源性观念,爱作为生活情感,归属于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18.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的"还原"获得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这种"还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它以虚幻的、抽象的概念来把握"流动的实在",势必扼杀事物的丰富性,从而造成对事物的歪曲;第二,它注重外在对象的客体,却忽视了人自身存在的主体,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人的自由和尊严被消解在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正是因为传统本体论哲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加之实证主义的泛化,使得追求绝对基础和确定性的形而上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20世纪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致力于形而上学的重建工作,努力为形而上学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并以此作为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根本途径.后形而上学不再追求超验的、确定的绝对基础,而是立足于内在的神圣性或生活世界,将意义还俗化,并将其界定为一个不断被发现的流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宋洁 《社科纵横》2008,23(6):99-100
本文对<秦腔>中的一对年轻夫妇--夏风和白雪的婚变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留恋与厌弃--对待故乡的两种态度;热心与冷漠--对待传统艺术的两种态度;珍视与轻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三个方面的探讨,指出造成两人之间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两种观念的对立与碰撞.白雪是传统文化的遗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形象,而夏风则是一个典型的异化了的现代人形象,不同的人生观造成了俩人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他们的离异.  相似文献   

20.
李越 《唐都学刊》2003,19(4):133-138
依据艾里斯提出的"非理性观念与情绪困扰的ABC理论",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情绪困扰的内在认知因素--非理性观念进行本土研究.从两性对比的角度,对非理性观念在大学生认知方式中存在的现状、特点和差异进行调查,以期为消除情绪困扰和重建认知方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对策.结果表明(1)大学生普遍存在非理性观念且自我意识不足.(2)非理性观念是导致他们产生大部分情绪困扰的原因.(3)男女大学生的非理性观念诸项目因子无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