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艾秀梅 《求是学刊》2003,30(5):51-55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然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批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他转向技术探求人类异化的根源,认为正是现代技术制造了常人,导致了人在日常共在中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存在.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诗与思,主张通过诗意的栖居破除常人的统治,回到一个澄明、无蔽的本真存在的源始世界.  相似文献   

2.
杜红艳 《求是学刊》2012,39(3):18-22
赫勒与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都将文化概念与现代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都指出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悖论性存在.然而,在基于文化悖论的现代性危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对待现代性文化悖论上,赫勒与马尔库什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马尔库什认为,现代性同一性规则消除文化悖论的企图正是现代性危机之所在,赫勒却认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应该取缔文化悖论.二人对克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不同努力反映了布达佩斯学派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8,(3):40-48
现代哲学向日常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向为解决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问题指明了可行的方向,在此趋向中,许茨和赫勒都是卓越的代表。对日常生活主体的研究,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之一。鉴于两人在对日常生活主体观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文章通过对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试图厘清二者理论的异同,以获得对日常生活主体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试图在把握主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规定和展现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共同体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共同的生存需要、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等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世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构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海德格 尔、列斐伏尔、赫勒分别从"日常共在的共同体"、"日常生活异化的共同体"、"日常生活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体"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日常生活共同体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玉  史巍 《学术交流》2006,23(12):1-5
在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基础上,卢卡奇试图将物化学说放在现代性批判的高度上,力求运用总体性思想,以物化概念为切入点,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物化的表现、劳动的物化以及物化产生的后果展开批判,深度分析物化意识,彰显物化的内在结构、揭示物化的历史规律,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同时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性尝试,采用哲学的批判方式追问理论的预设,把现代性的批判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等其他领域,以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基乃至人类的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考,其理论旨趣在于破除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消除现代性社会中存在的危机。卢卡奇的物化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向。从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多重批判维度入手,疏理卢卡奇学说的逻辑理路,以期能够走进卢卡奇学说本身,从而对以后的哲学的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范为 《求是学刊》2012,39(3):23-27
历史哲学是阿格妮丝·赫勒后期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她的历史哲学深受黑格尔、马克思和柯林伍德等人的影响,兼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特点.但是她的理论有其独特之处,她不是在建构一种宏大叙事,也不是单纯地考察历史知识的性质,而是把历史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结合在一起.人类是历史性的存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身历史性的不同理解,赫勒将历史意识划分为六个阶段,并由此出发构建其独特的历史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勒在对马克思阶级解放理论进行批判研究的同时,系统地论证了个体解放的合法性、可能性与实现途径。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该理论并未诉诸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是致力于日常生活的微观革命,强调个体解放是人类解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文化转型·生存方式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是20世纪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当代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列菲伏尔、赫勒、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科西克和弗洛姆等,都不约而同且不同程度上从独自的研究领域转向日常生活世界,以求唤醒人类内在的批判意识,促使现代人由自在自发的或异化受动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生存方式提升。虽然上述思想家对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态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把人的生存方式的重建当作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的主题。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言,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过分庞…  相似文献   

10.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文化哲学通过对人之存在的历史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阐明了历史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般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文化哲学始终以自觉的文化批判精神为指导,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生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力图阐明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未来的人类生存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李小娟 《求是学刊》2005,32(6):23-26
以现代化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文化哲学研究领域中相对具有独特性和新意的文化哲学理论,它的主题或者宗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即完成由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的文化转型。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创新性在于,它从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内在图式中揭示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揭示人自身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这样一来,日常生活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启蒙,它没有停留于以思想呼吁和观念更新为内涵的表层文化启蒙,而是一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深层文化启蒙。应当说,迄今为止,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杨威 《求是学刊》2005,32(6):20-23
一般而言,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很难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从文化哲学角度,抑或从社会发展角度,也无论从学理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日常生活批判这一研究课题都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不仅为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视人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新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理论视域的重大转换,并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意义。一、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5,32(6):6-12
从笔者在《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开始,一种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从日常生活批判课题的提出,到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①,十几年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种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一般的意识哲学或理论哲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我们在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做更多的前提性理论划界工作,没有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学科定位、理论边界、范畴体系、基本原则等作系统的表述,而…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批判与人自身现代化──读衣俊卿教授《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刘翠衣俊卿教授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已于1994年7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五年来文化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结果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反思和回...  相似文献   

15.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文化哲学通过对人之存在的历史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阐明了历史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股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文化哲学始终以自觉的文化批判精神为指导,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生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力图阐明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未来的人类生存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思想家们关于现代性危机的各种反思中,从道德视角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赫勒对现代道德理论的重建主要是围绕着"好人存在,但好人何以存在?"这一道德中心问题而展开的,最终落脚干对理性化进程中道德规则的重新阐释.赫勒转换了道德规则划分的标准,即从按照层级划分变成按照领域划分.详细论述了现代社会中道德准则和法则、道德原则和格言等多样性的道德规则,并强调,多样性道德规则的内化对于消除外在道德规范和个体的内在自由之间的张力具有重要价值.正是通过对道德规则的一系列重新阐释.赫勒为克服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种道德重建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在环境伦理视阈中,当前中国日常生活模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人自身的异化等现象.低碳生活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碳联系"的伦理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环境伦理的"阿基米德点".只有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人才能消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世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同时也给哲学注入了新的生机,衣俊卿同志近年来倡导和从事的日常生活批判研究即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产物。它在我国文化哲学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日常生活批判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之中。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日常生活的自在状态对整个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阻滞力日益显露出来,由此,哲学家们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尼采把改造人类作为自己哲学的唯一宗旨,在他看来,日常生活、日常交往无时无刻不在同化人的个性、拍污人的纯洁性,他鼓舞一…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80—90年代,我国的文学和哲学先后都从事“日常生活批判”。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当文学以其特有的审美形象生动有力地呈现出日常生活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时,就需要哲学来作出全面而深刻的理性反省。“新写实”小说在面向日常生活时更多地品尝到个人生存的现实的卑微性,其市民形象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征。面对日常生活,“新写实”呈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两种不同状况。应从中发现当今知识分子对世纪初以来的精英传统作痛切反省和对市民社会作浪漫畅想时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