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1):53-6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本原理,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辩证法"原理。通过对黑格尔的作为"一般运动形式"辩证法原理的唯物主义"颠倒",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三个历史辩证法原理:"阶级自否定"的辩证逻辑;"生产力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必然王国自否定"的辩证逻辑。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原理,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特征,这是无可置疑的.但笔者认为,客观性亦是唯物辩证法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征.理由有三:第一,客观性是区分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根本标志.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对辩证法的一般特征已作了精辟论述.但是,由于他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基础之上,因而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恩格斯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他的辩证方法.后来,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拯救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它从“死胡同里”引出来,并推广运用到社会领域中去,关键就在于他们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他的神秘的“绝对精神”桎  相似文献   

3.
在对黑格尔哲学宝库的挖掘中,解读剖析马尔库塞的相关论著对深入理解黑格尔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理性与革命》一书的文本解读,借助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理性的普遍性、历史性、现实性等概念的重构性理解,力图把握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和实体性内容,解剖黑格尔理性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辩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从马尔库塞的视角去透视,何以马克思是黑格尔思想遗产唯一的、真正的继承人。  相似文献   

4.
易杰雄 《浙江学刊》2007,2(3):35-40
在列宁看来,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种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又是辩证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即他所指的“现代唯物主义”。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看承认不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承认不承认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质变;科学发展观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同时适用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思维。列宁关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于1914—1915年在瑞士伯尔尼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哲学所留下的八个笔记本中,特别是其中比较完整的《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列宁关于那些应当构造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原则性指示以及他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提到的辩证逻辑的要求中。  相似文献   

5.
尚杰 《浙江学刊》2005,(3):30-38
为解构"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创造了differance(延异),制造了一个重大的"唯物"事件.这个词活跃在主体或先验意识结构之前,暴露了在逻各斯的说话结构之外吐露真相的"物质内容",打开了一个空间的十字路口."解构"作为一种"异"的哲学形态,既不同于东方思想强调"合"的传统,也不同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分析传统,所以是一种原创性的思想.所谓"解构"的异的空间,是在堵塞纵向或深度思维模式后的增补式活动空间,是各种活动要素之间横向的并置排列关系.在德里达的异域空间中,精神活动的统一性变化为精神活动的分裂性.德里达诉诸的"延异",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或"扬弃"等辩证法概念.所谓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就在于德里达所理解的事物的出场和传播方式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解有所不同,即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可以以一种脱离了逻各斯中心论框架的方式"出场".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5):30-3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部恩格斯晚年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辩证的发展观,这一思想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文从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意义、辩证的发展观的理论特质及对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论述恩格斯辩证发展观的特点和作用,是我们认识真理和认识历史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7.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考察东欧和苏联共产主义解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的一种尝试。A.加利尼科斯在给最近一本论文集所写的导言中,提供了关于这个领域的简单图象。在限定于分析曾活跃在西方的流派的同时,他区分了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式或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根据这种观点,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居主导地位的黑格尔式的思维方式,被阿尔都塞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因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容易理解的是,加利尼科斯将这看作一种进步的发展,看作一种辩证法。然而,本文所要代替说话的,正是这种看似已被超越的学说(指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译注)。确实,本文试图把这种学说再现为了解当代世界的种种复杂性的最佳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与马克思都将"生成与毁灭"的必然规律内嵌于辩证法,因而赋予其以强大的革命性.不同的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元动力是那个永恒的绝对精神,"生灭"的规定并不及于作为绝对者的精神本身,而仅仅适用于精神的诸现象形态即感性世界的诸存在物.黑格尔哲学也因此陷入了结构性的矛盾.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正在于他不承认在生灭的感性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不灭的绝对者,而是认为全部存在物都必须经历"生灭"的历史过程.这一超越在他们的国家学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黑格尔论证了各类具体国家形态必然灭亡,必然被更合乎自由原则的制度所取代;马克思则论证了国家形式本身的必然灭亡,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必将走向历史性的消亡.  相似文献   

11.
将积茂著《黑格尔逻辑学和辩证法》一书包括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学、波佩尔的批判和辩证法以及补录三个部分.作者的主要意图有如下四点:一、阐明现代形式逻辑学乃至分析哲学同黑格尔辩证法的"交接点和分歧点";二、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论加以颠倒,进行"连分析哲学家也通晓的辩证法逻辑的翻译";三、着重进行"作为辩证法逻辑学核心概念的'矛盾'的逻辑说明";四、  相似文献   

12.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明 《求是学刊》2004,31(4):20-23
以前人们较多地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方面,实际上它还有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治疗"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而只要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就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的态度会给予正在追求现代性、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徐长福 《求是学刊》2008,35(1):42-46
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问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异质性现象."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哲学"较早遭遇到了这一现象.但却以同质性思路去化解.即通过普遍性概念之闻的辩证关联而将各种差异和矛盾加以消除.这种哲学通过拯救现象来拯救实践.前者实现了哲学理论内部的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实践论的统一;后者企图把哲学理想在政治实践中实现出来.由此就留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据苏联《社会科学》季刊1985年第3期报道,国际辩证法哲学协会(即黑格尔哲学协会)于1984年9月4日至8日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来自26个国家的学者与会.会议主题为:"认识形成·哲学—科学—辩证法".一般认识(尤其是科学认识)的形成发展问题,是当前各国哲学和科学方法论领域所研究的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直强调:认识发展问题,从不知到知的转化问题,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极其重要的.长  相似文献   

15.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国家理性是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神物"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国家理性通过中介环节即等级要素统摄着君王、官僚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性的实质:黑格尔的政治国家是从概念推演而来的,是作为主观实体性的政治信念;黑格尔为国家理性所做的概念推演,主要目的在于为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寻找哲学根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秀敏 《学习与探索》2006,55(2):102-104
马里奥·本格从多个方面对辩证法的思想给予了批判,其中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的观点影响很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辩证法存在误读,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辩证法是强调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需要中介的;原因之二是混淆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原因之三在于忽视了对辩证法理解的整体视角.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7,(1):12-18
马尔库塞早年试图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尽管对此在存在的抽象性和孤立性的分析表明在当时他的"辩证现象学"就超越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但马尔库塞对恩格斯的误解表明他并没有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真谛。把马克思的方法置于近代以来的认识论语境中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无关,作为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扬弃,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现象学。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他们共同的理论倾向是反对自然辩证法的提法,而主张用历史辩证法取而代之.他们认为:自然界有客观规律,但自然界却没有辩证的发展过程,辩证的发展过程只属于人类.自然界没有实践,没有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因而把辩证法归结为自然辩证法,实质上是否定了历史过程的能动性和特殊性,并用自然规律取代历史规律.他们的一些观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实践是辩证法的基础,主客体关系是辩证法的基本关系,总体性思维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原则.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问题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总体而言,是全面地深化了历史辩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辩证逻辑     
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昂利·瓦尔德的重要著作《辩证逻辑导论》(Henri Wald: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al Logic)英译本,最近由罗马尼亚科学院出版社和荷兰格吕纳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一部比较完整的阐述辩证逻辑的著作.这里介绍的是这本著作中三章(《唯物辩证逻辑的对象》、《逻辑形式的辩证法》、《哲学概念新解》)的部分内容.为了引起国内哲学界和理论工作者研究辩证逻辑的兴趣,我们请黑格尔哲学研究者杨一之同志看了瓦尔德院士的这本著作,并写下他的意见,随同本文一并发表.这对于辩证逻辑问题的探讨,对于国内读者了解国外辩证逻辑研究的状况,对于促进国内学术理论研究,也许是有益的.我们今后准备适当采取这种方式,来介绍国外社会科学.如何做得更好,希望得到读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