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之诗中之诗、顶峰之顶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人间极盛之景及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蔓景的赞颂、对人生哲理的求索之意,抒发了珍惜人间春华之时,憧憬幸福生活的情怀,特别是使人陶醉的良辰美景,更是,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宋娟 《学习与探索》2006,3(6):138-140
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源力量,《诗经》诗意地传达了周人生命流程中的生命意识。周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生命价值的叩问,正是主体生命体验不断滋长、深入的产物。以诠释诗义为切口,可以寻索周人生命意识的内省性与人伦性印痕。  相似文献   

3.
宋娟 《学术交流》2006,(10):163-166
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艺术地凸现了周人从文化演进中汲取的丰富生命资源,隐喻了他们逐渐走向觉醒、解放、强化的内在生命理路,澄清了周人在这一历史段落中不断滋长的人伦意识。这样的生存体验不仅是原始天命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等商周思想意识流变的作用物,而且构成我们从《诗经》透析周人生命意识的思维视点。  相似文献   

4.
王云飞 《社科纵横》2013,(4):136-139
《礼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为生态意识、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爱护生物意识、农业、建筑业生产的时令意识、工商管理的标准意识、节俭和节葬思想。这些观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愫。  相似文献   

5.
曾经在许多谍战片里女性只是以配角点缀出现,而近期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放的谍战大戏<潜伏>则峰回路转.据统计2008新拍谍战剧近60部,而<潜伏>因其剧情跌宕幽默合理、人物刻画细致生动可信、演员表演异彩纷呈而成为其中翘楚.用社会性别视角去分析该剧的人物塑造,主要通过三位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看当今大众传媒制造者性别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6):100-102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对生态学与生态语言学的联系进行交叉对比,围绕生态学渊源、传统语言学流派里的生态意识、生态语言学概念的提出、生态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研究领域进行论述,旨在对生态语言学的内涵和研究意义做出较为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3):138-140
从80年代的伤痕、反思小说,到90年代以后对日常生活的记述,张宇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创作思想方面既有坚持又有变化,从使命意识到生命意识,坚守不变的乡土情怀,就是张序二十多年创作思想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  相似文献   

8.
《古舟子咏》是柯勒律治实践其哲学、诗学思想的最高成就。诗人运用隐喻、象征的独特艺术手法,带领读者经历了从整一到分离、再回归到整一的本体思维旅程。诗中所展现的祛恶趋善的价值追求与整一极善的终极把握,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意义,而且更有人类现代生态意识的最初萌动。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选官制度和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汉谶纬经学的衰落使得士人们不再愿意将其人生价值建立在效忠帝王与朝廷的基础上,而是着重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与觉醒.《古诗十九首》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在离愁别恨、人生苦短的感叹,及时行乐的呼吁背后隐藏的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对个体生命意识的重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生态哲学意识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美学思想是促成中国传统设计美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性因素,现代设计提出的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根源。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仁者爱物等哲学思想中挖掘中国现代设计的思想精华。确立了设计中人的主体性,从而明确了人—物—环境—社会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从更深层次探讨现代设计的社会价值,以期为现代设计及现代设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裴晓军  李倩 《唐都学刊》2013,29(2):99-103
《秦中官报》是创办于陕西早期的一种综合性官办报刊,主要刊载清政府重要谕旨、陕西省内社会新闻、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及文化信息.主要从《秦中官报》中的“秦事汇编”一栏着手,从教育、水利、工农业等方面来分析清末陕西的早期近代化.《秦中官报》为我们研究20世纪初转型期的陕西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5):135-137
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生动地展现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那是一种外部受制于环境危机的笼罩,内部受困于生之混乱和死之恐惧的精神困境。探究导致这种精神困境的根源,继而挖掘出一条突围之路尤为重要。心病还需心药医,外在的诉求终归是一条不归路。然而,以研究内心为主,具有独特生死观理念的藏传佛教,可另辟蹊径,冲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14.
赵晓耕  崔锐 《浙江学刊》2007,7(1):141-146
《申报》素有“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之称,其中涉及的法制内容也相当广泛。本文试图从《申报》创刊到民国之前所载法制内容的分析出发,探究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型时期中民办传媒对法制进步的影响。《申报》批判传统司法积弊,引入西方法治文明,监督政府及司法运作,推进了清末的法制进步。  相似文献   

15.
黄俊亮 《学术交流》2012,(7):190-192
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走,对于生命应有的认真、积极的承担状态,表示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路径;遇,是在走中发生的,体现为一种偶然性,是诗人在走中对于事物的观看与体察,意味着个体之间的沟通与关情;越,是对生命所持有的一种超越状态,既和走有联系又有不同,走主要是承担,对于偶然命运的抉择,而越则表明在抉择后所认定的生命状态,即不断通过求新求变来获得成长与完满。  相似文献   

16.
陈家桢 《学术交流》2002,1(2):120-123
残忍意识的出现和存在,除了政治的因素之外,还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反映。残忍意识表现为残忍行为,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其实假说地狱中的各种酷刑多源自人间的暴虐行为,反过来又在现实中产生副作用。贞节观与因果报应现念合流,可以共同起到精神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的生态意识是东北独特自然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现代进程导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凸显。梁晓声、邓刚、张抗抗、迟子建等人的创作,体现了生态意识从不自觉、无意识到自觉、有意识,直至有鲜明生态主导意识的演进过程。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意识的演进不仅与20世纪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相一致,更体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道言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东西哲学的差异问题,作者认为,东西哲学的差异,实根源于双方对于道言关系之认识不同。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两种不同的共相。东西哲学都在共相中探求真理,然而双方所探求的共相,却是很不同的两种,一为现证之共相,一为名言之共相。第二部分讨论东西哲学对于道言关系的不同看法。东方哲学认为一切现象的本质是名言,而本体则离于言诠,即言语道断;西方哲学认为真理乃一名言概念的体系,即道在言中。第三部分讨论东西哲学探求本体的不同道路。东西哲学由于对道言关系的认识阶段不同,从而采取了两条不同的探求本体的道路,一为离言现证,一为意识思辨。第四部分讨论东西哲学的其它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启蒙主义者,鲁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要立"真人",传统这个"染缸"必须彻底清洗。但是,现实中传统的强大和毁灭的力度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小的变革的于事无补,大的变革的困难重重。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虚无。另一方面,他又根植于传统,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使得他又"以血荐轩辕"的精神,在充满了黑暗的"无路之路"上寻求解决的探索之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也是鲁迅此时最真实的思想写照。于是有了《狂人日记》的"序"中"狂人"治愈后的"候补"——绝望;有了日记文本中极力展示"狂人"在病中的深刻,并让她发出微弱地呼喊:"救救孩子"——向绝望中索要明天的希望。文本的分裂性,希望与绝望相互嘲弄所形成的结构反讽,正是鲁迅内心紧张的反映。我们认为,能在绝望中进行惨烈的抗争,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20.
刘於清 《创新》2014,8(5):37-39
生态自觉归根到底是人的自觉。人是个体性、群体性和类性的统一,因而生态自觉也具有个体自觉、群体自觉和类自觉多重维度:个体生态自觉表现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群体生态自觉表现为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和道路自觉,类生态自觉表现为人类整体化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