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 70年代 ,普鲁士之所以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分裂达数个世纪之久的德国 ,关键在于它在 19世纪上半期已具备了统一德国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表现为 :它通过建立自己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确立起了在德意志的经济领导地位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到19世纪 6 0年代已发展成为当时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  相似文献   

2.
安元巍 《天府新论》2004,16(Z2):288-292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地位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发展方向.作为19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铁血政策"能够获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非常有利,外交政策极其成功,又有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俾斯麦个人的一些特点也产生了不小影响."铁血政策"所进行的事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它能够较顺利的通过武力和战争去统一德意志.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初,德国进入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酝酿阶段。尔后,它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相继完成了民族统一与工业革命两大历史任务,从一个落后、分裂的农业国迅速成长为统一的世界工业强国。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近百年来,各国学术界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研究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经验和规律的热潮历久不衰。本文则试图通过评述德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李斯特关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上的贡献,从另一个侧面探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王磊 《理论界》2005,(11):79-80
每一个时代的商法典都有自己的法哲学基础。18世纪的拿破仑商法典以理性主义和自然法哲学为指导思想;19世纪的德国商法典以历史法学和法学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而20世纪的美国统一商法典则是功利主义和实证哲学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1989—1990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反对、阻止到被迫赞成的心路历程。究其原因:民主德国经济政治危机不断加深;联邦德国大力推进两德统一;西方大国及东欧一些国家对德国统一表示理解和支持;苏联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恶化极大地限制了其对德国统一进程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6.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认为,医疗保障制度应当是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可是19世纪以前的德国工业经济长期处于萌芽状态之中,受传统文化、民众心理以及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德国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工业化完成以前就率先建立起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西方发达国家。另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统一后的德国首先建立的不是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而是努力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因此,了解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原因、变迁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变迁措施对于现阶段建立健全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开启了普鲁士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转向。黑格尔将普鲁士的国家命运同现代化的理论探索结合在一起,并引发了德国现代化道路的德法之争。从历史道路的现代化与主体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出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解放的高度扬弃了德国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在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将由现代性支配的世界历史道路,科学地转化为无产阶级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具体道路,并为无产阶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德国工业革命虽然开始于世纪三四十年代,但进展迅速,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探析德国工业革命时期影响农村人口转移的因素。19  相似文献   

9.
徐继承 《兰州学刊》2010,(12):170-173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同城市由于受自身的要素禀赋、区位特征以及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在各种历史偶然因素的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自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城市化发展正是利用专业分工的特点,借助错位发展的思路形成别具一格的德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提高了经济效率增强了整体经济竞争能力使德国迅速崛起为世界性大国,走出一条成功的城市化之路,对今天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德国的崛起是以一个“后发”国家的形象出现的.在历史上,自中世纪以来,由于皇权衰微,诸侯群雄并起,加之强邻的干涉,地处中欧的德国曾长期陷于分裂割据的积弱状态.虽然包括查理五世等在内的一些德国皇帝也曾雄心勃勃,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振兴,但受制于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环境,最终只能抱憾于历史.19世纪中期以后,得益于迅速工业化、民族主义等有利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普鲁士统治者不失时机地顺应时势,在整合德国国内进步力量的同时,大力营造实现国家统一的有利国际环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强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铁路何去何从,全路、乃至全社会一致关注,铁路进入市场的呼声甚高。笔者认为,“市场取向”对铁路运输业来说不可“取”。一、世界铁路的市场疲展史已稷证明,钦路速输业市场取向没有好结局纵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铁路发展状况,不难发现:首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铁路建设的大发展并非是铁路进入市场的结果。18世纪中叶,英、德、法等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国家普遍兴起筑路高潮,都对铁路实行了国有制和政策倾斜、密集投资。如,德国对铁路的投资每年竟达所有投资的…  相似文献   

12.
德国从19世纪以前的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变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科技中心,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通过对科学的启蒙以及与科学的紧密结合成为德国科学发展的先导.哲学又通过对教育因素和民族因素的注入,进而通过教育革命和民族主义促成了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13.
论德国历史法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兵  蔡迪 《兰州学刊》2010,(3):135-138
19世纪初产生于德国的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学流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主张在整个19世纪占据了德国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潮流,并对以后的法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德国历史法学派主要观点及当时和后世的学者对历史法学的正反面的评价,可以为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研究中,人们十分重视铁路运输业的先导地位,重工业的基础作用,以及电气、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的支柱地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也普遍忽视了商业资本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促进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和服务于工农业飞速发展的特殊意义。由于德国政治分裂、封建势力强顽以及经  相似文献   

15.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在德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紧密联系,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教育思想是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统一。20世纪20-30年代,其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费希特历史哲学进行了“时代”解读。  相似文献   

16.
王洪冉  刘杰 《社会科学论坛》2007,13(22):150-152
19世纪50~6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势头与政治上的严重分裂局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国家统一成为德意志民族走上振兴之路的当务之急.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1815~1898)顺应了历史潮流,利用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和"铁血"手段,统一了分崩离析的德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的表述,并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了人类社会,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般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或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又从宏观角度对五种社会形态发展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的理论。因此,要想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进程、总趋势,正确认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总进程、总趋势,必须把这两大理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社会,有效地改造社会。一、人类社…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50~6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势头与政治上的严重分裂局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国家统一成为德意志民族走上振兴之路的当务之急。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 Bismarck,1815~1898)顺应了历史潮流,利用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和“铁血”手段,统一了分崩离析的德国。  相似文献   

19.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地位十分重要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发展方向。作为 1 9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 ,“铁血政策”能够获得成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非常有利 ,外交政策极其成功 ,又有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俾斯麦个人的一些特点也产生了不小影响。“铁血政策”所进行的事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所以它能够较顺利的通过武力和战争去统一德意志。  相似文献   

20.
论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的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有过关于铁路建设的一场大论争,刘锡鸿作为反对派的代表,其主张颇具特色。他将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概括为八不可行、八无利和九有害,阐述得最为全面,影响也最大。透过刘锡鸿的铁路思想,我们可窥见晚清守旧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