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中国农村,随着"打工经济"的勃兴,乡民进城的趋势已不可遏抑.然而,在打工经济的形成过程中,不仅对民族村寨的文化、习俗造成了消解,而且对整个乡土经济结构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脆弱性.人们远离乡土,到城市寻求前途,并非仅仅源于经济,而是源于在城市垄断下,乡土价值的破碎与空虚.欲重建乡土经济,只有重新挺立乡土价值,关注乡土文化,留住乡民的在农村的梦想,才是根本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文明已经毋庸置疑地嵌入乡村生活中.乡村所特有的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碰撞的过程中被扭曲,被覆盖,而失去了自身的本来面目,传统中国的乡村文化正在消亡,而农民的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在已有文化趋于消失,而新的文化又不能承接的情况下,农民这个乡村生活的主体,则在这种文化空缺中表现得惶恐,不知所措.在<土地的黄昏>一书中,作者正是通过自身生活的经验事实,对乡土社会的微观经验进行重组和编码.因为不管乡土社会在城市经验和城市价值的影响下如何变迁,如何走向衰落,几千年的乡村文明还是具有根基性的作用.乡土社会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产生的问题或不适,其根源还是要在微观生活领域中寻找答案,正如作者所提:"乡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传承和改造的问题."③  相似文献   

3.
姚艳玉 《民族论坛》2008,(11):50-51
《高老庄》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其对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情结的复调叙述无法跨越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的差距,最终导致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心态的必然终结。  相似文献   

4.
农村乡土人才是活跃在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新型人才,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创造在农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先进、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开发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村乡土人才,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地处边陲,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由于交通、信息等交流不便,逐渐形成了各地域和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文化传承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汉化有利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整合发展,但是如果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不断抛弃了自有的优秀文化内涵,则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与国家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相悖。因此,在保证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下,从教育方面入手,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为例,试探讨乡土教材开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乡土文化与民族传统。乡土教材开发是加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载体,更是夯实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路径。我国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倡导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关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的急剧转型,聚力国内外乡土教材研究与开发团队,创新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机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不仅对中国自杀问题作了研究,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价值观作了更深刻、细致的理解.该书通过对自杀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呈现出了乡土中国人"过日子"的一个基本准则--"礼",活着的价值--"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乡土文化深厚。乡土不是乡愁寄居地,它具有实在的文化价值。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激励下,乡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乡土价值被重新发现、激活。乡土作为特定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活化传承乡土价值以促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充分发掘利用乡土的物质价值,激活乡土物质资源与技艺传统,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土的生活质量;保持与增强乡土的社会生活价值;以村落信仰资源与乡土艺术资源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激活乡村生态文明传统,服务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桂林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乡愁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承载着景区的历史记忆,是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乡愁文化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重塑乡愁记忆和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为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旅游感知的内部视野,与作为外部视角的政府、游客和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建构策略,在深描各行动者如何"留住"与"重塑"乡愁的基础上,提出活化社会记忆、激发集体记忆、凝聚情感记忆和赋能媒介记忆的乡愁旅游发展路径,旨在强化乡愁旅游主体地位、增强乡愁文化认同、搭建乡愁情感纽带和创新乡愁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11.
刘朝晖的《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移民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以下简称,《超越乡土社会》,30万字,200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周大鸣教授主编的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文丛"都市与乡村社区研究系列"的一种)是刘朝晖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成的一部对都市化进程中的村落社会进行深度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专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民歌与乡土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具有"传载、 抒表、 传讯、 趋美"等功能.民歌以声音的表现为主,有很强的文化二义性,这种二义性恰恰是表现了本土人与国民国家都要利用的社会诗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存的弹性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以六巷花蓝瑶社区为田野点,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来探究作为大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家权力,在乡土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调查发现,国家权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性、经济性动力,地方族群文化在被纳入全国化、全球化过程中,受国家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乡土知识是一方地域的民众用生活经历谱写的历史或用生活经验创造的文化,地方志在记录这些经验和智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乡土知识应该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乡土知识来自一个民族数代人的传承与沿袭,其中蕴含着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乡村记忆"工程是山东省自2014年起实施的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创新工程,通过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甘肃临夏地区汉族群众的"扶山"仪式是藏文化与汉族祭祀模式的涵化产物,表达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在参与人员、地缘文化、神灵崇拜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并起到了教化民众,软化族群边界的客观效果,成为国家意志与正统儒家文化向乡土社会渗透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新桂系在治理广西的过程中,实施了"特种部族教育",这是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新桂系在创办和实施"特种部族教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质--创建特师、编辑乡土教材、推行多元文化融合、突出实用性等."特种部族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考察其得失,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化植根于独特的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从远古传承发展至今,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着个人成长,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育资源,笔者从自己多年从事校外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几点依托乡土文化、丰富少儿美术教育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田东坂畲族村为例,通过对福建畲族特色村寨的深入研究发现,特色村寨建设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弘扬畲族特色文化、乡村治理实践探索、重视乡土人才培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今乡村旅游发展正火,但与城市旅游比较,它存在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即乡土旅游人才缺乏。因此而导致乡村旅游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欠佳,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在乡土旅游人才领域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