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把他和马克思联系在一起.但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和根源有着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理解,他认为,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拯救危机的出路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由此出发,导致了施特劳斯对马克思学说的批判的否定性理解,即:在其对现代性危机之最深根源的复杂反思中,施特劳斯实际上把马克思看成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顶点,他隐微地始终在同马克思进行论战,具体体现在历史、自由和哲学这三个概念上.  相似文献   

2.
卢梭既是启蒙现代性思想的开创者,又是肇始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始祖,其美学思想具有双重现代性内容,是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共同的起点.他一方面站在启蒙的文化立场,用人颠覆了上帝,用科学颠覆了神学,表现出启蒙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后启蒙的文化立场,用感觉颠覆了理性,用审美颠覆了技术,开审美现代性先声.这对现代性矛盾构成卢梭美学思想的独特张力,并不断引发后人的阐释、争议、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卢梭对现代性悖论的发现和反思为起点,通过对卢梭思想的阐释和分析,试图揭示现代性构建过程中逐步展现出的现代性困境,以及卢梭对自由理想的执著追求。自由理想的启蒙这一使命连接了卢梭和马克思,也连接了现在和未来,如果说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那么启蒙作为现代性的内在精神也必然是被永恒重写着的,哲学也必然永远肩负着自由理想的启蒙使命。  相似文献   

4.
施特劳斯的问题意识是在德国魏玛时期形成的.作为一个生长在"神学-政治"危机中的德国犹太人,施特劳斯从清理当代犹太人问题诸种解决方案入手,在批判自由主义同化方案和犹太复国主义方案的过程中,对现代的启蒙事件做了哲学上的深入剖析,从而开辟了一条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路向.犹太人问题是施特劳斯学术研究的隐秘起点和重要线索,为我们理解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同时也对我们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梭的神义论是卢梭思想的关键,亦是他与其启蒙运动思想家思想差异的根本.他曾提醒世人,文明社会的形成是人类堕落的开始,文明社会应对人类的罪恶负责,在此,他是现代性的批判者,但是,他所批判的不是社会的某个方面,而是社会本身.神义论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卢梭思想之激进性盖源于浸透了神义信念的救赎情怀和末世期待,通过对上帝正义和人的自然之善的辩护实质上使人摆脱了原罪意识的纠缠,并因此对人的内在之善与道德良知和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实现自由获得无限信心,因而,他的神义论最终转化成人义论--这是其神义论的革命之处.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8.
卢梭看似矛盾的作品能够提炼出一个整体的逻辑框架,该框架的中心则定位于卢梭所孜孜以求的伦理生活,而对这种伦理生活的样态进行规定的分别是自然状态、个体自由和历史进程。自然状态为这种伦理生活提供了规范性尺度,个体自由确保了个体拥有进行伦理规划的能动性,而历史进程则将这种规划扩展为关乎人类整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在这诸种规定性之间,卢梭提出了针对人类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的规划,并同时试图将这两重规划统一起来——即便困难重重。同时,卢梭作品也可表露出现代伦理——政治实践特征的某一侧面;而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卢梭的规划既表明了一种现代性的态度,又遭遇了关乎现代性的两难;因此,以卢梭的作品为导向依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过论述余英时先生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分析他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观念以及学术思想,并呈现他关于中国近世思想史的脉络与特质的认识.主要从六个部分展开论述:一、实证与诠释交互为用,二、观念的追溯与展开,三、内在理路,四、外缘情境与思想流变,五、问题意识与两个世界,六、中国近世思想史的脉络与特质.旨在凸现余先生在事实与价值、专精与通博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的治史追求,从而彰显他的思想史研究充实而光辉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卢梭对于"文明与异化"等社会问题做出的反思与批判,赋予了"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意义指涉,尤其是他对于科技与道德等二律背反现象做出的深度思考,为解决当下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建构中的问题提供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张力问题,即理论话语应该具有反思性与批判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日常社会经验的超越;二是审美现代性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实现由封闭向敞开、由空间性向时间性的转换;三是审美现代性话语的边界问题,即理论话语应该体现价值观照的当下性,而非物质膨胀的当前性。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在世界人民面前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艺术追求与文学创作及成果展现了其一生的理想求索,展现的是他对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出路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作为贵族,他是富有的,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过的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作为思想家,他在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庄园里致力于改革;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在揭示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现实主题、理论参照及其内部四重“错位”关系之后,批评卢梭所构造的理论秩序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其实,阿尔都塞忽视了卢梭超越霍布斯与洛克对政治合法性论证路径的理论努力,没有看到卢梭通过构造“公意”以突破普遍主义与自愿主义、个人与集体之间对立的可能意义。通过对阿尔都塞解读卢梭视角的再考察,不仅可以清理关于卢梭在政治思想史中的形象的纷争,而且还可以揭示“社会契约论”在现代政治正当性重建中的致思路径与内在困难,进而可能获得一个检视西方政治哲学问题结构的宏观视角。  相似文献   

13.
冯寿农  李想 《东南学术》2013,(1):128-133
通过重读卢梭的成名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梳理了该文章的论证脉络:卢梭分别从横纵向考察法国现时代和世界的文明古国,揭露了科学艺术的进步引发社会风尚败坏、道德沦丧;他又从内部探究科学艺术之源以及它们的目的和效应,强调奢侈会丧权亡国。笔者发现卢梭真正的目的是对现代性带来的弊端进行大胆的批判,深刻地感到这篇论文具有一种普适价值,它引领读者反思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长军 《东岳论丛》2008,29(3):158-160
与启蒙运动的进步观相左,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持有"文明退步论"。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他向人们展现了绕开文明悲观主义的路径,即以自然状态中使人自由平等的具有非个人特征的自然力量为摹本,设计一个兼具普遍主义和个人主义特征的公意统治的社会。但在如何保证公意的公正性问题上,卢梭的论证方式却使公意的普遍性蜕变为一致性,个人意志被淹没在公意的海洋中而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存在“照着讲”与“接着讲”的不同取向。前者的学术史取向与后者的“思想”史取向相当不同。但“接着讲”也有不同的取向:有“批判”的“接着讲”,主要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研究进路;也有肯定的“接着讲”,主要体现为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进路。聚焦后者,按中国“知行”高度相关的思想结构特征,各偏一方的两种研究路径展现出来:像梁漱溟那样,他接着中国政治思想史而创造性讲出来的思想,直接导向中国的现代政治实践;对牟宗三而言,他“接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落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现代学科主题建构上。两者的偏好不同,分别指向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端点,但共同结构起儒家式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与一颗智慧的头颅相遇是一种幸福,与一个高贵的灵魂相契则更为幸福.卢梭,无疑,是拥有这样的头颅与灵魂的少数人之一.可惜的是,时代并没能理解卢梭,他并不生活在他的时代,他是时代的弃儿,卢梭时代的到来是在身后.在"后卢梭"时代,他成为能引起人们兴奋的焦点,褒与贬,鲜花与唾液,卢梭永远不会寂寞.  相似文献   

17.
伯林关于卢梭的演讲仅聚焦于<社会契约论>,他不无偏颇地认为,在整个现代思想史上,卢梭从对绝对自由观念的神化,竟然跨向了绝对专制主义的观念,是自由最阴险和最可怕的恶意敌人.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他不将浪漫主义的弊端全部问责于卢梭,亦过于保守地估算了卢梭对浪漫主义的正面影响.应该说,伯林对卢梭的辩难,实际上正是英美经验主义与欧陆唯理论跨越时空的对话,观念史的意义也正体现在这种刻意的误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中外史学交流时,不能忽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域外中国研究的转型。欧文·拉铁摩尔这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美国学者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关注。若以“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的视角回顾拉铁摩尔的活动,有望突破史学史研究专注于史著文本,以及侧重某一流派和史观所可能带来的研究视角上的局限。史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并非进一步将史学史限制为史学思想史,而是吸纳思想史研究的特长,即关注广义上的文本、超越具体事件和打破国别的限制。因此,利用演讲稿和传记作为史料讨论拉铁摩尔缘何在1963年前往英国利兹大学创办中国研究系,此举又如何与他的史观呼应,则不仅能充实现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外史学交流的研究成果,也能呈现出“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研究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书写能更好地与其他领域对话的史学史,更为充分地展现史家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唐洁把庄周、卢梭的思想相提并论,在中国近代已有人尝试过。严复在《庄子评点·马蹄篇总评》中评道:“此篇之说,极似法之卢梭,卢梭《为民约》等书,即操此议”。又评:“《月去箧》篇向往‘至德之世’,此说与卢梭正同”。在教育思想史研...  相似文献   

20.
康德伦理学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回应卢梭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为启蒙辩护.通过回应卢梭对资产者的批判和建构"公意"的努力,康德伦理学第一次无矛盾地表达出启蒙的核心价值观:善并非自然,它是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则要取法于普遍性,人借助于普遍性摆脱了自然的监护,从而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赞扬启蒙是社会和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