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松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616-620
非政治化的经济、非伦理化的政治、非宗教化的伦理被视为"理性祛魅"后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大进步.卢梭将"政治的正当性与权威的基础在哪里?"和"道德的新基础在哪里?"这两个终极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秩序与意义的悖论.鉴于现代政治的这一困境,他自觉地把秩序与意义的双重关怀置于思维的重心:在批判唯理性的"进步"秩序观之基础上,揭示了科学、艺术的进步与道德风尚的异化;指出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文明、秩序、理性与进步本身的先天不足;建构了以"公意"为旨归的"道德共同体"与以"公民宗教,,为基石的价值意义体系这样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秩序和德性生活.然而,由于思想中国有的"前瞻"与"后顾"的张力,卢梭也没有很好地走出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我们已步入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其特点就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不确定性,人们似乎陷入了不确定性的社会与以确定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矛盾之中。可以断定,在风险社会中建立伦理秩序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在风险社会中建立伦理秩序,关键是要理顺社会的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3.
郭凤宇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4):39-40,43
本文对卢梭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政治伦理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本文的研究对中国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月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5)
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就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佛教的基本义理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作为宗教伦理,中国佛教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征在中土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劝善化俗之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缓解现代危机、增进义务责任等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莉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68-69
本文主要论述了网络社会自由与秩序的冲突以及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 ,从而阐明在网络社会既要尊重个体的自由 ,也要建立必要的秩序 ,并提出建立和维持网络社会秩序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郭世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5-108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民主思想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经因功利主义思想的诞生和蔓延而受到抑制。康德为社会契约的道德原则提供了纯粹理性的论证,黑格尔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则直接威胁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理论和民主思想的重新修正,使其摒弃了超验主义色彩,呈现出程序性和工具性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了社会契约理论和民主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和民主思想在美国和中国革命时期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社会契约论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沦为一种单纯的历史遗迹。 相似文献
7.
秦彪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39-41
卢梭从"人生而自由"与"私有制的存在"的对立出发,论证了国家的起源、内容与特征等,构建出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理想国。他的契约式的国家理论一度受到当时社会的关注,但仅仅依靠道德为基础的国家理论,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卢梭的国家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9-42
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建构,是通过维新的方式,对氏族组织进行改造,血缘宗法的原理与精神直接作为国家政治的原理与精神,将家、族的内在机制结构化、制度化为国家机制,从而形成父权、族权、政权的三权合一、三位一体以及家国同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之范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态尤其是政治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主旨的家政伦理思想;以"八勤"与节俭为核心的家计伦理思想;以"八本"和"三致祥"为基本要求的家教伦理思想;以"人待人,无价宝"为基本准则的家庭社交伦理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家庭和谐、倡导勤劳节俭美德、加强家庭道德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金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38-41
庄子慑于社会普遍运用知识带来的消极后果,主张弃绝包括科技在内的一切文明,回到不受科技文明染指的"至德之世"。与此类似,卢梭也认为科学是无用的,科学家都是些空谈家。科学有害于德行,技术使人退化,因而欣赏没有科技文明的"自然状态"。他们都是在社会转型期提出反科技思想的,这种现象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常雪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27-32
卢梭的新自然主义直接吸收了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方法论要素。对自然的讨论既构成了卢梭的论述策略,也奠定了他“关于真理和美德”的体系的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所讨论的自然状态不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毋宁是展开其推理的逻辑起点;自然人的提出也不是对人类祖先原貌的还原,而毋宁是对人类个体真实心理的回归。卢梭肯定了自然之善,因而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说,从而将恶的问题转入道德和政治领域,由人类社会来为人的罪恶负责,把救赎的问题从彼岸拉到尘世。因此,在卢梭那里,对恶的问题的解决,就从基督教意义上通过信奉教义、忠于上帝实现对人的救赎,转为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教育人和建构完善的社会制度的方式,来缓解或解决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李雪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5-7
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存世著作为蓝本,就其"天有显道"的生态伦理意识、"天工开物"的生态伦理实践观与"物尽其用"的生态伦理保护观进行梳理和发掘,旨在揭示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同时,阐发其"天人秩序法则"重建的伦理目标。 相似文献
14.
对秩序的追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齐格蒙·鲍曼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3)
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在于 :秩序和混乱、清晰与含混 ,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现代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根除矛盾 ,压制秩序的他者———混乱 ,因此 ,典型的现代实践有一种不宽容的倾向 ,它的基本模式是几何学。但追求秩序本身需要混乱 ,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关系构成了现代性的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新时代伦理秩序的重构需要把握新时代的伦理目标、伦理特征和伦理挑战。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物质富足,保障伦理精神的提升;搭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规范体系;充分吸收传统伦理精华,强化伦理价值底气;完善伦理制度保障,满足刚性约束诉求到加强善的教育,寻找幸福的伦理源泉,无不彰显出伦理秩序的时代特性。新的伦理秩序形成是每个公民最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新时代伦理秩序的重构需要把握新时代的伦理目标、伦理特征和伦理挑战。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物质富足,保障伦理精神的提升;搭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规范体系;充分吸收传统伦理精华,强化伦理价值底气;完善伦理制度保障,满足刚性约束诉求到加强善的教育,寻找幸福的伦理源泉,无不彰显出伦理秩序的时代特性。新的伦理秩序形成是每个公民最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陈怀远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9
针对城乡地域共生状态发生的蜕变与更迭,通过对共生理念概念的解析,研究新时代社会共生秩序的构建策略。研究认为,共生秩序构建中存在社会认同有待加强、价值动力有待提升、公共供给阶层性差异矛盾需要缓解等挑战; 构建和创新共生秩序,需要保持人情秩序、法治秩序的现代化适应与更新,推动人情秩序向制度规范领域发展,利用法律形式的正义确定社会群体的权利关系,以适当性、必要性、均衡性原则所构成的位阶秩序来引导社会共生秩序建构,位阶秩序全链接、多价标的流程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秩序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秩序新构造。 相似文献
18.
李力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72-76
主权与治权(政府权力)的划分在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因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也是不能代表和不能转让的。但是,在治权层面,卢梭认为可以而且应该实行代表制。也就是说,卢梭既主张人民主权,又主张代议制民主,前者是卢梭民主思想的规范层面,而后者是其现实层面。人民主权相对于代议制民主具有优先性,但是后者也有很大的独立性,卢梭希冀在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从而建立一种优良政体。 相似文献
19.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4):118-123
优良政治秩序是人类的永恒诉求。经历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的西汉统治者和士人对于秦朝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训有深刻的体认。陆贾是"秦后第一儒",是汉初"过秦"思潮的首倡者。在汉初,他最早对秩序伦理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陆贾告诫刘邦,政治秩序的建构和维系不能仅仅依赖刚性的暴力,而应以伦理价值体系作为政治秩序长期稳定的根基。在《新语》中,陆贾提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秩序伦理体系,即天道伦理是政权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制度伦理"是秩序建构的方向导引,教化伦理是秩序维系的根本之策。陆贾的秩序伦理思想对中华帝国政治秩序形成和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是当下建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政治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朱建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6)
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对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作了继承和创新.毛泽东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注是多元的,包括人口有计划地再生产、水患治理的人文关怀以及森林资源对人类高质量生存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则从科学和法制的角度着手于生态伦理建设;江泽民通过近半个世纪新中国的建设实践从促进的角度关注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的综合发展新理念,以人为本,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置于其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生态伦理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党的领导人如此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一种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