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问题,一直是历史上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仅中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所谓“性善说”、苟于的“性恶说”、告于的“性无善无恶说”、扬雄的“性有善有恶(善恶混)说”及董仲舒提倡的“性三品说’等。在西方,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西方近代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提出过所谓“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说,历史上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理解、把握及运用,给管理实践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本文就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科学的人性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此…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3.
纵观古来中外所议人性论,有两种情况需要正视:其一,从反映论角度来说,人们议论人性及其本原,涉及两类相关而不同的内容,一为“人性之本”,即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及其本原,属于人性性质领域的问题;一为“人品之本”,即关于人的品性和人的素质及其本原,属于人性品质领域的问题。但人们对此二者往往既不分伯仲,又均以“善恶”泛而论之,则混而乱也。其二,从真理论角度来说,以“善恶”定人性之本或人品之本不当,因为“善恶”实不为人性或人品本原,加之论者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学说指导,或仅以自然性方面为据,…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哲学史上,对人性复归的呼唤,是霍布斯那个时代的主题,于是人性问题也成了该时代哲学家的关注点。培根提出了:人是自然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霍布斯沿着墙根开创的认识道路,进一步研究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论证了人性(包括平等、自由、功利、理性)的“合理性”,提出人生而享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利维坦》中,霍布斯公开以人性反神性,以人权反神权,以“人造国家”反对“神创国家”,以君权人授”反对“君权神授”,对当时西欧资产阶级思想起着积极作用。霍布斯的人性论基础是个人主义的利己之心…  相似文献   

5.
“文革”以后。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青少年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那么野蛮、凶狠、毫无人性,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没有应该反思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早就在讳言“人”“人性”了。是的。我们似乎也在认真地教学生怎么做人。但由于那个年代阶级性取代了人性,又把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标准抬到极其伟大纯粹的高度,人变成了神,使得常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把人性中一成不变的一些真正美好的东西全都划归资产阶级.人于是又变成了鬼:真正的人在教育中并无立足之地,难怪潘多拉盒子一经打开,就变得难以收拾了。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7.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8.
“人性善”是我国思想界的传统命题,作者认为,适应我国明清之际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空谈心性、倡导所谓“实学”的需要,陈确进一步发挥“人性善”学说,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气”、“情”、“才”善。进而他指出,人性善恶之别,是后天“习”作用的结果;人性之善是建立在人知善行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从而赋予“人性善”以实践的品格和特性。  相似文献   

9.
纵观整个古代儒家人性学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说”和葡子的“性恶说”是两条贯串着儒家人性学说发展的线索。虽然后继者大部分都继承“性善”思想,但在论述“情”的方面发展了“性恶”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上人性善恶争论的过程,实质上是“性”与“情”这对范畴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孟子虽然没有提出“情”的概念,但在论述性时透露出关于“情”的思想。他从人性善出发,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就是仁义礼智,侧隐、羞恶,是非与辞让就是“情”。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  相似文献   

10.
对人性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春秋末年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发生差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性问题,但他没有揭示人性的内容。在荀子之前,系统阐明人性学说的是孟子,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条件,此条件是人类独有的,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及价值自觉能力,在他看来,封建伦理道德发端于人的本性,其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根据;可见,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方面。荀子所谓人性,则恰与孟子相反,它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荀子的人性理论,也是为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依据的,荀子主要从人的自然性上去剖析人性,他得出了“人  相似文献   

11.
李天福 《兰州学刊》2009,(5):183-185
在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中,“神性”与“人性”是互为补充与参照的两个重要范畴。沈从文的“共通人性”与京派的“普遍人性”具有对应关系,蕴含“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其生命神性范畴既是对人性范畴的补充,又是对人性范畴的提升,从另一维度揭示出沈从文生命诗学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人性、人道主义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关心、探讨、并有争论的问题。本来,作为学术或文艺理论问题,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只要实行百家争鸣,鼓励人们从各个角度深入讨论,自会有利于得出正确结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四人帮”垮台后改变了这种状况,报刊上重新陆续发表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文章。最近,读了朱光潜同志的《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与共同美》文章后,也有一些想法,本着百家争鸣精神,写出来就教于朱光潜同志并有关专家。(一) 围绕着人性的有无、人性与阶级性之关系,我国早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都曾开展过论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次,为了“促进文艺繁荣”,朱光潜同志提出冲破“人性论”这个禁区,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去对人性作“深刻理解和忠  相似文献   

13.
论人性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众多纷纭的人性主张中,普遍围绕着人性是什么,应当是什么等问题而展开。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或本恶,揭示了人性的先验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经验性特征。基督教神学则认为,人究其本性是恶的,但人应该去恶从善,从人的“罪性”中解脱,以复归人的神性,从而揭示了人性的超验性特征。就人性而言,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先验性、经验性、超验性。  相似文献   

14.
论共同人性     
共同人性问题是当前开展的人性讨论中的关键性问题。它对于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论,如何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及如何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是站不住脚的共同人性的长期被否定,和“人性就是阶级性”这一提法的广为流行有很大关系。人性就是阶级性,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共同人性。因此,在探讨共同人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一、清除“左”的流毒,对无产阶级人性作出正确回答 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干扰,特别是林彪、“四人帮”的践踏,无产阶级人性问题成了一个不能超越“雷池”一步的“禁区”。林彪、“四人帮”一不允许人们谈论无产阶级的人性;二则偷梁换柱,用所谓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来代替无产阶级的人性。目的是为他们的反革命的政治阴谋服务。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代表.其“社会批判理论”继承并发扬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并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人性、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尤其是对“发达工业社会”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即“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也明显存在着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诚如该书“前言”所说的那样:“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所极为重视,着力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历代思想家激烈论争,众说纷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人性问题,既是一个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古老问题,又是一个丰富多彩、广泛深入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举凡一切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几乎无不与它相关。在两千多年来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人性问题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的学派和个人在这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直到今天仍复如是。这个问题从我国解放以来却很少争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粉碎了林彪、“四人帮”套在我们头上的精神枷锁,对人性问题认真探讨的时机已经来到了。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性不过是神性所赋予的、所派生的,他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伦理学说。例如,柏拉图认为,人性就是那个先于人、高于人的“善的理念”在各种不同的人身上的具体化:在统治者身上表现为智慧,在武士身上表现为勇敢,在劳动者身上则是“生性  相似文献   

19.
唐东哲 《理论界》2024,(2):36-41
菲尼斯的伦理学的基本立场是,我们不能够从一个事实命题前进到一个道德命题。这也表明了,在善由何而来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从一个自然的事实出发推出一个道德上的善。善来自实践理性的构建,这样一个构建的起点不是一个事实的知识,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活的世界,一个能够给我们提供各种机遇和可能性的世界。进而,通过实践性理解的方式,我们在实践的世界中将留意到的某种“倾向”把握为一种能在未来提升我们完满的可能性或是机遇,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即是善。虽然实践理性的这一把握最终预设了某种“人性”的因素,但是这样一种人性的学说在菲尼斯那里并不是一种“事实的”人性学说,而是被善所规定了的人性学说,也即是菲尼斯所称的“实践的”人性学说,这样一种处理人性的方式也构成了菲尼斯在回答善由何而来这一问题上的核心线索。当展现了这一线索,我们会发现菲尼斯在处理善由何而来这一问题上采用的完全是一种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儒家那里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通过从“性相近,习相远”、以仁释人、义利之辨、理想人格等五个方面,分析孔子的人性思想,可以凸现出孔子思考人性问题的理论结晶。他对人性思考的原生态的智慧给当代人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也为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了意义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