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白出蜀年代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出蜀的年代,众说纷纭:郁贤皓先生系于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丛考》);黄瑞云同志系于开元十三年春(《李白开元六年到开元十八年行踪考略》,刊《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王琦系于开元十三秋(《李太白年谱》);黄锡珪系于开元十四年秋(《李太白年谱》)。笔者以为,如要准确地系年,必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代学者在考探中多认为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作于乾元二年春天。我认为李白此诗不作于乾元二年 ,而是作于开元十三年岁末。开元十二年秋 ,李白作《峨眉山月歌》出蜀 ,作《初下荆门》寓居金陵。然后返回白帝城打点生意 ,与“饶贾客”交往 ,开元十三年春 ,从白帝城返回江陵 ,作《早发白帝城》。开元十三年秋他又前往巴东一带打点生意 ,由于冬季三峡不通航 ,他一直延误至开元十四年春才又回到江陵。李白的父亲为什么在巴东夔州有生意呢 ?除了夔州紧靠长江外 ,他还有个族兄在夔州当官。《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郇王…  相似文献   

3.
李白一生曾经两次入长安。除了人所共知的天宝元年奉诏入朝那一次外,早在开元年间还有一次。这是当代李白研究工作中的最新成果之一。稗山《李白两入长安辨》一文首倡其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也有所发现;近年郁贤皓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益臻明确;我与薛天伟在编写《李白年谱》过程中亦略有所得。兹采众说,酌以己见,试述李白两入长安始末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与《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二诗中"严少尹"的身份有严挺之和严武二说,二诗系年亦有开元二十一年与乾元元年之说;对《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诗中"严尹弟"则一致认为是严武,诗作于上元元年。经笔者考订,认为"严少尹"与"严尹弟"俱为严武,三诗俱为王维与严武交游工作,前二诗作于乾元元年,后一诗作于上元二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谢保成先生关于《贞观政要》成书时间意见的商讨.笔者认为,《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着手编辑的时间的上限可以定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正式的编辑时间可以定在开元八年五月至十年十月之间.谢保成先生则认为,《贞观政要》"着手编录"大约"始于开元五年(717年);正式编录时间在开元八至九年(720~721年),而"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呈玄宗的时间在开元十七年(729年).故其意见不为笔者所同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谢保成先生关于《贞观政要》成书时间意见的商讨。笔者认为,《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着手编辑的时间的上限可以定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正式的编辑时间可以定在开元八年五月至十年十月之间。谢保成先生则认为,《贞观政要》“着手编录”“大约”始于开元五年(717年);正式编录时间在开元八至九年(720-721年)。而“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呈玄宗的时间在开元十七年(729年)。故其意见不为笔者所同意。  相似文献   

7.
李白天宝初年应征入京之说,始见于《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后人往往因其说,如清人王琦所著《李太白年谱》.今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又按太白之召见,《旧唐书》以为吴筠荐之,《新唐书》以为贺知章言之,《新书》盖本之乐史别集序.考太白有《别内赴征》三首,则其西入京师,乃应诏而至,非浪游也."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则据《为宋中丞自荐表》,也定李  相似文献   

8.
李白归蜀考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李白,曾经返回过故乡四川。此行是出长安、登太白峰、取道剑阁而入蜀的。千载以来,李白的研究者们,都认为李白自开元十三年左右出蜀,直至病死当涂,从未归蜀。而李白的许多诗歌,也因此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所以,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李白的生平和诗歌研究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李白归蜀,是继初入长安之后,于开元二十一  相似文献   

9.
<正> 《文史哲》一九八○年第三期所载宋锡民、宋百川《日本遣唐使者小考》(下称《小考》)一文,认为高宗总章二年、咸亨元年、睿宗景云二年各有一次日使来唐事;并认为景云二年来唐者是不见于日籍记载的非正式使节,总章二年和咸亨元年来唐日使中也有一次非正式使节。我们认为《小考》所谓景云二年日使至唐事应在开元五年,景云二年并无日使来唐;总章二年、咸亨元年至唐者是同一次使节,其中并无所谓非正式使节。1.总章二年十一月和咸亨元年三月至唐者是  相似文献   

10.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很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观点:(1) 王瑶在《李白》中认为是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2) 朱东润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  相似文献   

11.
熊笃《天宝文学编年史》(重庆出版社)第一五○——一五一页记载了李白天宝十三年春夏之间的交游事迹,谓“李白本年五十四岁。春游金陵,与江宁令杨利物同游玄武湖,有诗纪之。五月到扬州,与魏万(后改名颢)相遇。”这段记载与事实是大相径庭的。首先,李白“五月到扬州,与魏万相遇”,就是明显错误的。熊氏只抓住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五月造我语”一句认定是年五月是魏万初访李白的时间,并推论李白“五月到扬州”。其实,这里“五月”犹言数月,王琦说:“太白诗曰:‘五月造我语,知非佁儗人’是其相处之久,自春徂夏,凡数月……”(王琦《李太白年谱》天宝十三年下注)是正确的。由于此诗未能提供答案,应该再读一读当事人魏万赠李白诗,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对此说得十分确定:“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参证李白赠诗之小序,所转述魏万行踪正与相合。由此判断:李白并非“五月到扬州”,而是春天已在扬州,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一生曾经三次入长安。开元十八年,为寻求政治出路,“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是为“一入”。天宝元年,奉召入朝,待诏翰林,是为“二入”。天宝十二年春,幽州之行归来,又有一次长安之行,是为“三入”。此三次中,“二入”早已为世所知,“一入”之说亦基本确立,唯“三入”之说,尚在探索之始。  相似文献   

13.
唐末诗人韩偓有《隰州新驿赠刺史》、《隰州新驿》和《并州》三诗,《新唐书》本传也称其:“攉进士第,佐河中幕府。”据此可知,韩偓行糡酱锾剖笔粲诤又懈内糁?和河东府的并州。那么韩偓究竟于何时北上隰、并?对此问题,研究者见解各异。笔者认为霍松林、邓小军《韩偓年谱》(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3期)提出当在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春末的意见是正确的。但《韩偓年谱》因限于体例,证之不详,以致引发了周祖譔、叶之桦、陈继龙等先生的不同意见,特为辨析如下。周祖譔、叶之桦《韩偓年谱补正》(载《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1995年5月)以韩偓上述三诗为证,认为韩偓北上并州在龙纪元年以前。陈继龙《韩偓事?悸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3页)联系当时史实,已证此三诗必作于龙纪元年二月秦宗权斩首独柳事后。陈著所盲极有道理,周、叶之见当为不确已明。但《韩偓事迹考略》认为韩偓北上隰、并是在天复三年(903)二月贬濮州司马之赴任途中,此说则不可信。  相似文献   

14.
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已成定论;笔者却认为李白生于神龙元年(705),较之传统的定论应后推四年。现考证如下。说李白生于长安元年,是由李阳冰《草堂集序》署“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推算出来的。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由宝应元年上推六十二年,恰是长安元年。其实李阳冰所署乃其作序时间,非指李白的卒年。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  相似文献   

15.
李白《天马歌》往昔极少为其它选本所辑,至于系年似也极少为研究者所注意。今人詹瑛先生根据明人胡震亨首倡“太白所拟则以马之老而见弃自况,思蒙收赎,似去翰林之后作”的说法,将《天马歌》系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诗文系年》)。安旗先生考察李白乾元二  相似文献   

16.
李白《静夜思》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白的《静夜思》,只有四句二十字,而且语言浅显,然而诗的作年作地、文本的优劣和诗中“床”、“疑”的解释,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观点,并且长期争论不休。作年有开元十四年、十五年、十九年、天宝六年至八年等说;作地有安陆、扬州、金陵等说;文本有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和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的优劣之争;“床”有“睡床”、“坐具”、“井床”三种不同解释,分析诗歌意境以及李白其他诗中对“床”的描写,应解释为“睡床”为当;“疑”,有释为“怀疑”、“疑心”的,根据李白及其他唐人诗中对“疑”的运用,当作“似”、“如”讲。  相似文献   

17.
李白长流夜郎,究竟是在巫山遇赦还是在贬所夜郎获释,这是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之悬案。正史对于李白流放事记载甚略。《新唐书·李白传》只有“有诏长流夜郎,会赦”一语。《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也只以寥寥数言记载此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这些记载均未交待李白遇赦获释之地点。唐人撰写的李白之《墓志》、《碣记》、《墓碑》、《集序》等,对于此事,更是未置一语。首先明确地提出李白获释地点的是北宋曾巩。他在《李太白文集后序》中说:“乾元元年,(白)终以汙璘事长流夜郎,遂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至于“至巫山,以赦得释”之根据是什么,曾巩未作具体交待,他只是对于记叙李白生平事迹之依据,笼统地总提一下:“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而白之诗书能为此提供线索的,只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两句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安禄山的起兵叛乱和唐玄宗的惊惶狼狈情况。渔阳指和是什么地方呢? 渔阳是唐代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渔阳郡当时设在蓟州。蓟州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把幽州的三个县(渔阳、三河、玉田)分出来设置的,治所在渔阳县,即今天的天津市蓟县。天宝元年(742年),蓟州改称渔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  相似文献   

19.
卷九七《张说传》:“时中书舍人徐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厚……将建议罢之。说日:‘……今而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玄宗知之,由是薄坚。”(3057页)按:此条所叙徐坚欲建议罢集贤院学士事,据张说所言“今丽正书院”之语,可知其发生年代,当在开元六年《唐会要》卷六四《集贤院》、《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开元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或十一年以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十一年“上置丽正书院”,并系议罢丽正之…  相似文献   

20.
<正> 读了成都《草堂》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徐树仪同志的《洗兵马》系年的再析疑》,觉得不能辜负他为我们这些坚持《洗兵马》作于乾元二年的人析疑解惑的诚意,应该把我自己拜读他的大作之后的想法,诚实地向他陈述一下。《再析疑》一文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三点: 第一,承认本诗系年的分歧,“确实是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第一段”。第二,承认了“乾元元年春天河北前线的战事”处于“暂时沉寂”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