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剧要表现矛盾冲突,在今天是不成问题的了。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之说,是为今天人们所承认的。但是,只承认戏剧冲突,并不等于就解决了如何表现戏剧冲突的问题,就当前戏剧创作来说,我觉得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关系到艺术质量的提高。这里,就有关戏剧冲突三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戏剧冲突与生活矛盾戏剧创作,自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思想解放带来了艺术上的解放,很多剧本在表现矛盾冲突方面敢于突破禁区,接触新问题,大胆而深刻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斗  相似文献   

2.
高秉祥 《社科纵横》2007,22(1):93-94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封建家长的残暴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指出其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命运。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几方面进一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鹏 《社科纵横》2006,21(12):97-98
作为中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却发生变化:《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牡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由于时代思想氛围的差异,杜丽娘与崔莺莺的个性色彩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拟从两个方面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4.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4,20(6):121-125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近年来国产电影电视剧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量趋于减少,作品中明显出现冲突缺失的现象,收视率降低,艺术水准提升缓慢,难以与国际化的电影电视剧市场接轨并形成良性竞争。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主要是出于政治与商业风险考虑过多,深层原因是影视管理层和观众层"文以载道"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视艺术尚未实现纯粹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5.
闫文军  袁慧 《社科纵横》2011,26(6):171-172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以及麦克白夫人对麦克白的心理影响是造成麦克白悲剧命运的心理原因。剧作对人物内心冲突、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与拷问折射出震撼人心的光芒,收到了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透视挺拔苍翠探索生成机理———读《黑土戏剧群体创造论》有感王宝珠自80年代后期,黑龙江戏剧事业的发展令人瞩目:“百团下基层”恢弘壮阔,“沿江消夏晚会”别开生面;“八台戏剧晋京”展演产生轰动效应,《托起明天的太阳》光耀大江南北……并且,有诸多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7.
电影《驴得水》是近年来话剧"IP"热潮中的又一部代表作品,是剧场作品转型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属于"戏剧电影"中的小剧场"戏剧电影"概念。电影《驴得水》的成功,为小剧场"戏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电影《驴得水》的整个成型过程是精于对细节深究,它无需大场景、大制作,用剧中人物和戏剧冲突创作出电影的美学价值。以剧情的荒诞性、内涵的丰富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戏剧冲突的强烈性取胜。电影通过对人物的大胆尝试和陈述方式上的大胆创新抢占电影行业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择取《西厢记》传播史上影响较大的八种版本,从其文本形态、版本特征的描述中,凸显明清《西厢记》刊本演变的大致历程.大致而言,残页本、弘治本年代较早,传奇因素的渗入并不明显,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剧本体制.徐士范本依循传奇体制刊刻《西厢记》,此后以传奇体制刊刻《西厢记》成风,只有凌漾初本、毛西河本在努力回归《西厢记》的杂剧体制.依循传奇还是回归杂剧不少《西厢记》刊刻者颇感茫然,于是又出现一些既保存有元杂剧体例特征,又带有传奇因素的混合型刻本,如王骥德本、金圣叹本.  相似文献   

9.
借助对具体作品的评点来表达自己的戏曲观点 ,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不同于金圣叹的隔代批评《西厢记》 ,吴人的评点《长生殿》则是知人论世的典型做法 ;不同于金圣叹的注重于文字赏析 ,吴人的评点则着眼于戏剧特征。在评点中 ,吴人不仅分析了作品的结构形式 ,而且指出了舞台表演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艺术风格是独特而多样的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常常觉得不同的作家作品给人们以不同的艺术感受。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和杜牧的《山行》,写的都是傍晚登山玩景,但读起来感受不同,前者凄凉哀怨,后者闲适俊逸。同读苏轼和柳永的词,感受也不一样,苏词豪迈奔放,柳词低沉感伤。鲁迅的作品笔锋犀利,冷中透热;读郭沫若的早期作品,会感到奔放的革命热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看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就感到戏剧语言准确含蓄,戏剧冲突高度集中,人物性格复杂鲜明,并在悲剧之中含有若干喜剧成分;而看老舍的戏剧,会感到纯朴幽默,平易近人和富有生活的气息。为什  相似文献   

11.
李斌  程桂婷 《学术交流》2012,(7):186-189
田汉和熊佛西是现代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剧评、戏剧理论对现代剧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便流行"南田北熊"的说法,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误以为"南田北熊"来自欧阳予倩的《近代戏剧选.序》,并且引用《近代戏剧选》时,在原文、出版时间与出版社名称方面出现严重纰漏。其实,《近代戏剧选》并非欧阳予倩所编撰,而是托名欧阳予倩的伪书。"南田北熊"之说的真正来源是罗芳洲所写《现代中国戏剧选.序》。与"南田"不同,"北熊"及其剧作、剧论在河北定县农村进行的戏剧大众化实验中曾经受到批判,而且也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足够重视。这不仅是纯粹的艺术问题,更是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有关。熊佛西对现代剧坛的贡献不可小觑,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对于熊佛西的否定性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2.
评《废都》的艺术模仿潘承玉可以说,《废都》是一部以作者自己的一段精神生活即“心灵真实”为基础,用艺术想象为粘合剂,组接了《红楼梦》、《金瓶梅》、《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的某些成分,艺术上简单模仿的一部当代小说。第一,结构和主题指向上模仿《红楼梦》。首先...  相似文献   

13.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06,22(6):133-136
在中国煌煌的经史子集及后来勃兴的戏曲、小说中,明清之际的金圣叹,经过方兴未艾的通俗叙事文学的洗礼,以卓识巨眼勘定:《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言:“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虽然带有批评八股文的评点家底气,但却道破了今人每言的打通文史哲关节的大道理———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打量《庄…  相似文献   

14.
杨潮观是清代最著名的戏曲作家之一。统观其一生行事,以循吏为路径所达成的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关切,乃努力追求之所在。他的《吟风阁杂剧》多取古譬今,因事感发,专注于君臣遇合、政体兴衰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较深厚的民本意识和强烈的国家观念;艺术上则注重通过语言和典型环境的描写,突出戏剧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表达循吏的人生理念。《吟风阁杂剧》是杨潮观从政济民的循吏心态映射于杂剧创作的生动艺术文本。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7):102-105
曹禺的《日出》和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亚妇女》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它们独具匠心的结构艺术使其成为经典的主要因素。本文试从《日出》与《特洛亚妇女》结构艺术的比较分析中,审视发掘曹禺对古希腊悲剧的借鉴与发展,并以此呈现曹禺戏剧观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跋娑十三剧中的独幕剧《仲儿》为例,以印度戏剧理论的代表作《舞论》为据,从情节、味、语言等入手简要分析其中所体现的跋娑的戏剧风格。作为早期古典戏剧的代表,跋娑善于对已有材料加工改编,巧于设置情节冲突,营造舞台效果,其语言既有时代特色,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讨论了表演与后现代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后现代艺术中迥然异趣于传统戏剧概念的表演兴起以及相关理论论争的分析,揭示了表演如何呈现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景观。他强调在后现代条件下,表演并没有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的躯体运动的游戏,它在超越现代主义的纯粹性之后,仍保持着自身的社会批判性和反权威特征。本文作者马文·卡尔森系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现为纽约市立大学戏剧和比较文学专业“西尼·科恩知名教授”,著有《戏剧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的批判概观》、《意大利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位置》、《戏剧符号学》等。本文译自他的新著《表演:批判导论》(1996)。该书一出版,在英美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小反响,也招至不少商榷和质疑,因为这本书是西方学术界第一部以多元视野来讨论表演问题的专著  相似文献   

18.
陈建娜 《浙江学刊》2006,(6):97-102
本论文从“假定与真实”、“扮演与制作”、“旁观者与隐身人”这三个角度区分了戏剧与电影,重新确认了戏剧与电影各自的艺术特征。这三次比较,实际上也是对戏剧与电影在本质、艺术形式和艺术欣赏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期这一专栏发表三篇文章。《一个独特的创造》认为,茅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创造》,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方面在当时都是独步文坛的。在内容上,它深刻地表现了革命到底的问题,为当时一般表现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品所不可比拟;在艺术上,它既吸收了“三一律”的长处,又富有独创性。《在真实的基础上显变化》探讨茅盾中、长篇小说情节的审美特征问题,认为真实而又富有变化正是其中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海外文坛消息”看茅盾的早期文艺思想》则对茅盾编写《小说月报》的“海外文坛消息”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恋爱心理描写的辩证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创造性地表现了崔莺莺和张生复杂而隐秘的恋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美、心灵美,谱写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颂歌.王实甫运用心灵辩证法艺术方法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表现的男女恋情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史上赢得了"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的美誉.王实甫成功运用了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特色的真与假、虚与实、冷与热、快与慢等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描写恋爱心理,是<西厢记>艺术成就高于元代其他爱情戏之独特原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