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比较品特的《升降机》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看出品特剧作的独特个性:游走在现实主义与荒诞派戏剧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戏剧形态——荒诞现实主义戏剧。从主题看,品特不仅表达了荒诞派戏剧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荒诞性,而且还概括了更丰富和更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表现手法看,荒诞派戏剧是荒诞手法与荒诞主题的完美结合,具有形而上的哲理性,而品特的戏剧则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传达社会人生体验中的荒诞感,具有"可以认识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具有浓厚的反对整体和解构中心的多元论世界观;反精英文化及其走向通俗的价值立场;玩弄拼贴游戏和追求写作快乐的艺术态度;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拼合法,不连续性,滥用比喻,混同事实与虚构等特点。而贝克特戏剧《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的典范:戏剧人物具有很强的反传统性,人物个性荒谬、不可思议;戏剧语言支离破碎、匪夷所思;戏剧情节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对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结合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两个英译本,重点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实践运用;分析表明该理论对戏剧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5.
"追溯式"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手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和中国戏剧大师曹禺都曾在自己戏剧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过这一手法,并使其成为自己戏剧艺术的特征之一。他们的剧作《俄狄浦斯王》、《群鬼》和《雷雨》堪称是这一手法的典范性作品,可看作中外戏剧文学历程中"追溯式"结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6.
通过出版"易卜生专号"、"戏剧改良专号"以及刊发其它戏剧理论文章和戏剧作品,《新青年》破旧立新,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正宗地位,而且确立了其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写实性的艺术准则,从而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新青年》未能成功解决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写实性艺术准则之间的某些内在矛盾,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现代话剧在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离骚》和《俄秋甫斯王》具有适合悲剧本质界定的许多共同特点,但《离骚》属于别一类型的悲剧作品,它采用了楚国巫风的戏剧形式展示了深刻的悲剧内涵,具有一般抒情诗所没有的浓烈的戏剧因素。  相似文献   

8.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9.
曹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接受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从而走上话剧创作道路,从其代表作《雷雨》《北京人》的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刻画和戏剧语言几方面,可以看出曹禺话剧创作的民族化过程。曹禺为中国的话剧艺术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努力,对戏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以越剧《王子复仇记》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剧在角色形象的扁平化、追求惩恶扬善和注重伦理道德这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认为改编莎剧《王子复仇记》中的异化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在中国文化中的归化,是可以接受并值得正视和研究的。文章旨在拓宽莎剧批评的思路,在中西戏剧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寻找更多空间。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寓言颇具戏剧性,其戏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代言性质与戏剧代言体如出一辙;二是寓言中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层层推进的戏剧情节;三是多样的戏剧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戏剧文本具有双重性——可读性和可表演性。这使得戏剧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变得相当复杂。同时,相较于其它翻译领域,时下对于戏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显得相对较少。故本文通过《茶馆》及其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戏剧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及其动因,以期对戏剧翻译实践方法技巧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夜店》是师陀和柯灵改编高尔基名剧《底层》的成功之作。改编主要表现在:一、戏剧主题的改编,从人性的憧憬到人性的荒野;二、人物形象的创造性改动;三、为适应中国文化和观众接受习惯所做的改动。  相似文献   

14.
《雷雨》既是中国话剧文学最富盛名的经典作品,又是演出场次最多具有最长久的舞台生命力的话剧艺术精品。同时,《雷雨》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又是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的中国话剧之标杆。《雷雨》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经典的戏剧故事、精巧的结构艺术、深邃的人性内涵、强烈的悲剧精神,及独特的语言魅力。《雷雨》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戏剧故事和结构艺术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5.
《木兰辞》是中国传统的乐府诗歌,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迪士尼动画长故事片《Mulan》,取材于《木兰辞》的故事内核,并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本文概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源流和戏剧形式的加工改编,分析了《Mulan》在情节改造、人物形象重构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剧作构思闪光点.本文力图以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茶馆”这一浓缩着中国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的原型分析,阐释选择原型意象作为戏剧环境对戏剧主题显现、戏剧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安排等因素所呈现的魅力.同时从原型意象带来的假定性、剧场性要素的实现,揭示《茶馆》对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使用过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将传播学理论引入《西游记》研究,把从唐代玄奘取经的本事时代到今天影视戏剧、网络动漫的改编时代以来所有的相关作品视为一个绵延不绝的传播链条,在文化传播的视野中来探讨《西游记》研究的新转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本文以《牡丹亭》为例,分析了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它用情来战胜封建礼教;它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戏剧本身的发展,还影响了其他体裁文学的发展。从这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在于突出主要人物,是应用独角戏来吸引观众,让观众通过看戏了解戏剧的情节、人物,并且要提高演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奥尼尔依照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的模式创作了戏剧《悲悼》,两者在情节、冲突以及某些技巧上都有近似之处,但两部戏剧的审美效果却大相径庭。文中着重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戏剧理论等视角研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戏剧与人类共生,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有了原始戏剧。《尚书》中记载的尧舜时期以及西周初年的诗、乐、舞结合的大型乐舞表演,其实质就是一种戏剧的雏形。这类乐舞不但具有歌舞剧的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表演古老的或现实的故事情节,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本文将《尚书》中记载的原始戏剧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加以探究,以期去除蒙在《尚书》中的历史尘埃,揭示上古原始戏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