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既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类追逐进步与美好生活使然。从19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奋斗,中华民族从被动进入现代社会到主动发展现代化,进而找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演进的新形态。在此期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在场的实现自身价值的命运时空,而中国青年适逢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使命的召唤。中国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及其价值张力的显现使其作为社会政治群体一出场就具有现代性批判的革命意义,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成长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中国青年的现代意识既是对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的反叛,也是对新社会、新制度、新文化的向往。其现代意识的觉醒既有客观条件的催动,也有先进思想者的启蒙和引领。在当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上,中国青年要建构与表达历史主动性,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增强历史自信、明晰历史使命、释放历史张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当今时代,许多青年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淡漠,不愿承担责任,甚至是基本的社会责任。本文分析了当代青年成长面临的挑战、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对中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这对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他立志改造中国的信念;务实求真的文化传统强化了他重视社会调查的历史基础;良师的思想和品格铸造了他学以致用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品质;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质是他重视社会调查的主观因素。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传统文化、良师引导、个人特质等方面是使毛泽东关心社会、注重社会调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1960年代,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参加新疆的垦荒支边建设。上海知识青年在新疆的支援建设工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其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垦荒支边的历史对于当今青年成长成才路向的选择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社会责任培养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责任思想的传承与丰富.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对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思想中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培养的原则与方法加以概括、提炼和把握,从而提升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引领青年健康成长,引导青年自觉投身于党的宏伟事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知识青年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写下过充满悲怆与困惑的一页。描写动荡岁月知青们蒙受的苦难与创伤,讴歌一代青年曾经奉献出的青春与热血,叙说他们重返都市后的追寻与搏击,无疑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共同主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段历史早已过去,而知青的人生轨迹仍在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   

7.
论青年精神     
青年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虽然时代不同的发展主题会对青年的角色定位产生一定影响,但应该始终强调把青年问题视为影响时代发展的重要问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他们都对青年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并且都十分强调青年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青年精神”是有生命力的新鲜活泼而且强健有力、独立有力的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中国社会始终持续着皇权无可替代、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控制模式,这种模式无限地放大集权主义甚至个人独裁,而民众的权利长期被压制。但随着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信息资源迅速扩展与共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法治进程得到快速推进,社会上非权力因素的成长与公民民主意识的普遍增强,要求我国在传统控制模式中融入社会非权力因素的有效参与以及公民的社会事务自我管理,稳定地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健康成长,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持续的推动力。而公民社会一切实践与发展最终取决于其中的主体——公民的意识、能力、行为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文化使命与教育特点_决定了大学的形象与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德育责任,大学的道德形象是社会道德的直接解读与体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具有丰富而重要的社会德育内涵。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应开风气之先,通过知识群体的推动,引领公民道德成长,丰富公民道德内容,实现新的“化民成俗”。通过公开讲座、研讨座谈、咨询展览、举办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德育形式促进社会德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回望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具有理论、历史、实践三重维度的深刻内涵。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当好先锋力量的三重维度,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当好先锋力量“何以可能”“何以必然”“何以作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他对青年高度肯定、热切关心、寄予厚望和指明方向,并围绕青年和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是:青年要担当历史责任,要认识和把握青年成长规律,青年成长离不开党的引领.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遵循,要用理想信念补足青年精神之“钙”,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青年思想之“魂”,要用过硬本领夯实青年发展之“基”,要用坚定的政治选择涵养青年成长之“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的思想论述主要涉及青年的地位作用、青年的教育成长、青年的爱情 婚姻、青年的职业选择、青年的缺点不足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贴近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立足无产阶级 的阶级立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关注青年、论述青年并引领青年的健康成长。学习领会马克思、恩格 斯的青年思想,对于在新时期指导青年的成长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韦伯命题""中国命题"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斯·韦伯把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和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认为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忠孝两全""推己及人"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伦理思想,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相关联.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注意到儒孝伦理对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例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探讨如何利用儒家伦理的合理内核建构企业社会责任,参照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对儒家伦理进行全面而全新的整合,使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大众相结合,建设新农村"是我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一贯思想。百年来,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经历了"五四"先驱者、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派、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5个时期。不同的历史时期寄予青年知识分子各不相同的历史使命,而新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扛起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成长具有内在契合性,从中国现代化视角下探究青年现象是解决青年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角度出发探究青年婚育观念的“理论”与“实际”,通过分析问题的底层逻辑,从青年视角出发提出实际破局的三点政策建议,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化背景下青年人具体领域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7.
国内哲学教科书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为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始终的基本矛盾。但根据历史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得出过这样的结论。毛泽东认为这两对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却没有将其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始终。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看,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表现出一些新特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些矛盾将会表现出更新的特点。因此,这两对矛盾也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思路、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目标等几个方面,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全新学说。这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发展新的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经验而得出的一系列科学结论的总概括,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以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为基础,合理的行使南海主权,友好地处理同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和平经略南海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中国在南海经略事务中始终奉行的和平政策源于地缘传统和“和合”文化的共同影响。作为南海地区大国,中国一直在南海事务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底蕴深厚的“和合”文化则塑造了中国在南海事务中的行为模式,中国始终承担着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促进其发展的责任。中国睦邻合作的南海政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现实的抉择。它表达出中国解决问题的诚意,也为未来真正实现南海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铺就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当前转型时期乡村社会政治权力变迁格局中,宗族处于弱化地位。这种情况从历史原因来看,是由于中国社会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一个“有国家的社会”,它区别于“无国家的社会”,“国家”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代国家的建设中,宗族因缺乏整合社会的功能而无法走入国家的体制之内,国家对于社会,有着强烈的干预意识和巨大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