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民性批判是鲁迅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既源于鲁迅对其所处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揭示现实人生弊病的使命的理解,也源于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将犀利而刻毒的批判锋芒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以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思想救疗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3.
阿Q的命名与"元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给阿Q命名时,百般犹豫,他向读者敞开心扉,将自己命名的困难与尴尬抖露给了读者.但这种困难并非真正的困难,而是鲁迅耍的叙事圈套,意在颠覆古典文学的贵族化倾向和讽刺胡适的考据癖.同时,阿Q的能指与所指不确定的情况,放大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覆盖范围,使阿Q身上的劣根性成为民族劣根性的具体体现,批判的矛头由个体上升为大众.  相似文献   

4.
落后民族要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首先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鲁迅与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即是中俄民族伟大的自我批判者.他们批判了各自民族普遍存在的愚昧、麻木、卑怯、奴性;批判了人们之间的隔膜、不相通;批判了各自民族的"无特操"的劣根性;提出了"庸人与屠夫的互补"这一深刻命题.对于国民性格诸多不良方面的成因,两人都将其归为专制制度的残暴统治.他们在民族自我批判方面亦有明显不同:谢德林对知识分子关切重于批判;而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要严厉得多.这因为俄国知识分子确实比中国知识分子优秀.  相似文献   

5.
鲁迅研究宗教文化的诱因源于医治国民灵魂与改造国民劣根性,而实事求是、批判地吸收等思想则构成了鲁迅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式.鲁迅的宗教文化研究涉及面较广,几乎遍及世界三大宗教.鲁迅对宗教文化的研究与运用还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达到,了丰富文学内容、教育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启蒙:反思民族传统文化——认识鲁迅的文化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杂文的主体是文化评论和时事评论。文化评论的思想成就远高于时事评论,因为鲁迅是文化思想家。鲁迅文化评论核心价值,是启蒙,是反思民族传统文化。鲁迅的文化评论集中探索三个重大的命题:一、倡导民族自省精神和反思意识;二、探索和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失败的根源;三、探索和揭露国民劣根性。鲁迅文化评论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7.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 ,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 ,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 ,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 ;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 ,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 ,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8.
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揭示黑暗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鲁迅和罗淑在乡土风格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鲁迅着力批判国民人性的麻木与冷漠的看客心理,罗淑则表现了封建制度的野蛮及其对健康人性的摧残;鲁迅着重批判国民劣根性,而罗淑则表现了贫困中人感情的扭曲畸变。对鲁迅和罗淑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人性剖析、乡土中国等方面的异同进行观照,可以挖掘其在精神层面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张贤亮《青春期》的深刻主题体现在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上 ,它通过民族“趋恶心理”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形成的“奴婢式村妇顺从意识” ,揭示了“文化大革命”肆虐是人自身的弱点所致的实质 ,并对人自身的“趋恶”劣根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青春期》所揭示的“奴性顺从”事实 ,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批判激情和忧患意识 ,一方面表现了作家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勇气和呼唤改革的心声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世纪之交作家的“愤懑与无奈”、忧虑与期待。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创作有着一个鲜明特征,这就是他总是善于在宽广的文化背景上,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获取对创作对象的艺术感知和进行艺术表现,以及对所揭示的现实人生矛盾,着重进行的是文化形态的观照、分析和刻划,并且通过发现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与制约的现象,在小说创作中所展示的是对国民精神奴役和心灵创伤的揭露,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以求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①达到启迪心智、更新观念、振兴民族的思想文化启蒙目的。因此,考察鲁迅小说创作的文化意蕴,我们看到,鲁迅的小说创作总是凝聚着我们民族思想和情感的全部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毕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实践。在挖掘、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鲁迅诠释了新型国民性的内涵,提出了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途径与方法。这启迪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改造国民性、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坚持破立结合、重在建设,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国外塑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他从事文学活动之时,就将“立人”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先驱者,鲁迅以大文化的角度,反思整个民族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强化民族精神。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精神历程。鲁迅正是以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去寻找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为振兴民族,对“国民性”的研究、抨击,毕生孜孜不懈。做为“民族文化的斗士,他暴露了民族性的缺点。揭发了历史上的黑暗,为人民大众开光明自由之路,独自个首先冲锋突击。” 探讨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不言而喻是探讨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见解。过去,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一度几乎成为禁区。因而,也就难以就鲁迅在“国民性”问题研究上的贡献,展开讨论,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笔者认为:鲁迅对“国民  相似文献   

14.
王跃文官场小说《国画》是一部承接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力作;作品中主人公朱怀镜貌似堂皇的种种“官场智慧”中,隐伏的是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一灰色官员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中国当代文学国民性批判主题日渐被悬置的背景下,《国画》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与挣扎,在这种背景下,曹禺思考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由鲁迅时期的“唤醒”、“批判”转为了“探索”,他把目光集中于“人”本身,探索着人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故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的集中于人们对自由的追寻与斗争。与其他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发出悲叹与呼吁不同,鲁迅与曹禺作品中的流露出一种巨大的悲悯意识,并且这种悲悯意识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从“五四”时期起就始终站在反孔斗争的最前列,对“孔孟之道”的反动实质进行过深刻而持久的批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学习他在斗争中所表现的彻底革命精神和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我们响应党的十大所提出的关于深入开展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的号召,彻底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一历史现象十分引人瞩目,这便是许多知名作家都曾热衷于借文学之光对国民劣根性之一的奴才思想与性格作透彻的烛照并给以锋利的针砭和深邃的批判。成绩斐然的作家,文学史上排列着一长串的名字:鲁迅、叶绍钧、老舍、张天翼……但令人遗憾的是话剧领域内卓有成就的曹禺却长期为文学史家们所忽视,他所精心塑造的鲁贵、王福升、李石清、张乔治等现代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冯骥才对鲁迅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刘禾的国民性神话理论。刘禾认为鲁迅的国民性理论是受蔽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殖民霸权话语,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客观存在。文章对刘禾的后现代方法、后殖民观点给予系统驳析,正面阐述了明恩溥著述的历史合理性,并肯定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性”精神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创作,由此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鲁迅传统。本文拟就“改造国民性”问题,通过老舍和鲁迅小说创作的比较来看二位文学大师之间的传承关系。一 鲁迅笔下的人物,如阿Q、闰土、七斤、华老栓等,在他们身上,既有受农村封建宗法思想影响的保守、愚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和不敢正视现实的缺憾,又有千百年来农民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狭隘、自私、冷漠、苟且等。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批了民族精神的劣根性。 比鲁迅晚出现于中国文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