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与白先勇,同是美国和台湾20世纪文学中现代派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从《文学杂志》中领略了现代文学魅力的白先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无疑都受到福克纳小说的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台北人》内容、形式的解读以及与福克纳小说的比较,在分析白先勇小说特色的同时,揭示出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短篇小说《艾莉》中的女性人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艾莉》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 ,她们飘忽不定的命运、面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严酷现实所进行的呐喊、抗争抑或屈从 ,也正是美国南方的历程的缩影。《艾莉》的最大价值在于为研究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抛开艾莉 ,任何对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的研究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并成为其"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重要组成部分。对生长于斯的南方社会的既爱又恨使得福克纳创作表现出复杂性特点,通过对其代表性短篇小说《烧马棚》、《干旱的九月》以及《沃许》的文本细读,生存于斯的南方人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迷失自我、陷入焦虑或自欺跃然纸上,福克纳短篇小说呈现出存在主义的虚无主题。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众多研究者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难点,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该小说的要点,让学生通过更容易的理解方式达到掌握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5.
认为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艾迪.本德仑身上的"影子性",探讨虚无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6.
尽管福克纳多次否认其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性,但有确切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福克纳的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证明福克纳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进而从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价值取向角度进一步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堕落。  相似文献   

7.
空间和时间同为叙事的基本维度。作为叙事艺术的大师,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对时间和空间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与时间相比,空间的诗学功能在福克纳研究中尚嫌不足。空间是当今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空间作为环境背景,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作为一种能动的叙事力量,空间也成为人物之间社会关系或身份的建构者,是情节组织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同情、对人性的现代主义揭示而引人注目,其独特的小说技巧也一直是文学研究和评论的焦点。《我弥留之际》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于一身,成为现代主义小说写作的典范。文章从互文性角度解析这部小说的构思策略及主题,阐发了福克纳对人类苦难的描绘甚至歌颂,表达了对人类坚韧精神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名作。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的几位登场人物命运的分析,指出在他们的命运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呈现出颓败和丧失的趋势。作品中的主要登场人物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莫名的不安和恐怖,而他们的这一命运特征恰恰是和贯穿这部小说的福克纳的时间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按照福克纳的理解,时间并不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线性方向流动着的,时间的流动在“现在”这一点上遭遇到了断裂,处于“悬置”状态,未来的走向被截断。就这样,登场人物未来命运的模糊性与时间的未来欠缺性在这里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州,这里是受圣经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南方"圣经地带",而这样的大环境对福克纳性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圣经地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福克纳,其作品中有很多南方宗教文化的因素,甚至众多素材直接取自他在"圣经地带"的生活经历。分析和研究"南方圣经地带"对福克纳及其创作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明晰他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以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但它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在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人物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以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为代表,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三种:时间中的悬浮、空间里的游离和精神上的偏执。而失去确定性之后孤独飘荡的个体,就成了《八月之光》中的核心意象。对于这种困境,福克纳在小说中虽未明确地给出拯救的方式,却通过莉娜的象征意义间接地指出了一条解救之道。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般都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极具悲观色彩的作品,表现了康普生家族灭亡前的疯狂、绝望、喧嚣。但是当我们注意到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过程,特别是其最后一章的中心人物迪尔西时,我们发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意图。福克纳努力表现的是“人类不但会生存下去,而且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虽然常常被认为是著名的小说家,但他原本是个诗人。他在舍伍德·安德森的劝说下,放弃了诗歌写作,转向小说创作,然而他从未放弃运用诗歌的创作革新方法进行写作实验。依照语言学家里奇的诗歌变异理论,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里主要运用了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和方言变异等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挖掘主题。福克纳针对处于精神混乱状态的康普生一家巧妙娴熟地把变异的语言加注在他们头上。让他们分别运用适合自己精神状况、身份和命运的语言从不同侧面来言说这个家族(南方的代表)的分崩离析,契合了美国旧南方必然走向没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学者对威廉.福克纳注意不多,直到1950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国学者对这位作家的译介和研究才正式展开,但很快又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自1979年开始,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走上正轨。1990-1999年是我国翻译出版福克纳作品和有关著作的全盛时期,也是福克纳研究的一个高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福克纳研究稳步而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福克纳研究的特点是年轻学者增多,研究对象范围扩大,研究方法也更加新颖和多样,从比较文学角度予以研究的论文、论著也在逐渐增加,还出现不少总结我国福克纳研究的文章。总体而言,我国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复研究,对他的后期作品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研究不足等。  相似文献   

15.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深受狄更斯的影响。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叙事视角、叙述声音、变态人物、变态情节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出对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模仿;但福克纳所赋予作品的特殊南方地域色彩又使其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南方流派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实验性的作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做过多种尝试,他的早期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显示福克纳在上世纪30年代从人道主义向自然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八月之光》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福克蚋选择了小说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形成他创作的独特风格.<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它还是一部人们远未读懂的小说.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凝重有力、奇形怪状,在小说的结构上也独树一帜,而且人物特色具有典型意义.福克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9.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本文讨论了福克纳人道主义思想在《献》中的表现,指出其人道主义思想并不是完全基于人与人的平等,而是带有男权意识、贵族意识和种族色彩。  相似文献   

20.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