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苏曼殊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画家以及革命家.他的诗清新明丽,颇有晚唐遗韵.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翻译了很多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尤其是对拜伦和雪莱的诗歌翻译,引领了后来的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入手,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探讨苏曼殊在译介外国诗歌时所面临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从“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翻译方法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对苏曼殊的诗歌译文进行分析,旨在重新审视苏曼殊译诗的文学价值,更好地指导现在的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作为近代文学家翻译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并编译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集》、《汉英三昧集》四部集子。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另一方面被拜伦和雪莱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精神感染。他是中国系统翻译拜伦诗歌的第一人,在翻译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3.
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汉学家翟理斯对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这一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翟理斯的主体性作用在四个具体步骤中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我国诗歌翻译大兴于清末民初,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诗歌译介代表人物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对拜伦的《哀希腊》的翻译发现: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译者自身主体性的影响,三人翻译的预先规范各不相同,其操作规范也千差万别。梁译注重诗歌的思想性,苏、马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译语文化的可接受性。这表明在我国诗歌翻译兴起初期表现出了预先规范的不确定性和操作规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的拜伦诗作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开拓了读者的眼界,激发了青年读者的革命热情。从人格视角观照苏曼殊与拜伦的文学关系,发现他们的人格像似缔结了一对绝佳的跨国文学姻缘。苏曼殊选择拜伦、接受拜伦、译介拜伦是借拜伦的人格镜像自我、表白自我、升华自我,释放自己的社会理想,表征自己的社会志向。  相似文献   

7.
胡琴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2):127-129,133
我国诗歌翻译大兴于清末民初,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诗歌译介代表人物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对拜伦的<哀希腊>的翻译发现: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译者自身主体性的影响,三人翻译的预先规范各不相同,其操作规范也千差万别.梁译注重诗歌的思想性,苏、马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译语文化的可接受性.这表明在我国诗歌翻译兴起初期表现出了预先规范的不确定性和操作规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哲学,尤其是阐释学,对翻译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是深刻的。有关“理解”的问题既是阐释学又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理解观的演变发展同时影响着阐释学和翻译研究,并将两者紧密的联系起来。“理解即翻译”不仅指出了翻译的哲学本质,也开拓了翻译的视野。翻译不再是徘徊于原本与译本之间的工作,而是开始于在译者与原本“相遇”前的“先理解”。从而使翻译的哲学模型也向前走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视域中,从自身前理解出发,与本文进行对话所产生的对本文作者原意的背离。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分别以不同的前理解参与了同拜伦《哀希腊》的对话,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导致了各异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1.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对研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过程带来了启示。说明了阐释,理解与翻译三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理解的主体是译者,理解的客体是文本,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阐释,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理解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在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漫论苏曼殊的译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诗坛,苏曼殊作为充满神奇色彩的诗僧而独具魅力。其艳丽的、富有情趣的小诗曾令无数多情少年沉醉其中。而如“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雨笠烟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等佳句,至今仍哙炙人口。但是,作为中国较早介绍西方诗歌的翻译家,甚至被称作“介绍拜轮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杨鸿烈《苏曼殊传》)的苏曼殊的译诗在今天却很少有人研究,或者说很少有人阅读。应该说,苏曼殊首先是诗人,作为诗人,他的翻译作品不失原诗的特色,这是许多诗歌翻译者所欠缺的。正因为这样,郁达夫先生在评价苏曼殊时,以为“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杂评曼殊的作品》)也因为这样,我们研究苏曼殊的译诗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斯坦纳基于阐释学提出的翻译过程四步骤,为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提供了一个角度。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杨、霍《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解读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四步骤中主体性的抑制和张扬,重点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译者主动性的发挥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杨译以源语文化为中心,是对主体性的抑制;霍译选择向译语文化靠拢,是对主体性的张扬。由此可见,基于阐释学的翻译过程四步骤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译者应根据自身知识构成和双语能力,灵活选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合理、能动地发挥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我,拜伦精神的各个层面一步步被中国读者所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转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是继林纾、严复之后的第三大清末民初翻译家,追溯苏曼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人生经历,发现其以翻译为依托,致力于民族独立、中西文化交流事业。在翻译选材上,首倡择名家名作,提出“应重视原著的思想内容”;在翻译语言上,独钟情于文言文,好用生僻字;在翻译方法上,主张“语无增饰”与“事辞相称”,遵循“译诗为诗”的原则,从而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界融合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和诗歌,深受同时代青年的欢迎,曾掀起过一股"曼殊热".本文结合苏曼殊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其译作的选材特点、选材原因、翻译的目的、译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以凸显这位文学天才在近代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艺术创作里,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翻译中,尤其是体现在他翻译的选材和翻译态度上,反映了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与他的翻译活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理解和阐释的过程。这一理论使我们看清译者主观性存在的必然性。伽达默尔指出,译者既是读者也是阐释者,所以其理解与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他的阐释翻译的四个过程,即信赖,入侵,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入手,结合同一首诗的不同译文进行实例分析。阐释学理论中阐释的循环和文本意思及意义的关系,以及接受关学理论中的“空白”理论都给文学翻译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发挥了能动性和创造性,同一个文本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因此,诗歌翻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