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代资产阶级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于20世纪初以反对内省法和片面强调客观法而创立于美国。创始人是华生。这一学派主要是从生理学角度来研究动物与人的行为机制问题,他们所采用的典型公式是刺激→反应(S→R),认为凭借“刺激”或“反应”便能预测或控制行为的发生及变化。从本世纪30年代起,有一批自称在理论上有别于华生的“新行为主义者”开始流行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有陶尔曼、赫尔、斯金纳、格塞瑞、海勃等。他们认为华生对人类行为的处理过于简单化,而思维、目的及意识等问题在华生的体系中又始终未得到解决。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并且在一些理论和实验上对心理学起了进一步发展的作用,但基本上仍未脱离从唯心主义的机械方法来研究心理对象的旧行为主义的框子。如陶尔曼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他提出以“自变量”,“因变量”和“中间变量”等试图解决错综复杂的行为问题;赫尔列出17个公设和17个系论,并且还运用了一系列的高等数理公式、术语和逻辑符号来标志所要研究的行为机制;斯金纳则在他的体系中引进了实质上是经验主义的“操作主义”,主张把任何刺激→反应单元看作是反射,而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他的著名实验是“斯金纳迷箱”的使用;格塞瑞认为时间上的“接近联合”或“同时的条件作用”应是心理学最普通的和最基本的规律,他的方法论也是属于经验主义的。本刊于60年第8期和61年第7期介绍过新行为主义者陶尔曼;本期再介绍这一学派的二个代表人物:赫尔和斯金纳。以后还打算介绍格塞瑞和海勃等。  相似文献   

2.
斯金纳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大影响,为了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和了解语言学习过程,首先简要回顾了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的观点.其次,为了探索和创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外语学习理论,并运用该理论来指导我国外语教学,重点分析了乔姆斯基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观点的批判及其客观性和合理性.根据以上讨论和分析,外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斯金纳的《言语行为》理论在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外语教学理论构建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系结构理论认为,人类心理中最为高级的操作行为是关系结构,关系结构是强化历史的产物,是多次训练的结果。该理论不仅用关系结构来解释人类语言和认知的获得,而且也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宗教、教育实践等进行解释。关系结构理论虽然运用了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些概念,但仍然没有超出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没有打破斯金纳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范式,故而被一些理论家称为后斯金纳主义。  相似文献   

4.
行为主义是世界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由于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无视机体的内部过程,因此对行为主义的介绍更多的是围绕其“行为”的理论,而人格方面涉及很少。本文对早、中期行为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的人格理论做了阐明、比较及评价,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人格论的大体框架。  相似文献   

5.
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学中的动机研究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之前主要以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为主导,强调本能、冲动、驱力、体内平衡等生物性的因素在决定人的动机和行为方面的直接作用。60年代以后,认知的观点逐步介入到动机研究中来,研究的课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归因理论等强调认知因素的动机理论,并使传统的基于行为主义观点的自我效能理论、习得无助理论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斯金纳在语言教学界的出名是因为听说法以他的操作行为主义为其理论基础;而认知法及交际法取代听说法,又导致了斯金纳遭人遗忘。然而,对行为主义无论是全盘接受还是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以刺激反应强化论为依据的听说法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年幼的学习者而言。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因为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而倍受关注,在20世纪20年代即已达到发展的高峰,并盛行西方心理学界达半个世纪之久。作为一个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在后来销声匿迹;但作为一种思想,行为主义仍经历着自身的发展历程。它的许多理论观点,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将环境决定论,强化理论,程序教学,观察学习等行为主义理论合理有效地与德育工作结合,对德育环境的建设,德育目标的确立,奖惩措施的制定,榜样的树立等,都会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坎特是美国继华生之后名声仅次于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者,他在华生行为主义否定心灵或心理活动而主张客观取向的传统框架下,把自然科学中发展成熟的场论引入华生行为主义,来试图克服华生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生理还原论等缺陷,提出了交互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体系。文章介绍了坎特的生平以及他提出的交互行为主义体系,并对这一体系作了简要评析,以批判地吸收其中对我国心理学理论建设有益的成分,丰富我国对行为主义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重大进步,心理学自身发展亦初具规模的历史背景之下。本文着重分析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领袖斯金纳的有关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行为主义政治科学研究以科学主义为特征,是适应关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证主义在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其历史必然性。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学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实证主义的兴起,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行为主义的盛行,以及60年代以后的后行为主义时代。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趋势与马克思首次将对于历史的研究变为科学具有一致性。美国行为主义政治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从统一到分化,再到高度分化和高度统一相结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1.
行为主义理论及其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主义学派作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在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中,我们可以归结出反应性制约取向论、操作性制约取向论及社会学习论等。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作为其研究成果的行为改变技术,已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政治学研究业已经历两场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制度的应然研究到实然研究的旧制度主义范式转换和由制度研究向行为研究的行为主义范式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传统制度主义政治学和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西方政治学者试图进行一场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变革尝试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但由于其兴起时间尚短,能否成为一场新的范式革命还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行为主义运动的滥觞,政治发展研究在西方开始兴起,并成为现代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70年代以后,制度范式被"重新发现",新制度主义开始崛起,并从经济学向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迅速扩散。在后行为主义时代,政治发展研究并没有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而式微,而且在新制度主义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并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行为主义运动的滥觞,政治发展研究在西方开始兴起,并成为现代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70年代以后,制度范式被"重新发现",新制度主义开始崛起,并从经济学向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迅速扩散。在后行为主义时代,政治发展研究并没有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而式微,而且在新制度主义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并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公共管理在批判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掀起了各国政府改革的浪潮,但新公共管理本身还存在很多缺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出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渗透到我国政府各项改革之中,而出于对新公共管理拓展的新公共服务,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罗杰斯对斯金纳关于人类行为控制观提出的一系列尖锐批评和辩论,集中在人是否具有行为选择的自由意志以及人类应如何处理主观选择与环境控制的关系问题上,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哲学立场和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对立,折射出社会思潮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一旦脱离了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和约束,必然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时也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吕振羽、陈伯达和毛泽东等人就已经确立了研究孔子正名思想的范式,提出孔子思想在政治上是正封建秩序之名的保守主义,在哲学上是以名为第一性的唯心论。这一范式的影响非常大,从建国后一直到90年代都不乏因袭者。然而,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孔子正名所特有的儒家文化内涵,从而对传统的理解范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修正,而这种修正又与当代新儒家的看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末,现实主义思想成为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主导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新现实主义思想使战后现实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引发了80年代至今20余年的国际安全思想大辩论。具体来看,西方现实主义安全思想包括获取权力均势的均势安全论、建立霸权体系的霸权安全论及谋取地缘优势的地缘安全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当时在西方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第一思潮和第二思潮,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华生的行为主义提出了挑战,创立了第三思潮,即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第三思潮传入我国后,褒贬皆有,毁誉交加,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类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一是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的理论,他假定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新行为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交互性在西方艺术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自觉倾向,并获得了计算机和网络的强有力支持。在计算技术与艺术理论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人们从媒体特性、艺术表现和程序开发等多种角度对交互性加以探索,出现了"远程通信艺术"、"向后倾斜交互性"、"计算表现主义"、"交互性诗学"等新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