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涛  张艳 《民族学刊》2022,13(5):108-113, 142
以互动仪式链为研究范式,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武术本身所涵盖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构建起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的动力融合机制,并指明情感建立能有效传递武术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身体在场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由认同到实践的转化,情感输出能构筑情感归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建情感共鸣、共享场域互动和共筑集体意识的互动仪式链策略指引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助力。提出建立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融合的传播策略,将学校看作是互动仪式发生的重要场域,把武术教育当作产生情感互动的关键纽带,不仅是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形成的枢纽,更是促成民族精神培育和传播实践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武术精神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武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核心的武术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刻认识研究,正确认识武术及武术精神的特点,理解武术精神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民族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地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3.
浅议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重视提高全民精神素质的必然,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是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发扬高校校训、校风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模范.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中华民族精神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一个获得以理性主义的突显、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进步历史观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的过程,一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夯实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民族文化传统,二是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共同的道德传统等特性,在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的当代,各国教育的民族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一国教育作出怎样的民族性定位选择,反映了一国教育在教育国际化大潮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前景.冷静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影响,辩证应对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在适应国际化大势中完善、光大、弘扬自己的优秀民族特性,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罗晓飞 《民族论坛》2012,(10):78-80
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教育意义下,美术教育担负着提高本民族审美意识,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己任。在全面凸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民族"和"文化"特性,体现民族教育核心本质;同时,顺应时代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多元品质并以此促成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以教育的时代性特征为价值取向,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培育公民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和丰富民族教育意义下的美术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重重机遇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并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路径。具体包括多措并举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保障;以价值为导向拓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必须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作动力。作为新闻宣传,对弘扬民族精神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民族论坛》2005,(4):44-4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源泉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探讨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的渊源关系,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壮民族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在精神生活层面上关注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且在物质生活层面上可直接支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昂扬的民族精神出生产力,民族精神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市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在民族认同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精神文化能准确、深刻地表达文化和民族的本质特征,在民族认同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剖析民族认同的文化实质,揭示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在民族认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民族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民族服饰各具风采。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贺州瑶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图腾象征展现着自己的民俗元素符号,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寄托。本文从瑶族服饰构成要素解读出发,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革命理想精神是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重要精神资源。革命理想精神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理想是奋斗的方向,精神是奋斗的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途中需要积极弘扬革命理想精神,更好构建民族文化价值。革命理想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精神价值。革命理想精神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好地记忆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理想和沉淀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保持理想精神,传递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各民族接触、交流更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深挖教材内容,确保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深刻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在初中语文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民族团结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要落实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民族院校师生头脑。要对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学习延安青年坚强的意志和革命精神,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抵制腐朽观念,以昂扬的精神投入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主要能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民族院校在民族地区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通辽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武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现在应试教育现状的局限下人们只重视智育,忽视体育,使武术教学活动同样受到影响,武术教育制度不完善;武术师资匮乏,直接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本文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各民族接触、交流更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深挖教材内容,确保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深刻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在初中语文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民族团结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要落实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鹤峰县民委收集整理民族史料出成果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民族史料的收集整理,对树立民族形象,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提倡民族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精神,推动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鹤峰县民委成立十多年来,在狠抓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并下大功夫进...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举措,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本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项目走进校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融入本土文化之中,从小识非遗,从小学非遗,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