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文化障碍所产生的文化不可译性较语言的不可译性难度大得多。本文就此从词汇、习语、句法及审美意识等方面论述了源文本与译本由于文化的因素而造成的不对等。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本文运用唯物主义反映论,结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模式及其所内含的滤减现象,重新分析和论述了可译性和可译度问题。笔者认为:可译性是绝对存在的.语言与语言之间可以互译,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可译度,受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和意义在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移译。  相似文献   

3.
歌词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需考虑音乐性对歌词译配的制约,其翻译规律很值得探讨。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讨论了歌曲翻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比如韵律、节奏、风格等,归纳出歌曲翻译的基本原则,即“可听”“可唱”“可赏”。  相似文献   

4.
奈达理论与跨文化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破除文化背景的障碍,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著名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它对深入理解并解决跨文化翻译中意义对等问题有很大的启示,对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本文拟以“意义对等”为切入点,以提高英语汉译水平为目标,对奈达翻译理论作一较系统的探讨。全文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动态对等翻译法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原则和具体方法;③衡量译文水平的四个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5.
翻译策略选择是译者翻译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整合文化学派及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合理内核并借鉴“优选论”制约理念,通过综合分析,探讨老舍短篇小说主要译者,即海外著名翻译家王际真增译、改译、删译的归化翻译策略及粗言詈语的异化翻译策略,旨在归纳并分析其策略选择的真正制约因素。结果表明,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受到文本内及文本外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具有层级性和动态性特点,尤其是制约因素层级排列的差异性形成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受到某些审美因素的制约,主要包含三方面:文体形式因素的制约、译入语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源语语言特征的制约。梁实秋以散文体译莎,他更加注重内容的表达,音美效果不太理想;他在潜意识中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译文有时呈现出某种“文化误读”;他在句法处理和词语处理等问题上或多或少使译文有悖于译语规范,带有生硬的欧化痕迹。  相似文献   

7.
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或表达方式是否存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译的现象在翻译中在所难免。从语言文字特征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经历了兴衰沉浮,并一直是我国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入手,在分析该理论在中国曾一度受追捧的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译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反观中国译论在引进异域理论时的得失。  相似文献   

9.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奈达译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他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语言表现力”、“翻译即交际”、“翻译‘三性原则,”等新概念上。这种偏颇和不足的根源在于他学术经历、翻译实践和价值标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形象性,在表达上有其特有的作用。其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译文的效果。论述了英语习语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翻译存在的难度,并论述译论是如何从"直意"之争,发展到奈达的功能对等,重点论述了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论"。可通过四种方法来翻译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语言、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专有项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宗教因素、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因素、社会发展因素,这些因素常常造成其翻译和理解的困难.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原文读者的反应和目的语读者的反应联系在一起,以目的语文本为重点,以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在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实践中协调运用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同时又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食品包装语言风格简练,着重表达产品相关信息。食品包装翻译经常出现死译现象、文法错误、术语不规范统一以汉语替代英文、文化关照不足的错误。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他的翻译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内容对等。要提高产品文字信息翻译质量,一方面产品生产商要重视产品包装文字翻译,加强对翻译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翻译工作者要提高双语驾驭能力,加强自己的文化修为。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现实。这是由翻译所基于的翻译参考资料中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两种语言范式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导致的,我们把由上述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信息不完全重合、对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此理论来终结关于语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翻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卢思源提出了七种设想,为翻译教学实践与研究指明了方向;在翻译实践方面,卢思源提倡要“动态对等”,不要“形式对等”。他对翻译的“层次感”的研究和阐释融汇了各种翻译理论精要部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日语翻译教学,从语法、词汇、内容、背景要素等方面指导学生实现“深层翻译”,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语境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义的差异。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语义对等。要做到语义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的要求各不相同。语义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可以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  相似文献   

20.
商业广告的翻译受到营销战略、商业规律、商业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并有极强的目的性。翻译英语广告必须先分析它的语言特点,再按功能对等的原则来翻译。本文从词法、句法、修辞手段及文化差异等几方面,并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分析广告语言的特色及其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