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DSL是利用原有电话线实现高速宽带上网的,目前大家都普遍采用这种上网方式.ADSL宽带虽然上网速度很快、费用低,但是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笔者针对无法拨号、网页打不开、下载中断、在线视、音频流中断等障碍类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数字民族博物馆是民族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的产物;数字民族博物馆与实体民族博物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字化民族博物馆不等于数字民族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民族博物馆是将实体民族博物馆博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地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数字民族博物馆具备实体博物馆的三大功能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数字民族博物馆的基础是博物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地面无线电视的几种模式、特点和优势的详细分析,提出发展地面无线电视的可行性,选择合理的传播模式,科学规划,认真选择调制方式和编码等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拖拉机安装液压系统优点很多,但出现故障较难排除,采用经验维修法排除其故障在使用维护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及文物数据库的建立,在传承我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单位须合理利用现有的技术,完成文物数据的收集、管理与存储,使得博物馆数据信息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保证我国文物数据库的建设更加完整、全面。本文对数字化博物馆的文物数据库建设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赋予了博物馆新的内涵。博物馆在坚持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本文以商丘博物馆数字化提升项目建设为例,阐述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意义和达到的社会效果,以期为当下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维软件应用》课程作为艺术设计实践类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非常重要。当今社会,电影、电视剧、网大、广告等影视行业的突飞猛进,促进了建筑表现、影视特效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新领域的发展,在人才需求方面大大增加。本文以《三维软件应用》课程为着力点,探索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非遗类文化逐渐从“深闺”走向了市场化和工业化。有专家指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使得其具有强大的客源能力,网络必然会给其带来新的生机。但是,网络是一种新型的行业,它正在快速发展,它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庞大,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空间,因此,将这两种方式相融合,将会推动文遗事业的发展。此外,还有一部份的材料遗产存在于农村地区,但是这两种方式并没有一起发展,从而造成了地方的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速度较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将齐鲁文化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实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存在,我们的数字化项目对于其它省的文化保护也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它牵涉到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以及哲学等多科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陆九天  肖韶峰  丘斌  陈灿平 《民族学刊》2022,13(2):35-49, 137
随着新一轮通用技术变革的深入,新业态、新模式层数不穷,数字就业形式正逐渐发展为新的就业选择,这给传统劳动力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扩大就业机会、缩小群体收入差距提供了契机。本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出发,给出了数字技术对就业决策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第二期数据,通过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数字就业效应差异,重点考察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数字就业决策上的特殊表现。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数字技术对就业决策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引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影响大小上,少数民族人口的数字就业效应略低于汉族人口;适度的宗教活动更有利于少数民族人口从事数字就业活动;数字技术还能使得少数民族男女得到更好的就业分工;且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城乡和族群间的数字就业效应差距日益缩小,但目前仍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状态;此外,跨族群的社会资本积累和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本积累将更有利于少数民族人人口的数字就业决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精神意识和文化意识等,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因而,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了应用数字化保护等各种手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民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现状没有进入全面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阶段,还停留在文字记录、静态图片展示的阶段,没有建成资源种类齐全、可供网上查询的数据库和网络传播平台。提出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策略,即对壮族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存储与开发、数字化娱乐设计以及搭建广西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广泛,导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影像艺术也在持续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尤其以数字影像艺术广为人知。江汉平原的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内涵,具体体现为娱乐、美学、创造力的艺术性价值和文化教育、公益、文化认同感的工具性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我们采用多种数字化技术,而创新和继承是这个多元的社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全球文化也在进一步融合,为促进文化发展与建设,全世界刮起了一股“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数字化时代下,包含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项事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实落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细节,本文将立足数字化时代背景,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这个话题展开科学的论述与说明。  相似文献   

15.
钢琴是现代音乐艺术领域中重要的乐器之一,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乐器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钢琴调律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将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钢琴调律中,可以有效提高钢琴调律技术的精度和速度,还能够保证调律的稳定性。本文以数字化钢琴调律技术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原理、功能,阐述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最后指出了数字化钢琴调律技术优缺点,旨在进一步数字化钢琴调律技术的合理发展与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16.
雷晓静 《回族研究》2007,2(3):70-76
当代科学的数字化趋势给古籍整理研究带来挑战和机遇,汉古籍文献数字化成果给我们很多启示。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回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将如何面对数字化,数字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是每个回族古籍整理研究者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尝试着探讨这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对回族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视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信息的属性来看,傩文化与其存在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随时代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傩文化存在的原生环境和新的数据环境愈发产生冲突和碰撞。本文旨在探索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一方面对傩文化的原生形态进行数据转换,信息处理,改变其原有不合时宜的形式,达到和现代社会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是重塑傩文化的原生环境,达到傩的原生形态与拟原生环境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探讨在信息空间下傩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试图构建一个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文化热潮与互联网的兴起形成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而优秀传统文化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文化产业分布高度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行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都导致了优秀传统文化市场发展愈发艰难。本文结合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目前社会上"重物质而轻文化"的现象,让人们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珍重我们自身民族的璀璨文化,坚持传承与弘扬富有社会正能量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民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成为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不过,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成果散见于相关学科,缺乏集中且稳定的共识。以“民俗”的概念为出发点,我们能够通过批评性文献综述的方法来界定数字民俗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路径,并在民俗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视角下提出数字民俗研究的四个核心议题,即民俗的数字文本与知识生产、口头传统的数字再生、在线社区的再部落化、新民俗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实践,从而探索未来跨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为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为了保证艺术设计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应在艺术设计流程中有效采用数字媒体艺术,提高设计质量水平。对此,应全面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措施,在强化展示设计直观性的基础上拓展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层面。本文基于此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模式,以期为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