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刀身的形态看,可以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划分为直刃直背刀、凸背直刃刀、凸背凹刃刀、凹背凸刃刀和直背直刃刀五大类.分析这五类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可以初步弄清其作为礼器、兵器以及生产、生活工具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夏代至战国早期北方八个不同地区青铜刀的典型特征,则可以准确地把握鄂尔多斯式青铜刀所具有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广袤的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以青铜短剑为重要代表的青铜文化。由于它出土数量较多,分布地域较广,流行时间较长,又同时存在于几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之中,所以,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逐渐成为考古学界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试图从青铜短剑的分布、类别及其相关遗存的研究入手,结合文献记载,窥探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本文所叙及的地域范畴,仅限于我国北方、东北地区。时间范畴即从青铜短剑出现的商周时期开始,到其基本消失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为止。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发现多枚与青铜短剑支石墓伴出的细纹铜镜,经与我国商周青铜文化比对,半岛的细纹铜镜以线的艺术构成几何形图案,确认其渊源于中华古文化,尤其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青铜短剑支石墓渊源于山东东夷文化与东北地区古文化的融合,并经由辽西辽东而后进入朝鲜半岛,青铜短剑为东北系铜剑,分东胡系与貊系,箕子族团“走之朝鲜”,接受北方的青铜短剑石墓文化,建立“衣冠带剑”的君子国:半岛所出明刀钱与布币系箕子朝鲜与中原燕、齐等国经济交流与商品贸易的遗留物证。  相似文献   

4.
在夏商时期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车痕和车马坑,这些遗迹表明当时存在一种非作战用的小车,商代晚期出现的马车达不到作战战车的要求.夏商时期的兵器演变特征明显,铜戈作为主要器类,以啄击为主要功能,适宜步兵所用;铜钱、矛、刀、戟、短剑、匕首等兵器也不适合车战所用.结合商代甲骨文的记载,夏商时期,作战的方式是徒步相击的近距离交战,商代晚期可能用战车作战,但战车始终未被大规模使用于战争中.牧野之战中首次使用较多的战车,这是车战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之后在周人的推崇下,车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夏商时期战争形式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与夏商王朝对铸造青铜兵器技术的垄断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以往人类历史遗存给我们的每一件物品,甚至包括那些粗陋的石器,都具有某种审美的意味。“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作为相当于商周和两汉时期的青铜艺术品,它的成熟、它的品格、它的造型,都充分显示了北方少数民族卓越的智慧和完美的创造、再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审数意识和造形风格。  相似文献   

6.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开发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本文以鄂尔多斯南部矿区为例,对煤矿开发中水土流失监测过程及要点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煤矿开发中不同时期的水土流失程度是不同的,在建设时期造成的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因而其监测点的布设、调查和监测方法以及监测重点也不同.鄂尔多斯南部矿区水土流失侵蚀类型主要以风力侵蚀为主.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资料表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器的出现也几乎与中原地区同期,但却有其自身发展的渊源.西周至春秋时期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已经达到草原地区青铜文化的繁盛阶段,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艺术风格.随着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青铜器与亚欧草原的艺术风格达到一致并有所创新,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艺术相互影响,加强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使草原地区的青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云南青铜文化是云南文明之始的灿烂篇章;在中国历史上,则是中国青铜时代行将结束之际大放异彩的终幕曲。对于云南青铜文化宝藏,学者们已从多方面进行过研究。本文将借鉴云南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探讨云南青铜文化的分布特征、地理成因、地域特色及衰落原因。  相似文献   

9.
洛阳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夏代青铜器是对初期青铜器的继承和发展。其数量和种类虽不是很多,纹饰也较简单,但在青铜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发掘的墓葬结构不同,出土青铜器在墓中的位置与组合也有差异。已出土的青铜酒器、容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各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郎剑锋 《文史哲》2023,(5):75-87+166
在形制和装饰方面具有早期特征的32件古式青铜罍,可以划分为圆肩、折肩两类,二者分别以中原地区商末周初、西周中期的同类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了仿制。古式青铜罍的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范围广阔的华夏边缘地区,构成了一条新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结合“华夷之辨”的历史背景与族群认同理论,古式青铜罍可视为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的“族群标志”。古式青铜罍象征着更加久远的时代,因而同时具有“超越本地”和“超越现实”的价值属性。古式青铜罍主要为社会上层所拥有,是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存在“社会上层交流网络”的考古学证据,社会上层通过古式青铜罍等物品所代表的文化或意识形态权力来实现其“领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甘肃岷县占旗遗址出土的30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该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材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铅含量普遍较高;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量器物为锻制而成。这一特征与陇南地区早期齐家文化的铜器相比存在差异,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导的铜器技术在陇南地区洮河流域出现的时代最早,可能受到齐家文化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洮河流域寺洼文化铜器的技术特征,为深入探讨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技术的发展及寺洼文化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蝉意"初探     
从最初红山文化的玉蝉至殷商时期青铜蝉纹,再至汉代工艺精致的"汉八刀玉蝉",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古人对蝉普遍的关注.本文将结合出土文物及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蝉文化进行历史性解读,以期能初步探讨蝉意象的内蕴.  相似文献   

13.
语义的形成过程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的主体通过概念化从大量相同或类似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图式(概念框架),将其投射到语言,形成一种语言中形义对应的构式.构式中成分之间语义联结的灵活性从认知上解释了同一概念框架内不同语义结构的l存在.概念化、再概念化、再再概念化……的动态性认知加工使得一个构式构成一个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使构式的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为伏羲学的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八.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青铜图法的"春秋之变"导致西周窃曲纹被微型化为春秋蟠螭纹,并阐释其宗教神话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5.
筒形提梁卣在存世青铜卣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其纹饰和造型都超出同时期传统青铜卣的风格,虽然流传时间很短暂,仍堪称青铜卣中的奇葩.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的两件筒形提梁“潶伯”卣是极具特色的器物,不论从铭文上还是器型上为我们探讨商末周初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的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七.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西周中期的青铜图法"商周之变",导致了商代饕餮纹被西周窃曲纹替代,并阐释其宗教神话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武侯祠聚落中迁移和流动的藏族人口的田野调查,指出其在年龄上具有老龄化和幼龄化并存的特征,在职业上由于流动动机不同存在巨大差异,在迁移状态上呈现钟摆式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的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九.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青铜图法的“战国之变”,导致春秋蟠螭纹被微型化为战国蟠虺纹,阐释其宗教神话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我于1992年8月荣幸地接到鲁汶大学欧中研究所文化中心陆白鹤先生的邀请,能够参加在比利时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而且更使我高兴的是,会议讨论的主题是鄂尔多斯方言、文化及民间文学,我作为鄂尔多斯蒙古人更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出生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家庭,一直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家乡.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从事过专门的研究工作.但自从十多年前我接触了比利时神甫、杰出的蒙古学学家昂·莫斯太厄(汉名田清波)关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方言及民间文学的研究著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新疆东部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的冶金技术分析研究表明,锡青铜的普遍使用是该地区青铜时代冶金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而砷铜的早期出现和使用,肯定了新疆东部与甘肃西部地区的密切联系,为探讨甘青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