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服装结构角度来说,蒙古族袍服可分成断腰袍和直身袍两大类。断腰袍又可以分成腰间有横向辫线的辫线袍和只有一条分割线而无辫线的腰线袍两类。研究蒙元时期断腰袍主要依据有实物、图像、雕像和文字资料等。蒙元时期断腰袍在结构上有非常独特之处,如多数断腰袍腰间有辫线,但也有些无辫线,成为腰线袍;下摆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领型以交领为主;在前襟叠压关系上,多数为右衽。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考察法国穿袍贵族的形成过程,评析17世纪中叶穿袍贵族与第三等级、佩剑贵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其时穿袍贵族尚不具备十分明确的等级归属和身份定位,兼具进步性和保守性的特征,地位稍显尴尬。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变化,在服饰上都有明显的印记,其服饰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紧密相关。蒙古族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特性、习俗的同时,也受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并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服饰的长处,逐步发展成熟。元代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期。清代是蒙古族服饰部落特色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搏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搏克运动的发展演变以及搏克手的服饰、礼仪、规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性格.做好蒙古族搏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蓝色是传统五正色、五间色之外的原色,由于至汉代才有颜色义,其地位被青色所代替,且与青色一样有多义的表达。宋代蓝通青、通绿,青蓝常被混用,但另有单独的蓝色,且新出现一批表示蓝色的新词语和创新的“内蓝”。宋人分得清蓝色与青色。宋代有两样以蓝命名的服饰知名度较高:蓝袍,一指新科进士的服装,另指低级官员品服,其虽非官方词语,但在史家记叙朝廷事务时也有使用;萌发于晚唐、流行于宋朝的蓝绶,无中生有,表示入仕和等级较低的官员。鬼神的形象多蓝肤、蓝衣。宋代呈现的蓝色意识崛起迹象,意味着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色彩的丰富,人们对色彩辨识度增强,从青色中分辨出蓝色单独命名使用。11世纪,是世界范围的蓝色崛起时代。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文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叙事类型,在修辞系统、叙事结构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具备了与以往蒙古族文学及其他民族文学相异的独特的叙事规律.蒙古族生存地域的广阔性以及新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复杂性,都决定了蒙古族小说比以往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更加丰富多元、类型多样,多样化与多元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演变特征.如何在社会变迁以及文学自身的更新中成长、转化而不是陷入类型凝固化的危机,仍是当下蒙古族小说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蒙古秘史》中的服装描述及其文化蕴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秘史》中有近20处涉及服装或服装面料的描述,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的蒙古族服饰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服装的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德志向和生活环境,衬托出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取向,甚至体现出实力转换、权力转移与重要人物之间的交流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汉语社交称谓"老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演变总体上表现出使用范围扩大的倾向.当前,"老师"称谓使用的根本特征是泛化,由这一根本特征又衍生出一系列附加特征,诸如语义指向的模糊性及适用对象的选择性等.该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当前服饰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曾号称“衣冠王国”,中国的服饰文化宝库中有法理的奇珍异宝.“九五”期间.预计中国服装产量为100亿件,其中,出口60亿件,创汇300亿美元。与此同时,人们的着装观念正迅速发生着巨大变化,审美取向与服饰风格不断更新,推动着整个服饰文化的进步与演变。一个以机构不断健全,总体水准提升,文化层面变化深刻,审美取向同世界潮流接近为特点的服装工业和服饰文化大国,正在世界东方崛起。改革开放20年,是中国服饰文化大发展的行金时期.审视这一时期的主要经验,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对服饰文化的拉动一部服饰文化史表明,…  相似文献   

10.
十至十三世纪初期蒙古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二○六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结束各部之间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蒙古族政权。自此,蒙古族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成吉思汗一生的经历及这一时期蒙古族的活动,在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成吉思汗这一历史人物及一系列历史事件,是在怎样的社会情况下发生的,当时的  相似文献   

11.
罗布桑却丹(1874——?)是我国近代蒙古族进步的思想家、著名学者。他在自己的著作《蒙古风俗鉴》中,阐述了蒙古族兴衰演变的历史过程,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民族分裂、民族压迫政策,表达了他主张民族团结、平等、互学互助、共昌共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许征 《兰州学刊》2013,(9):185-189
“转注”是一种很能产的造字方法,可以定义为: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增加、改变偏旁造出新字的方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个阶段,“转注”在由假借到形声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60年经济学研究主线的演变过程,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研究主线向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主线的演变过程.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研究经历了向计划经济体制过渡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两个阶段: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中国经济学由计划经济体制主线向市场经济体制主线的演变,是经济学家们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调节方式三个方面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宇枫 《殷都学刊》2012,33(4):109-114
“趋向范畴”是指用来表达“趋向”这一语法意义的句法手段,在汉语中主要用趋向动词系统来体现.但趋向动词作为一个“语义一句法”范畴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中古时代随着趋向补语的产生和使用、以及趋向动词具有共同的句法表现之后才产生的.同时,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演变后才成为现在的面貌.对于汉语趋向范畴以及趋向动词系统历史演变的考察可以为我们观察汉语语法系统的历时面貌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梳理了近代土耳其对中国新疆渗透发生、演变的历史过程,指出土耳其在阿古柏入侵新疆时期开始向新疆进行政治、宗教渗透,经历了民国时期非正常状态下的演变,文中还分析了土耳其在意识形态和教育等方面对新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祝赞仪礼与蒙古族民俗的发展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词、赞词自古以来便在蒙古族劳动人民中口头流传,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联韵说唱,可长可短,极为灵活,形成了一种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独特文艺形式,故在蒙古族文艺领域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研究祝词、赞词着手,不仅可以看出蒙古族各个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可以发现,它和广泛的人民生活及其民俗风情的紧密联系.祝词、赞词是随着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产与社会生活的演变而逐渐增添新的内容,完善其形式.在历史的长河里,由于这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渗透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传承不衰,故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成为蒙古族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河北"作为中国省级政区名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首先使用于自然区,其次是大军区,最后才是大政区;作为大政区名称的使用与北朝时期的行台有关,至迟在北魏末年的孝庄帝时期已经出现,唐代河北道则经历了由监察区向行政区的转变.古代时期河北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及其文化标志可以概括为上古时代的双重文化、中古时代的融合文化和近古时代的畿辅文化.河北历史文化的地位则是中华丈明的创始地、北方文化的代表地、民族融合的交汇地、政治中心的归宿地和金戈铁马的四战地.  相似文献   

18.
韩桂英 《理论界》2013,(5):167-170
语言文字是各民族的文明创造,是民族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对民族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从蒙古族语言文字的演变以及蒙古族先辈们对语言文字的改革、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入手,阐明了新时期,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文字保护、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作者在蒙古贞语言文字保护发展问题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史,在蒙古高原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上萌芽、成长、繁衍,承传,世世代代哺育着蒙古族人民。本文拟就对蒙古族古代文化产生的渊源与历史环境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蒙古族古代文明的源头 早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以前,蒙古高原就已相继活跃着许多古老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等。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他们的活动对蒙古族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