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耶克是英国当代颇负盛名的自由主义大师,其代表作《自由秩序原理》,又译《自由宪章》)亦被公认为20世纪自由主义经典作品之一。正是在这本书中,哈耶克阐释了“进化理性主义”(evo-lutionary rationalism)和“建构理性主义”(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这两种不同的认知社会的知识论框架。论题结合哈耶克的观点,探讨进化理性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的不同特征,它们和自由的关系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不同的行动模式与政府类型。  相似文献   

2.
以法理学中的自由概念为标准,将卢梭的公意理论和哈耶克的自由观这一对相互对立的理论,置于“自由”这一纬度之上并通过对不同传统影响下的自由产生问题、自由可否转让,自由与法律的关系等方面的剖析,揭示出卢梭与哈耶克在阐述观点时是怎样凭借其对“自由”的论述逐步建构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的,进而分析出他们迥异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其本质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由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哈耶克经济自由思想的核心是个人自由,阿马蒂亚.森经济自由思想的核心是实质自由。运用比较研究法从正义、责任、市场经济制度等范畴就哈耶克与阿马蒂亚.森的经济自由思想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差异的根源,阐释了两者自由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集大成者的哈耶克,突破了以往仅在道德层面讨论自由的传统,把自由概念由哲学概念转变为社会科学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其自由概念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哈耶克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主义的传统下,同时指出了个人理性的有限性,指出文明的进步绝非理性预先设计的结果,而是有赖于社会演化过程中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作为哈耶克自由概念的三大理论基础,研究个人主义、反唯理性和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深入认识其自由思想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自由思想源于卢梭 ,却又不同于卢梭。康德认为卢梭在内在自由领域内放弃了自由的自主性质 ,将自由归结为自然 ,视情感性的良心为自由的原则。康德将自由视为理性为自身设定的理想 ,自由的原则乃是理性所颁布的先天道德律。从二人自由观的差异可见 ,康德在批判卢梭自由观的基础上 ,不仅挽救了自由的自主性质 ,而且还从多个方面阐发了自由的这一根本性质 ,从而完成了对卢梭自由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学界对严复自由思想不同的研究路径,择取有代表性之文献,采用对其内在理路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认为严复的自由观是由中西文化构成之复合体,在研究中力图以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取代其他并非完整。严复对自由的理解既有对西方思想中消极自由的发现,也有对传统中积极自由的发明。严复对西方自由思想的理解有其主体性与创造性的自觉——他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互释"中进行着转化与创造。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源自日译西学,他既通过中江兆民的译著吸收了卢梭的自由思想,又通过中村正直的译著接受了英国密尔的自由思想,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由传统,所以在梁氏的自由主义思想中共存着两条不同的自由思想脉络.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梁启超对西方自由主义理解的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体现了近代特定语境下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功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功利性,正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失败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人类一直追问的问题和追求的理想,对自由认识的不同,成为了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特征。哈耶克是理性怀疑自由观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是理性主义自由观的最高成就与集大成者,两者在自由观上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有着不同的价值关怀和立场。马克思认为可知是自由的前提,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过程中自由才得以实现,自由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哈耶克则认为人的无知的不可避免性是自由的基础,自由实现的途径是通过有限政府和尊重传统,自由的目的是向个人提供机会,自由的目的不是为善,追求个人利益是行善的最好的方式,自由总是和相应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卢梭作为启蒙时代激进的思想领袖,敏锐地意识到文明打破了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动物,具有天然的自由.人类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就是由自由走向不自由,由平等走向不平等的过程.他试图通过公意把法律和自由联系起来,进行自由社会的建构,进而通过公意演绎其内在道德自由主张.由于其自由理论内含的矛盾,“卢梭是自由最险恶和最可怕的一个敌人”.卢梭自由思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公私有别;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公民与国家间设置缓冲.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关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的研究与探讨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者有不同的主张。哈耶克把追求"自由"的不同主张分为两种路径: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理性主义,不同的路径选择者是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社会背景。古为今用,这两种路径对我们现今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继承了近代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和黑格尔理性主义。他珍惜个人的自由,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前提。马克思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新闻出版自由是建构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为了消除对自由理解的混乱,分析了洛克、卢梭和密尔3位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分析认为:洛克认为一切人生而自由,包括对自己人身、行动和财产的支配权,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且必须得到人民的授权; 卢梭坚信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唯有当一个共和国保留了这样的人性,才可以被称为是合法的,他主张主权在民,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尊重契约和立法精神,所有人都应当服从普遍意志,政府不得违背公意和法律; 密尔相信社会不断进步,平等的趋势不可逆转,自由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因为自由能催生出独立的个体、负责的政府和新的观念,他主张遏制多数人的暴力,对损害他人自由行动的行为加以限制并建立代议制政府。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与其他自由主义的比较研究,展现当代著名古典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权利理论。本文首先纵向性勾勒了近代以来的社会契约论和功利主义的权利观,说明了权利概念在其整个自由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继而指明在哈耶克的理论视野中,把自由之论证和保障的基础诉诸于权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接着阐述了哈耶克的以“正当行为规则”为核心的否定性权利观,并对比性地指明了罗尔斯等新自由主义者的肯定性权利观,再进而分析其理论原因是与哈耶克的进化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建构理性主义认识论进路。最后总结说明了古典自由主义者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等人在理论路向与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在对比分析中,以哈耶克的权利观为视角,审视批判了相关的肯定性的权利理论。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政治哲学是一种立基于共同体的个体权利取向的政治哲学.在探讨个人自由的维护问题时,卢梭运用先验理性主义的方法实现了自由权利的重建.在探讨个人自由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时,卢梭的政治哲学转向对社会认同问题的探讨.从上述两大领域对卢梭的政治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消除人们对是否存在"两个卢梭"问题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所谓进化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两种理性主义:一是进化理性主义,二是建构理性主义,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马克思则被看做是建构理性主义的代表。实际上,马克思既不是建构理性主义者,也不是进化理性主义者,而是实践理性主义者,哈耶克针对建构理性主义者所做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的歪曲,马克思的实践理性主义从根本上超越了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理性主义的对立,为人类的理性寻找到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了波普尔和哈耶克对建构论者提出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进行的批判.指出其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非理性主义,其历史主义是圣人主义,其自由会导致奴役,其道德的激情会造成不道德的后果.并以此说明,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到达天堂式的理想社会,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完善走向相对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鉴于马克思与卢梭政治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认知,通过对二者在人的"市民"与"公民"二重身份及自由问题的分析,对他们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共性中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从二者的差异中探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批判性地吸取卢梭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对其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超越,建立了自己新型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了波普尔和哈耶克对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批判。本着对道德的热情 ,建构论者所提出的理想社会具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线性主义、目的论的、道德主义等特征。笔者分析了两人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批判 ,指出理想社会的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非理性主义 ,其历史主义实质是圣人主义 ,其自由会导致奴役 ,其道德的激情会造成不道德的后果 ,以此说明 ,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到达天堂式的理想社会 ,反而会因追求天堂而跌下地狱。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世界中鲜为人知的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自由的追求不亚于西方任何一个论述自由的学者,在其语境下,自由即个性,它源于虚无和非存在,人的个性、个体人格得以凸显。像其他哲学家一样别尔嘉耶夫认为不幸的是人的个性被抛出了,人的客体化、异化、物化后自由受存在、自然界、社会、国家和自我等等的奴役,结果导致自由死亡了。为了重拾自由,使自由走上复活之路,人必须回归个性,继而超越自己,在积极的末世论背景下进行精神创造,从而走向自由的王国。其自由思想显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值得借鉴学习,但却不适合我们把他一切自由思想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少数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的两种概念作了区分。虽然他们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上与伯林的阐释基本相同,但对二者的态度与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则截然有别。张申府与吴恩裕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更为偏爱积极自由。张佛泉把自由分为两个指称,他虽然极力抨击积极自由,但也认为第一指称下的自由与第二指称下的自由并不冲突,二者毋宁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