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庆五年,明朝册封漠南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从此,俺答汗便以顺义王的身分主持漠南蒙古右翼与明朝的封贡互市事宜.俺答汗死后黄台吉嗣顺义王爵,其后扯力克再嗣,至卜失兔嗣封,顺义王共嗣袭四代,历七八十年.自俺答汗之后,顺义王的嗣封问题就成为明蒙关系中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后期 ,蒙古鞑靼部征服了瓦剌各部强大起来 ,这对于边防空虚、军备废弛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新的威胁。明朝廷针对鞑靼部的频繁侵扰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诸如增兵实边、围城筑墙的积极防御和剿抚并举的灵活策略。然而 ,明朝在实施这些对蒙政策的过程中 ,历经坎坷。从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到隆庆初年的“俺答封贡”,直至万历时期数十年明蒙封贡互市的形成 ,无一不反映出明朝廷从失误、调整、再调整直至顺应时势 ,制定出了符合明蒙双方利益的可行性政策  相似文献   

3.
忠顺军的前身是由入仕明朝的蒙古、女真和回回等少数民族组成的达官军.明廷把他们安置在卫所里,给以较为优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因民族成分特殊,达官军单独编组,除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外,并不参与日常戍守、承担杂差,显得很"另类".嘉靖中后期,由于明蒙关系的变化,达官军开始参与京畿地区的日常防守,并于隆庆二年改称为"忠顺军",与内地汉族各军兵种一起入戍京畿、修守长城等,其职责与汉族官军趋同.明清易代后,这批少数民族最终完成了从另类到普通身份的转化,其社会地位与内地汉民族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十六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统一蒙古事业的完成,结束了元亡以来蒙古社会“百年内讧”的局面,蒙古高原的社会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折,整个蒙古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雄长于蒙古”。他发展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经济,建立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尤其是池促进了喇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阿勒坦汗时期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期北方商城张家口的崛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家口是清代前期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清代中俄陆路贸易的重要口岸。早在明朝隆庆年间,张家口就被政府定为与蒙古互市之地,可谓其商业发展之始。清康熙年间开始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乾隆中叶发展成为中俄贸易最重要的转运枢纽。随着埠际贸易的发展,从雍乾年间至清代中叶,张家口还产生和出现了一种以对工商业者开展存贷款为主的、专营汇兑业务的新的金融组织和机构,从而更加刺激了其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清代前期张家口的崛起,是清代北疆贸易发展之必然,也是清政府特殊政策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近代张家口城市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36 8年明朝建立后 ,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采取海禁政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开国之初国防上的需要 ,除了针对倭寇之外 ,更主要的是针对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明代私人海商活动也已成力明朝政府最大心患之一 ,实行海禁政策也有防范明代私人海商的一面。至隆庆元年 [15 6 7],明朝政府被迫放宽海禁。 2 0 0多年的海禁政策 ,影响了中暹经贸关系。海禁的严紧和松驰对朝贡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明廷制定的海禁政策 ,只是束缚了中暹民间的海外贸易 ,而为官方的垄断贸易提供了条件。隆庆时期 ,海禁宽驰 ,民间贸易便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明朝建立后,为了彻底剿灭北元残元势力,朱元璋多次派兵北征蒙古。在对蒙作战的时间和地点选择上,明军进行了精心布置,体现出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其时空分布主要依据明军战略任务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反映了洪武时期明蒙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的诸多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漠南蒙古的经济结构仍是原始的自然游牧经济。其经济的单一性使漠南蒙古对农业经济有某种程度的依赖。首先就需要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明朝进行贸易,当明朝不能或不愿意满足其贸易上的需要时,势必要另寻出路,把希望寄托于与之相毗邻的后金政权。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明王朝对蒙古的互市时开时闭,为了达到控制漠南蒙古的目的,甚至关闭互市,革除赏赐。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土得不到满足的漠南蒙古只得转向后金。适值后金方兴,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漠南蒙古对农产品的需要,同时又有意识地以大量赏赐各种实物为手段,把漠南蒙古吸引过来。这些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原因在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学者对此曾作过一些探讨,如滕绍箴的《浅论明代女真与  相似文献   

9.
风云一时的明代蒙古可汗也先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有关历史论著中.他的事迹或者作为蒙古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叙述,或者在论及明朝政治腐败而招致外患和称颂于谦保卫北京之功时被提到.那么也先曾经成功地统一了蒙古而后却遽然失败、他与明朝的通贡贸易在突然演变为一场大战之后又立即恢复了和平,其原因究竟如何?怎样来评价他的骤然沉浮的一  相似文献   

10.
蒙古民族从中原退居北方以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分裂成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此时南方强大的明朝正走向衰落,东北女真民族正在迅速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漠南蒙古正处于后金、明朝之间.后金和明朝为了在互相对抗之中占居优势,都设法争取漠南蒙古作为自己的同盟者.而对于漠南蒙古本身来说,要想生存下去,也需要联合一个强大的势力.漠南蒙古、明朝、后金这三大政权之间开始了征服与被征服的激烈斗争.较量的结果,“恒不肯服属于人”的漠南蒙古,归附于后金.漠南蒙古最终归附于后金,这是蒙古民族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以及后金和明朝所采取的措施交相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文化上的因素在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末,蒙古土默特万户内部发生了史称"大板升之战"的战乱.这次战乱的直接诱因是封建领主对属民的争夺,但还有更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即对明朝贸易控制权、汗位和顺义王位的争夺.这场战乱破坏了土默特万户的团结,严重削弱了其实力,为日后万户内部战乱迭起埋下祸根.这一切又对后来明朝、蒙古、满洲在北亚的争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归化城的兴建虽因互市限制条件过多而未能达到俺答汗进一步发展对明朝贸易的目的,但通过修建喇嘛庙将蒙古民众统一在喇嘛教信仰下的构想,却在明朝末期蒙古各部落政权竞争过程中及清廷扶植喇嘛教策略的倡导下得以实现.归化城的城市发展一直与喇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将归化城发生重大转折的几个历史阶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喇嘛教在归化城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部僻处蒙古高原东北一隅,偏离北元政治中心,因而蒙文文献记载比较少。由于当时明蒙关系的限制,与明朝也很少直接接触,所以在汉籍中也缺乏记载。但科尔沁部在北元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科尔沁部的历史,探讨这个部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内部结构,是我们蒙古史学中的重要课题,这有助于从整体上综览北元社会的政治情况,推动北元历  相似文献   

14.
林丹汗东征科尔沁部失利后,面临后金威胁,进行了一次战略转移——西迁。林丹汗西迁,与右翼蒙古的喀喇沁和土默特等部族发生激烈冲突,结果打败其诸部,可是右翼蒙古没有降附于大汗,尤其喀喇沁部与后金建立了联盟联姻关系。于是,后金的影响力从左翼蒙古扩大到右翼蒙古,并组织了强大的满蒙联军,攻打林丹汗及其察哈尔部。这对林丹汗的统一大业非常不利,使之处于更加被动局面,从而满蒙初期政治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元裔脱脱不花汗不仅与权臣脱欢、也先分营而治,还能不顾权臣的干涉,单独与明朝频繁往来;他在异姓贵族威胁的情况下,派己弟为右翼蒙古的吉囊,试图恢复元朝设"晋王"的官制,并自择汗位继承人。这些举动在脱脱不花之前的北元蒙古的历史上是没有的。与前代多位大汗相比,脱脱不花不仅在位时间较长,而且有很多建树,可以说是此傀儡非彼傀儡也。  相似文献   

16.
<正> 明代广州对外贸易,可分为贡舶贸易和商舶贸易两种形式.按照明人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一书中的说法,贡舶贸易,“为王法所许,司于市舶,贸易之公也”,亦即合法的官方贸易;它确立于洪武间,永乐、宣德间臻于鼎盛,但正德之后就趋于衰微.商舶贸易,“为王法所不许,不司于市舶,贸易之私也”,亦即私人贸易;在隆庆改元之前,这种贸易形式是非法的,受到明廷的禁止,但在此之后,开放海禁,这种贸易勃兴而居广州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可以隆庆改元为界标,把明代广州对外贸易分为前后二个时期:前期:洪武至隆庆改元,为贡舶贸易时期.后期:隆庆改元后至明终,为商舶贸易时期.本文要探讨的,就是这二大时期广州对外贸易两种形式的发展、内容、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中后期,新疆逐步形成了奇台为中心,包括天山南北和蒙古西部的区域性市场体系.鉴于期间新疆、蒙古等北方牧区,市场体系发育的主要动力是数量庞大的南北农、牧产品贸易,除了交通网络之外,在长途贩运、贸易过程中,担当主力军的商人集团--商帮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晁中辰 《东岳论丛》2000,21(2):98-103
明朝初年设市舶司 ,后设督饷馆 ,实际上是近代海关的前身。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正德以前为第一阶段 ,海关无任何税收 ;正德、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 ,征收 2 0 %的实物税 ;自隆庆开放后为第三阶段 ,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 ,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随着西方势力的东渐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明朝海关从无税到有税 ,从实物税到货币税 ,不仅反映了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而且反映了典型的封建性海关向近代海关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在明史和明代蒙古史上,传国玺以及凝附于传国玺之上的封建正统观念,是一个涉及明蒙关系的重要问题。1984年胡钟达先生发表《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首先提到这个问题,并作了精彩的分析。本文将在胡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稽构史料,详作说明。不妥之处,望祈教正,  相似文献   

20.
明朝是中国古代立国最久的封建王朝之一.朱元璋称帝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针对的不仅是元朝的弊政,而且还有自秦以来的积弊.在此基础上,朱棣再行变革,完善了洪武体制,夯实了立国基础.在经过一百年的运行后,嘉靖至万历前期又进行了持续六十年的改革,激发了新的统治活力,再度有效地延续了明朝的统治命运.洪武、永乐和嘉靖、隆庆、万历不同时期的改革模式构成了明朝独有的政治现象,是明朝政治的显著特点.面对不同时代要求而从事针对性变革是明朝立国久远的根本原因,也是解读明朝政治走向的锁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