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成篇集中论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低碳化的科技创新来支撑,科技创新低碳化内含着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科技创新低碳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在实践方面是互为支持的,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有耦合关系。SST理论为科技创新低碳化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运用该理论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低碳化过程中的社会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已然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直接相关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和责任。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全球化和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府治理必须创新。首先,改变政府治理理念,加强生态教育宣传;其次,调整政府职能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最后,完善政府治理的生态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生态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农村金融是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山西是地处中部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3。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受全省经济转型的拉动,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以供需均衡为视角,针对山西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深刻剖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围绕以强化政策性金融、坚持合作性金融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作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已然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直接相关的重要内容,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现代政府治理的重中之重,它是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全球化和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府治理必须创新,首先,改变政府治理理念,加强生态教育宣传;其次,调整政府职能体系,形成生态治理整合效应;最后,完善生态治理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生态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县域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地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的4个县(市、区)开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的做法主要有政府推动型、科教单位服务型、企业主导型、科技能人带动型等4种类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农技推广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农技推广效率;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机制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带动效应不显著;小规模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提出对策与建议:实行涉农部门大部制改革,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整合涉农科技专项资金,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技术异化现象频现。因此,正确看待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及技术异化对农业生态的不利影响,分析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对策,将有助于正确使用技术,推进我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消费是基于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批判,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能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生态消费包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精神消费三个内容。为使消费方式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需从三个路径实现生态消费:要优化生态的相关制度;要加大生态消费观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消费者利用生态消费理念去引导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情况,并分别从科技以及经济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信念,从全局着手,多管齐下,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食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湖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但仍存在多种障碍因素,找出排除这些障碍的对策是加快湖南农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实现低碳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助推低碳文化和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动承担国际减排责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引擎,低碳文化发展是低碳科技创新的重要心理机制和社会基础。加强低碳文化科技创新,需要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加强低碳科技文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低碳文化产业和低碳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创新主体错位、技术供需脱节、农业技术推广及指导薄弱等诸多问题,本文探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巨大的科技成就具有鲜明的黄河特色 ,与之相关的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也是古代先人们在与黄河长期的交流过程中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 ,在世界科技文明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面向农户户主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最基层的农民的视角反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认为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研究滞后、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备、是制约农业科学技术在中国农村传播与广泛应用的根本障碍;文章提出了适当扩大经营规模、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健全和规范农业推广体制以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今后的发展目标后提出的新的文明形态,也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在。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生存技术、经验知识和农业社会的互动中,生态文明处于襁褓之中,人与自然原始和谐;在机器技术、理论科学和工业社会的作用下,生态文明尚未成形就走向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而在高新技术、复杂科学与信息社会的交织中,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被当代人类所渴求并建构,通过人类自身的技术使用实践,通过生态技术的产业化,STS的关系必将走向协调可持续的良性轨道,生态文明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竹农参与技术创新:沟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权改革后,竹农成为竹资源培育业的经营主体,但竹农固有的农民特性和目前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使技术供给与竹农的技术需求产生了矛盾,即技术供给的“缺位”和竹农的技术需求呈现“若隐若现”状态,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是竹农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在参考学者对国际上农民参与技术创新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竹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之间的技术关联性,认为各个利益群体之间与竹农形成一种“断层”关系,而竹农参与技术创新就是把这种“断层”关系“接续”起来,即让竹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内在化的技术关联性,并阐述了竹农主动参与技术创新的步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在推动农业发展、支持农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阐述科技创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从农业科技的研发者、推广者和应用者三个角度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