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一轮的省直管县改革是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显著发挥、现代技术快速发展、有效政府和城乡分治理念被广泛接受的大背景下推进的,承担着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行政效率的历史使命。作为经济强省的广东省必须在“省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化解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走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两种不同模式和广东省自身条件探讨了广东省“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公共组织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部门,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的治理模型下,公共组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当代治理模式下公共组织出现的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当前公共组织呈现出以下变化和趋势:首先,公共组织虚拟化;其次,公共组织集中化;第三,公共组织扁平化;第四,公共组织公开化;第五,公共组织协同化。  相似文献   

3.
扁平化组织结构抗风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垂直化组织结构作对照,主要从组织结构分岔化解组织结构风险损失的能力,柔性与化解组织结构风险的能力的相关性,扁平化组织结构柔性的水平三方面来研究扁平化组织在化解组织结构风险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扁平化的区划体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深圳先行先试区划体制扁平化的"一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取得了许多积极性的成果。深圳扁平化区划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现实挑战,对我国其他大都市区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社团革命的兴起及治理与善治理念的提出,非政府组织正在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参与和协作力量。要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必须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克服制度性缺陷,在非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提供助力,确保公共危机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呈现出频繁发生且损失巨大等特点,论文简要阐述了自然灾害救助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效应,指出公共组织自然灾害救助网络通过各节点的相互作用才得以涌现,并且某些节点或局域网在网络中地位各不相同,是具有自适应、可自我调节等特征的动态演化的加权网络.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科学构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基于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应该让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到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中,非政府组织以其志愿谋公益的精神、能够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危机治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及较强的行动力等优势应该成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的正常阶段、预兆阶段、爆发阶段、恢复阶段可以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但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还存在立法缺失、衔接有缝、自身实力不足、公共信任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转变观念,科学设计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是处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独立组织形式,由政府授权其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但由于其自身发展的不健全,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对社会组织的公共权力进行法律上的规制则变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逐渐显露,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呈现出高发态势。其应对和处置越来越趋于复杂,仅凭政府的力量已难以应对,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对公共危机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强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合作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等对策,以实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潮流和社会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的新需求,迫切需要公共管理教育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快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利用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对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思想、构建过程、模式评价以及模式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实现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现代化和推动我国公共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加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农民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农民权益的维护和自身素质、能力的实现。从组织的维度来看,农民发展离不开农民组织,农民组织既是农民发展的载体,也是农民发展的途径和形式。一方面,农民组织促进了农民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组织存在的问题又会制约农民发展。因此,促进农民发展,必须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在国内学术界,不少学者提出了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与机制的构想,大致可归纳为“制度论”、“经验论”、“公共关系论”、“全面整合论”四种观点。在“制度论”和“全面整合论”的框架内,本文基于组织整合理论,构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模型的预期效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危机让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更加了解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事务、推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多元化价值,但同时也暴露了社会组织存在良性协同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多元协作应急联动问题凸显、高效管理运营能力亟需增强、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风险面前,社会组织要把“危机”变“契机”,就要看到城市危机事件影响下社会组织发展“转机”和改革的“先机”,通过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加快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协作、增强社会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性等途径,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孝治"伦理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要特征,它是"家天下"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与模式。在文化国情下,"孝治"伦理对于当代公共治理仍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然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孝治天下"的思想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必然要面临自我扬弃与革故鼎新的使命。实现"孝治"伦理的转型,祛除"家天下"的私德性,赋予其公共伦理的价值指向,是"孝治"伦理成为当代公共治理中的"德治"形式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村庄治理中妇女的组织参与——以浙江省K村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村民自治制度的安排,农村妇女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但在现阶段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妇女在村庄公共组织中“缺场”和村庄公共组织决策中“失语”的现象。造成农村妇女低组织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支持的不力、农村妇女自身的角色定位限制、传统父权制家庭文化的影响和农村社会“力治”的性别偏好。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多中心网络治理模式是城市公共环境治理的主导模式。针对该模式主体关系不稳定、运行机制不健全和信息传导不顺畅的现存问题,可借鉴“云”的自组织管理思想,通过对城市公共环境“云”治理模式的提出依据、中心思想、要素关系和实现路径的研究,以及论证该模式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和智慧性的优势,探讨各种治理要素如何相互联结、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自组织治理状态,实现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意向的快速达成、治理过程的耗散有序、治理行为的可持续性和治理效果的高显示度。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组织的变革,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学由此产生。论述了新公共管理学产生发展的历程、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同时,在综述各国新公共 管理改革的政策反映和实践趋势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总结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并探讨了如何借 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政府组织进行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组织处在日益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中,决策复杂性与难度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治理理论大行其道,新维度、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企业治理、网络组织治理、IT治理、知识治理构成治理维度的四个新兴领域,其新变化包括:企业治理战略作为核心,力求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保持企业的持续赢利;网络组织治理的主体是网络合作的诸结点,客体是网络组织,治理过程具有自组织特性的自我治理;IT治理是一种制度和机制,其目标是实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信息化建设的监督与制衡;知识治理强调治理机制如何影响知识过程。  相似文献   

20.
领导力是基于合作网络的绩效治理的核心要素。已有研究指出,网络结构下的领导力与传统以科层制组织为基础的领导力有显著差异。在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框架下,通过案例研究方法,预设网络结构偏好与冲突绩效领导和作为结果的绩效四个节点,对品清湖围网拆迁事件的多来源数据进行质性编码,形成绩效领导结构—策略—功能分析框架,进而在网络结构和绩效视角下回答领导机制如何促进合作以实现治理绩效。研究发现行政、市场和信任是绩效领导发挥功能的主要协调机制,沟通是领导者的核心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