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宋朝与高丽的友好往来,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随其诗文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学习、模拟苏轼的创作,还十分关注他的三教融和思想,对其接受或批判.受武人执政和士祸震慑的文人能够接受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使苏轼的精神世界更广博、生活更丰富,并愿意接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些性理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道释思想干扰了苏轼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创作成就.朝鲜文人对苏轼复杂思想的接受与批判和对其文学的接受与批判相辅相成,也使得苏轼在朝鲜文人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2.
试论司马迁与儒道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虽曾就学于董仲舒,却未尊崇儒学,甚至与儒家思想有较大距离。司马迁的思想体系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都是关于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儒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 ,以纳“仁”入“礼”的“仁礼学说”为指导的“仁一统”思想 ;道家形成了以“道”为核心 ,以“道论”为指导的“道一统”思想 ,两者关于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哲学基础、前提条件、方式途径等各有所论。儒道文明一统思想对于统一、多民族、全面进步与发展的中国古代历史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以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也有望发挥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经学繁盛时期,又是封建正统史学形成时期。经学的发展对司马迁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而影响又是多方面的。经学的发展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观念和《史记》创新体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继承重人哲学思潮和重人审美趣味之文化精神,其文学创作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质,揭示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重视文学创作的人物塑造,完成了文学向人学的历史进步,真正揭开了中国文学自觉的大幕。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经济观内容丰富,见识卓绝,自成一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这些先进的经济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产生的土壤和环境,但在当时明显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为封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不相容,故未能在封建社会中成功地付诸实施和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道两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在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创造并发展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民族音乐。在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将儒道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得以传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旋律,将民族音乐思想融入其中,采用国际流行音乐创作手法,形成当代流行音乐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所要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彰显流行音乐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观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强烈冲击。因此,通过对儒道两家的道德思想的起源、观点、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对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经济史传 ,他的经济思想不仅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超出前人 ,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同情被压迫人民 ,揭露统治者的假清高 ;指出经济是国家强弱盛衰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分析经济对国家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决定作用 ;指出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 ,具有明显的反天命意义 ;指出物质财富的占有状况决定着人的思想面貌 ,从而揭穿了统治阶级标榜的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重视工商业 ,反对重本抑末 ,在经济学说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诗无达诂”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命题 ,是诗歌鉴赏论中的普遍原则 ,与西方接受理论的某些观点有相通之处。其成因关涉作品的文本潜能与读者的审美接受 ,也关涉作者的主体创作。根据这一鉴赏原则 ,读者在对诗歌作品进行审美读解时 ,更重要的是去发现、理解作品的潜在性与可能性 ,有自己独到的体验 ,既能“入”也能“出” ,“入”见作者之用心 ,“出”有自己之心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互补.儒家推崇"中和"之美,道家向往"自然"之趣.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儒道并蓄,因而使他的书法艺术兼具中和、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2.
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古典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儒家思想对古建形制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老庄思想则对古典园林意匠影响深远。文章主要对后者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一方面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另一方面又以民本思想考察历史的更替,探讨民与国家治乱及朝代兴衰的关系,揭示统治者以民为本治国兴邦的意义。他从历史考察中认识到:统治者治国要合乎民心,顺应民意;其施政要安定民生,不与民争利。司马迁的民本思想与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5.
《史记.乐书》蕴涵了先秦儒家丰富的诗乐思想,司马迁汲取并实践了先儒的思想,他的诗乐思想除了主要保存在《史记.乐书》中之外,还反映在他对“诗”的引用和评论方面。他认为“乐自内出”是诗乐的发生过程,“诗以达意”是诗歌的本质,并且通过诗乐表现、情感浸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这些思想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西汉是昌明礼治的时代,叔孙通始发汉礼仪之嚆矢,经陆贾、贾谊等人的推明,礼遂成为西汉治国方略.到汉武帝一朝,经儒生董仲舒等人的倡导,西汉礼治则完全地移到了儒学的立场.司马迁的礼学观得力于孔子,在明<春秋>大义方面与公羊大师董仲舒有着师承关系.<史记>体现了司马迁以礼治国的思想,其五体排列的深层机制隐含着司马迁礼治思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基本上是大乘佛教的天下。大乘佛教慈悲救度的价值取向、扫相显空的思维方法与众生皆可成佛的心性论思想都可以在儒道思想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这种对应就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根源。而儒道学术史上融合兼综的传统又培养了中国义学僧人融纳会通的精神,使大乘佛教创造性地发展出圆教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史记》中,司马迁用“天”和“人”来解释一些历史变化,包括政权兴衰、人生命运和自然现象等等。就其适用对象而论,他的“天”、“人”认识既不一贯,也不普遍。这个特点应归因于司马迁归纳的论证方式,也就是说,是由其史学家的特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大一统思想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所着力宣扬的一种思想。《史记》的编撰从体例到断限都蕴含了大一统之义;《史记》通篇内容对自黄帝以来中国大一统政治进行了颂扬;司马迁夷夏一统和以夏统夷的民族观蕴含了大一统之义;司马迁还希望通过“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来完成学术思想的大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