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它立足于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需求,要求关心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所关注的始终是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与价值选择.因而,人文精神是个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其具体内容含义也各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某个政党的价值理念,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其基本性质或特质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它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它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人民大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富裕、民主、公正、和谐。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孜孜所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谐社会要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要素、关系相互融洽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广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人文价值、民主法制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保障社会各种利益均衡的基本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意蕴。它不仅指特定历史阶段,通过冲突、斗争等暴力实践手段达到和谐目的,获得革命性价值指认,更为重要的是,其实践观本身就具有和谐实践向度,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等关系中,全面展示实践的和谐意蕴,更凸显建设性价值。在当代实现其价值,必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历史、理论、未来和价值四重逻辑上的省思与建构。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历程的科学总结与提升;理论逻辑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未来逻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蓬勃发展的科学规划;价值逻辑是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历史、理论、未来与价值四重逻辑建构起来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往关于中国人价值取向的类型研究是依据西方学者提供的标准划分或修改的。然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和内涵界定提供一种相当契合的分类依据,即中国人曾依序经历了宗教意识取向、伦理取向、文化取向、政治取向和经济取向,但没有经历社会取向上的改变,因此它可作为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基础特征。由后向前看,价值取向转型中的导向、冲突和积淀是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的突出问题,其中反映出的社会学特征是思考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如何能迈向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伦理学是关于善与恶价值判断的理论,因而它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环境伦理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意识,更强调人对于自身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整个自然界的道德关怀,重视原本作为客体的自然的权利与价值。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恰恰蕴涵了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个性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技术文化的冲击,它的教育价值逐渐失落。现代中国人以一种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却脱离不了中国式的思维,这就免不了矛盾丛生,这是多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锋。如何保存、重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忠”文化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同时期“忠”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连接人与国家、社会的精神纽带。在新时期,“忠”文化被赋予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又要做到理性爱国。同时它要求为官者要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忠信更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0.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终极价值的体现,它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重建的方向。笔者以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师教"传统为切入点,从道德和文化层面探讨其与核心价值观重建的关系,并以此彰显传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价值论转型及其哲学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问题不是与价值论转型相伴生,而是与人类相伴生的问题;价值论在中国的转型特点有别于百年前在西方的转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中国自身的历史中、新的世界文化视野下的转型,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历史主义原则,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超越片面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是其基本特点。价值论与本体论、认识论共同面对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属于同一哲学层面,是哲学的分支,这一哲学方位决定了它不是对哲学自身的反思,也不是对不同领域中具体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而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基本范畴对价值一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的当代阐释。它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它并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与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发展战略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价值目标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15.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6.
蔡梅娟教授所著的<中国小说审美与人的生存理想>一书似是一本透视中国小说历史发展的书,因为它大体勾勒了上古神话的小说特性,又以特定的视角描述中国小说的历史演进.但这并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本书特有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历史性,而在于它以一种特定的理论视角揭示中国小说共有的审美特性,这就是以人的生存理想为坐标,透视中国小说审美的深层底蕴.  相似文献   

17.
汤寿潜于1901年编撰出版的《宪法古义》是迄今所知我国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时间最早的一部宪法学著作,也是近代中国人以西方立宪民主为价值标准系统审视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第一部专著。它集中体现了以汤寿潜为代表的东南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及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出版走向市场、走向产业,重视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版的终极追求是经济效益,我们更应重视图书的社会效益。这是因为,出版的本质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它通过文化建设与文化积累来教育人、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出版业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的价值追求最终指向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的“五常”价值是道德人文观下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人宇宙境界和社会人生的传统精神.文章论述了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五常”价值观的人格塑造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人文观意在强调人的天地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培育人的社会人格,令人在实现社会人生意义时获得个人的充实与自足.  相似文献   

20.
许兴海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3):69-70,48
人文价值作为设计美学中新的价值标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灵魂。它为设计审美提供了新的思考点与切入点,成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亲近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