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一个弱国以对德宣战的方式被动卷入这场大战,表面上纷繁复杂,掺杂着各种政治利益与纷争,但从外交和实际效果来看,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本能体现。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本想保持中立,但由于各国在华有着各种利益纠葛,故中国想保持所谓的"中立"是不可能的。参战之后,中国政府借助有力的国际条件,通过外交途径逐步展开收回利权运动,在国际上逐渐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一个弱国以对德宣战的方式被动卷入这场大战,表面上纷繁复杂,掺杂着各种政治利益与纷争,但从外交和实际效果来看,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本能体现.  相似文献   

4.
1914年夏天“一战”爆发,梁启超于当年11月出版《欧洲大战史论》,分析大战起因、讨论战争责任,并坚定认为德国必胜。从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以及与同时代学人对战争结局所作预测的对比可知,导致梁启超预测错误的原因,在于他自19世纪末以来对民族帝国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深信不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视其为近代国家之完美模范的德国观。“一战”结束后,梁启超转而赞扬中国传统超越狭隘国家主义的天下观与反对军国主义的和平精神。尽管他这种转变是时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却也证明了以军国主义为取向的近代国家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是不适于中国走出困局的。  相似文献   

5.
一战前后,数十万华工远赴俄国,北洋政府为了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以及遣返华工归国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华工出国途径的复杂性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微妙关系,加上北洋政府不能很好地协调华工与华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在自由出洋阶段过于放任的政策带来了无法化解的弊端,导致了最终无法很好地完成其保护与遣返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就任美国的第32届总统起至二战后初期止,美国对德政策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即美国在绥靖德国失败后,把德国作为主要敌人,先进行狠狠的打击,从军事上彻底摧毁法西斯德国,然后对德国进行重塑。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二战后德国作为和平大国崛起与美国作为霸权大国崛起的历史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其思想发轫于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中国社会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了解的过程。随着这一认识的深入,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国际联盟的成立充满期待,并在行动上积极予以支持。然而,中国加入国联的历程几经波折,其最初期望于国联的公正也未能实现,但中国在国联成立初期的表现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精神打击是指自然人因精神上遭受严重打击或者持久刺激而导致的,独立于身体权、健康权等权利损害的且非一般可容忍的可辨别性损害。司法实践中精神打击一般难以得到法律救济。德、法、奥对精神打击的法律救济虽有不同,但也有殊途同归之效。精神打击的法律救济中渗透着丰富的法政策考量,其本质是权益救济和行为自由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纯粹精神损害应该给予法律救济,但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防止法律救济机制的滥用。  相似文献   

9.
10.
二战爆发以后 ,美国开始策划战后对德国的具体政策 ,其中 ,至为重要的是要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但在如何消除这一隐患的具体方式上 ,在美国决策层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形成了保守派与自由派之争 ,并决定性地影响到了美国对德政策的最终形成。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美国对德政策逐步经历了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战后初期 ,美国占领军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强硬路线贯彻执行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开始了漫长的政治制度重建期和文化适应期。其间,大众音乐人基于对古典音乐的全新理解,重塑了德国大众音乐风格。德国大众音乐的演变,受到军事占领德国的美国和英国音乐的影响,这促使德国大众音乐人改变了他们的音乐创作内容和风格。然而,德国在冷战时期不可避免地在音乐中融入有关民族意识、战争形态等政治属性。当冷战“铁幕”将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西德的资本主义文化模式,为西方和本国的大众音乐人创造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而东德对苏联政府文化模式的模仿,使其开始对来自西方的大众音乐和本国大众音乐进行严格审查。为了应对“铁幕”后的文化斗争,西德和东德的大众音乐人在冲破文化封锁、挑战社会制度差异、通过创作政治音乐争取自由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为了应对冷战的紧张局势,许多东德和西德民众通过音乐来传递政治、社会和文化信息以对抗“铁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试图维持与德国的和平,并将法西斯这股“祸水”东引,望图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使苏德两国两败俱伤。为此英法不惜牺牲小国利益,对法西斯德国姑息养奸,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般通行的概念认为德军1939年入侵波兰是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但本文认为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做为比较教育的先驱人物,萨德勒对比较教育方法的探索建立在他对欧美各国,尤其是德国和美国教育的研究之上.他研究美国的教育行政制度,分析德美两国的中等教育,比较两国的教育理想,探讨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揭示值得英国学习借鉴的德国教育经验.萨德勒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当时英国的教育改革以及比较教育学科的转型,也为后世留下了了解当时德美两国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和保护存款者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和德国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制度是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两种基本模式,德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体现出附带有强制性的自愿式模式特征;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典型的强制性特征。对美、德存款保险制度包括存款保险体制、存款保险机构组织模式、投保方式和投保机构及保险范围、存款保险基金来源、存款保险赔付金额及保险费率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本着自由经济观念的美国对德日两国的大工业实行了反垄断政策。美国不仅制定了对德日垄断工业实行去集中化改造的总目标,而且还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其在两国所推行的严厉的非工业化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过,随着冷战的兴起和扶植德日政策的确定,美国逐渐不再把工业水平和工业去集中化放在一起考虑,有时甚至为了提高工业水平而不惜牺牲工业去集中化政策。尽管美国对德日的反垄断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贯彻时间、具体措施和执行效果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的欧洲战略是:极力使欧洲保持和平与稳定,以利于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扩张。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以解决德国赔偿问题为核心的对德政策即服务于这一欧洲战略。  相似文献   

17.
法、德两国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种变革和创新又具有各自的特色。通过法、德两国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比较,论述法、德两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事政策是西方盟国重建德国媒体的重要方面。为了清除纳粹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对德国信息服务的控制,为了将重建的德国媒体置于真正的民主人士之手,西方盟国对德国媒体人员采取了严厉的人事政策,对其选拔范围、选拔程序、控制措施做了严格规定。西方盟国的人事政策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也存在严重问题,在正反两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政策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文工作体系 ,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语文的广泛使用和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中宗奉行重佛轻道政策,而睿宗则崇道重佛,这些政策不仅与中宗、睿宗个人经历、性格有关,而且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