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俞吾金先生《意识形态论》的启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其意识形态理论始终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马克思在早期通过对宗教拜物教、费尔巴啥的类本质拜物教和黑格尔的概念拜物教的批判,揭开了笼罩在历史现实之上的虚幻面纱,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真实的历史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从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转向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通过对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为现代性诊断和批判理论,因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内容得以真正的展开.马克思逝世之后,历史唯物主义一度被曲解为庸俗进化论或实证社会学,意识形态问题也随之边缘化.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批判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恢复了意识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核心地位.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制度拜物教、生产拜物教和技术拜物教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货币拜物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克思的商品货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商品货币拜物教的必然性和具体表现,提出了正确认识和逐步消除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货币拜物教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概念的内涵有过重要变迁:在早年著作中,马克思曾在崇拜物、对物顶礼膜拜的意义上使用它;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拜物教则与崇拜含义无关,它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理论上的“错认”,即把物所获得的社会关系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一种社会存在,即商品、货币、资本作为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而具有“拜物教性质”.辨析拜物教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和剥削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使我们对作为“社会存在”的拜物教有更加清晰、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当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并未将人类带入其所描绘的包容、平等、互通、自由的数字生活新图景。相反,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共谋,使数字资本成为支配和改变人的现实力量,人因而陷入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的“泥沼”中。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是资本与大数据、算法等技术融合中,形成的以数字、数据符号为标识的社会图景,它以数字世界的“现实性”掩盖了人与人间社会关系的现实性,个体沦为“自愿深陷其中”“不愿自我挣脱”的数字拜物教徒。立足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梳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生成逻辑、指认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幻象、透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本质对探寻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破解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形态、性质和秘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劳动形式发生变化,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拜物教呈现为技术和数字拜物教等新形态,对社会尤其是人文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文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受到数字拜物教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我精神的异化。基于此,对于人文精神疏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应有的时代回应。  相似文献   

6.
在对商品、货币、资本三重拜物教的分析中,马克思指出了拜物教的实质与产生条件,提出了如何破除拜物教的思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经济生活中的拜物教现象客观地存在着,并以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从理论上讲,我国也客观存在着产生拜物教的条件.因此,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对于我们在拜物教存在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其消极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斐伏尔总体上沿袭了马克思的资本及商品拜物教批判,但毕竟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他更看重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思想异化现象,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没有太多抱怨。空间拜物教实质是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凭借空间拜物教在全球散布,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空间拜物教批判的理论目的就是将人从空间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列斐伏尔呼吁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和节日化以克服空间拜物教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理论是反思当下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货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判断逻辑。货币的本真意义被"反向",货币符号被主体化,货币手段被目的化。货币幻象是货币拜物教的极致状态,是货币价值的心理体验和想象。"华尔街的贪婪"不过是货币拜物教的当下形态,表现为高杠杆率如影随形、金融评级机构不知"知所进退"、天价的薪酬和奖金以及权力与金钱孽生的贪婪。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虽然卢卡奇曾经论述过马克思物化批判的思想,但是它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社会都变成了物的物化现象,批判了那种把人和社会当成物的物化意识,即商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在社会历史研究中把人和社会都当做被改造的客体来观察,用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理解社会。  相似文献   

11.
考察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需要区分物象化一般与生产关系的物象化、物化一般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需要区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竖立其上的拜物教观念。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是指生产关系表现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是指物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作为物就具有的属性。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非常复杂,远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和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能够透彻地说明的。拜物教观念指的是一种把物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的错认,它直接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而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有关。在拜物教观念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混淆了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化、永恒化了。  相似文献   

12.
货币的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但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功能,众说纷纭。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特有的历史的、内在批判的方法透视了货币的本质——特定社会历史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从货币的历史形成、货币的资本形态和货币导致的拜物教现象三方面分析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并探讨这一理论对理解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统治的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裂痕,因为前者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已经注意到的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逐渐在列斐伏尔、鲍德里亚那里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大的方面列斐伏尔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  相似文献   

14.
任维忠 《中华魂》2011,(5):37-41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观点是其剩余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资本论》全书,在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专门讲《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接着在第二卷、第三卷逐步展开,重点在揭示资本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此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性。  相似文献   

15.
虽然马克思关于经济拜物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但他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最后落脚在《资本论》第三卷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的瓜分问题中。在与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利息、地租和商业利润中,资产阶级再一次将资本的剥削本质更深地遮蔽起来。这是一步步造成资本拜物教神秘幻象背后的客观关系转换机制。这也是一种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隐匿起来的有中变无的戏法。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那里,承认理论不再仅仅是以一种理论构想式的生长逻辑出现,而更多地是以一种历史批判叙事的外观呈现出来。承认叙事在马克思贯彻其解放政治规划的历史逻辑过程中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承认的批判,以及经由劳动范畴中介获得相互承认的探讨,青年马克思建构起一种人本主义的承认价值观;其次,马克思通过"自由人联合体"来克服个体与共同体(集体)之间历来的矛盾,以相互承认来中介双方,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最后,通过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指出承认关系的物化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才能进入"自由王国"。由此,马克思着手将承认的方式改变成无产阶级合法斗争的武器,从而完成了由理论叙事向革命实践的历史性升华。  相似文献   

17.
物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著述中,马克思对传统异化概念的批判和超越是马克思物化理论产生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马克思对“异化”“对象化”“物化”等概念进行了更为深入探讨和明确区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侧重以“物化”和“拜物教”概念来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形成了系统的物化理论。马克思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还原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掩盖的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齐泽克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纳入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视域下并以“镜像”和“符号”接管“拜物误认”机制,用剩余快感替代剩余价值,从而完成了“马克思拉康化”历程.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内在线索是齐泽克依托拉康所作的自身拜物批判逻辑的展开,即“拉康理论的社会化”.由此,在齐泽克视域下,社会变革的可能也就告别历史进化的视野而走向了循环重复的实在界之“世界之夜”.  相似文献   

19.
在《“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一文中,朗西埃以“批判”观念的变化阐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关联,由此证明了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命题,即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成熟马克思的科学话语之间的区分。拜物教批判在这种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物神”的双重维度则表明,物神既是对象客体,更是一种中介意象,指向了一种超越性存在。因而,拜物教不仅与劳动异化和资本外化相关,更包含着价值形式的定位。这构成了朗西埃批判观念转变的内在动因之一。他认为批判不应止步于解蔽式的意识形态批判,更是包含着价值认同和审美解放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以人的发展与实现程度为坐标,生产力的发展呈现为异化生产力和自主生产力两种历史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所追求的,不是生产力的无原则的发展,而是生产力由异化形态向自主形态的转化.由于马克思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坐标上已经开始收缩生产力拜物教思想,而国内的经济学"主流"们却食洋不化,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因此,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当代形态,即科学发展观,走出生产力拜物教思想的禁锢,跨越资本经济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