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晓燕 《回族研究》2012,(4):135-137
"圣训"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语、行为和默认,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在"圣训"中,有大量内容涉及到妇女问题,认为妇女在婚姻、家庭、生存权、教育、法律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论述了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负有维护妇女的责任等观念。  相似文献   

2.
畲族独有的"招兵节"是畲族祖居地粤东凤凰山区硕果仅存的原生态传统节日。研究以凤凰山李工坑畲族村举行的"招兵节"中的"上屋奏表"仪式为背景,结合田野材料,对经书《上屋奏表套语》进行解读,认为"上屋奏表"具有化解和调和世俗矛盾的功能,但受到经济和环境条件所限,面临失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围绕着戏剧《桃花扇》中的重要道具"桃花扇"是折扇还是团扇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争论。本文通过《桃花扇》剧本内容推测现存版本中此扇设定为白纱面、斑竹骨的折扇,并根据原著及相关作品推测《桃花扇》早期版本与今本不同,不排除早期版本有其他设定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从史料来源的多元性、史料抄录的原始性和史料编纂的真实性三个维度对“辽宁本”进行了史料学的考辨,认为“辽宁本”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被夹带出宫的,其原有的史料誊录痕迹以及未经润色的史料编纂措辞体现了其原始性与真实性,表明该文本确系建文朝所修最初存于国史馆的《明太祖实录》原稿残本,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6.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在法律条文中使用了大量无法通过法律解释予以明确的"程度性动词",这些"程度性动词"的使用,取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本质上是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国家"特殊照顾和优惠的权利这一"积极权利"的性质;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性文件在条文中使用"程度性动词",正是国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弹性需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校蒙汉"双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本文重点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现代文学》教学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求提高高校蒙汉"双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清代文书档案以及藏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题名问题。认为"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藏汉文文本俱未曾"钦定",根据史料提供的各种信息,为其拟题为《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9.
西藏和平解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地方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两个"绝不容许"和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是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然而,目前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方针提出的时机、"多路向心进兵"策略的形成和《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附件的签订等问题的记述或认识,存在一些不准确、不清晰或有争议之处,实有予以甄别、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11.
侯春林 《民族论坛》2013,(7X):97-100
"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鲁史《春秋》的手法,以"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纡,惩恶而劝善"为基本内涵,又称"春秋五例",为后世史家继承。作为中国古代史家记述历史的主要手法之一,"春秋笔法"又具有超越一家史学的重要意义。《旧约》历史书是希伯来圣经史学性质的集中体现,在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两方面都与"春秋笔法"遥相呼应。用儒家经学之"春秋笔法"来解读圣经《旧约》历史书,是一种理论创新,二者的对话具有比较经学、叙事学以及阐释学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鲁史《春秋》的手法,以"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纡,惩恶而劝善"为基本内涵,又称"春秋五例",为后世史家继承。作为中国古代史家记述历史的主要手法之一,"春秋笔法"又具有超越一家史学的重要意义。《旧约》历史书是希伯来圣经史学性质的集中体现,在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两方面都与"春秋笔法"遥相呼应。用儒家经学之"春秋笔法"来解读圣经《旧约》历史书,是一种理论创新,二者的对话具有比较经学、叙事学以及阐释学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列举了古今各家对《穆天子传》中瑶池今地的种种看法并认为 :可用唐朝设置瑶池都督府于莫贺城证实 ,瑶池今地应为今天山天池  相似文献   

15.
张鹏 《回族研究》2012,(3):125-128
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知识论集中在伊斯兰最高经典《古兰经》与记录至圣穆罕默德言行的"圣训"中。《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对知识话题的叙述则是传统儒家知识论的本体。对比上述两种知识论可知,虽然源于二者所归属的文化母体的本质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但采持一个宏阔的视阈又能发现,无论是伊斯兰文化还是儒家文化,都包含着普遍意义上的知识、知识者和求知活动等主题的论述,而在这一层面上是不受民族、国界与文化背景拘囿的。文章力图以此为立意中心,以《古兰经》、"圣训"与《论语》三种经典文本为立论平台,进行一次跨文化比较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存世的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是墓葬礼仪的物化形态,时人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饰这个空间:以现实为粉本进行或夸张或压缩或反叛的摹写,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二手现实"。中国古代墓葬呈现出来的视觉形式是动态的,随时呈现出跟时代气息相符的新的艺术形式——镜像艺术。"复古"是一种基于模本的再创造行为,镜像艺术是这类复古行为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并非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考订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并非作者杜撰的虚幻之境,亦非实指今桃源县的“桃花源”,而是取材于东晋时代武陵郡沅水上游酉水流域一带“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文中认为桃源县的“桃花源”虽有美好山水,但形似义不似,酉水“武陵蛮”聚居区则做到了形似义亦似,既有美好山水,又有真实的历史根据。真“桃花源”的发现,是对文学界、史学界、教育界长期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虚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一论断的挑战。从古到今,对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所指何在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本栏目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各表己见。  相似文献   

18.
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一般公认,东乡族没有文字。本文认为,东乡族有本民族文字,这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的一种拼音文字——东乡族"小经"文字。它产生于17世纪之前,主要用于记录民间文学、作札记、通信等,是一种社会应用的文字,现今仍在流传,至少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东乡族的"小经"文字共有35个字母、9个附加符号和3个标点符号。它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正字法不健全,表现在:有一字母多音值和一音值多字母现象;字母偏多;没有字母表;附加符号多,标点符号少;基本上以音节为单位连写。  相似文献   

20.
正在黔东南州苗族民间几个不同次方言区的传说和理念中,都认为"蝴蝶妈妈"和蝴蝶诞生了人类在研究苗族的蝴蝶图腾现象中,不少人感到困惑,据说主要是在今天的生活中找不到蝴蝶崇拜的依据。又据说,就连将苗语Mangx Bangx Mais Lief(妹榜妹留)首译为"蝴蝶妈妈"的今旦老先生当初也觉得没有把握,为之"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李炳泽先生也质疑,他还认为可以翻译为"名字叫做Bangx Lief的妈妈"。吴晓东先生的《苗族图腾与神话》直接认为蝴蝶不是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