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云波  何开丽 《江汉论坛》2006,(12):130-134
金庸小说的“反武侠”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自觉,在武侠小说中实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型:一是以“人性”在武侠小说情节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武侠本位”向“小说本位”的转型;二是以“自由”在武侠小说观念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正义核心”向“自由核心”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使武侠小说超越单一文类而获得多重文本指涉。因此可以说,金庸小说既是一个旧武侠时代的终结,更是另一个新武侠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10年来,武侠小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一方面读者众多,形成所谓“武侠热”;一方面有人忧心忡忡,怕社会上的好勇斗狠、流氓群殴乃至青少年上山练武,其源均出于武侠小说。文艺理论界仿佛对武侠小说不屑一顾,严肃的科学的评论真如凤毛鳞角。受到如此众多读者(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欢迎的武侠小说,却受到理论界的如此冷漠,真是个矛盾现象。本文试图抛开“通俗”、“庸俗”、“低级”等标签,认真地探讨一下百多年来武侠小说的主旨,挂一漏万,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3.
自梁羽生、金庸掀起新派武侠小说的热潮以来,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种类在港台长年深受欢迎,历久不衰。据说在全盛时期武侠小说作者多达三百余人,但真正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的却很少,特别是当时出现一种现象,金庸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唯一能突破金庸的模式而另辟新径的是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1937—1985年)。古龙的至友、现香港作家协会会长倪匡认为:“古龙是自金庸以来最好的武侠小说作家,突破传统、别具风格、浪漫激情——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其作品刻画人性深刻,人物生动,能把传统与现代化而为一。”香港作家黄  相似文献   

4.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这是一部与传统武侠小说根本不同的反武侠小说。传统武侠小说是以塑造武艺高强的武侠为中心的,他们行侠仗义、解危扶困、铲尽天下不平事。这些作品突出正邪之争,宏扬正义,鞭挞邪恶,给生活于黑暗现实中的读者一个虚幻而又十分确定的希望。所以社会革命家说这些作品是民众的“精神鸦片”,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鹿鼎记》中是没有“武”、没有“情”的(金庸武侠小说也很注重写激烈的“情”,作为  相似文献   

5.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大中华文化圈中最受大众欢迎的通俗小说类型。韩国不仅翻译了中国很多武侠小说,还创作了很多本民族的武侠小说。韩国现代武侠小说有两大影响源,一是韩国的"义贼"小说,一是中国的武侠小说。本文主要论述中国武侠小说对韩国武侠小说的影响,并分析韩国武侠小说怎样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6.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 ,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 ,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7.
侠诞生在逐鹿问鼎的春秋战国。法家名篇《韩非子·五台》指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消失在苍茫雄浑的历史长河之后,变形为文学作品中快意恩仇、浪迹天涯的游子。这就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小说类型──武侠小说。最早的武侠小说是东汉末年的《燕丹子》。到了20世纪50年代,武侠小说以全新的面貌在港台萌生、复兴,并迅速波及东南亚,辐射欧美华人自,迄今已历四十余年而流风余韵不绝。这种从传统武侠小说中孕育而成的“成年人的童话”,被称作“新武侠小说”。往事如烟。回顾十年来的中国大陆新武侠小说研究,其间历经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表现为一切以审美为标准,文学作品越具有审美价值,在文学史中就越有地位。中国现代文学以审美为本位,就意味着功利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的文学没有地位。我们承认文学的审美性,但同时又反对把审美唯一化、绝对化、本位化。金庸现在被奉为“大师”,并不是因为其特殊的武侠小说,而是因为其武侠小说特殊性所隐含的一般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本阅读,发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这个身世之谜由混乱或邪恶的血缘关系造成,注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运。叙事深层如此关心血缘注定的身世问题,只有在20世纪华人文化语境中才能得到解释。本文第二个论述层次从具体作品分析进入到作品与文化语境的相互诠释,发现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模式与现代华人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侠客的身世是民族文化命运的隐喻。金庸武侠小说与文化精神在深层意义上的契合,提供了理解武侠小说结构与功能的基点: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胜于文学意义,它是华人世界中最普遍的文化仪式。于是进入第三个论述层次:既然武侠小说是一种文化仪式,批评就不能套用纯文学的理论范畴与系统;就必须承认幻想的合理性与意义深度,叙述模式的因袭与规范化重复等纯文学否定的东西。武侠小说的创作与阅读使华人——不论是精英还是大众——在幻想中完成了文化认同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对于文化传统维持自身的延续性与个体获得社会归属感都是至关重要的,武侠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华人文化对它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古龙使曾经绚烂但又一度走入末路的新派武侠小说再度辉煌。它冲破“历史主义”的禁锢,超越以往武侠小说的英雄模式,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组合性。古龙的小说以结构、情节的西方化特色、浓重的西方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特色而区别于过去的新旧武侠小说,开了武侠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金庸的江湖:表征与意义之间我觉得阅读金庸不能将其看成是对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的超越,而是要将其放入武侠小说的整体中,来研究是哪些因素使得金庸的美学成就成为可能。而且也不能将金庸的武侠小说放入周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话语中,而是要更进一步将其作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考察它与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对话、对抗,甚至逆转的关系。基于这些考虑,我选择“江湖”这个概念作为~个切入口。陈平原教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把江湖看成是一个大擂台①。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过我想把这个观点更推前一步,试图说明江湖是一…  相似文献   

12.
杂文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武器,是投向国内外反动派的投枪和匕首,因而它也成了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对象。鲁迅杂文,特别是后期杂文,就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记录了二、三十年代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进程,而且总结了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鲁迅为战斗而创作的杂文,名副其实地是那个时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光辉史诗。“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鲁迅之所以选择杂文作为主要的战斗武器,是由于它“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  相似文献   

13.
文体既是文学现象也是语言现象;文体研究是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研究.人们通常使用的“笔法”、“笔调”和“笔力”这三个词,是构成文体的基本要素;这三个概念的涵义是值得探讨的. 所谓“笔法”,本来是书法术语中指书写者在运用笔毫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的方法;借用到文体研究中来,无非就是指作家在构造其独特的文体的过程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润色等方面所采取的富有个性的方法.用《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文学风格”的释文来说,就是“指为增强表现力而对语言成分所作的选择和组织,包括对语音、词汇、比喻、形  相似文献   

14.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5,26(5):12-16
张兵先生是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学者。他勤奋、刻苦,著作等身,在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涉足的研究领域很宽,话本、小说与文化和武侠小说是其心力倾注的三个方面。他第一次提出的“准话本”概念和小说是一种文化的界定曾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评价金庸小说时 ,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要忘记它是武侠小说。站在这个角度去阅读欣赏 ,就会发现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当我们充分肯定金庸小说所具有的无穷魅力时 ,也绝无要求所有人都来喜欢金庸小说之意 ,这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相似文献   

16.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要用比、兴法。古往今来,那些声情并茂、形象逼真、扣人心弦、脍炙人口的诗篇,无一不是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法。比兴法在唐诗中自然是颇为多见,尤其以李白杜甫之诗为甚。然而,在宋诗中运用比兴法的名篇佳句,其数也是很可观的。这里试举几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用了一个“出”字,极巧妙地描摹出园中那蓬蓬勃勃,无限美好的春景,寓意无穷,哲理深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里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天来临时的江南景色,表现得极其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东北沦陷区文学是一个较为特殊而复杂的文学现象。单就小说来说,有粉饰“王道乐土”,鼓吹“大东亚圣战”的小说;有旧派余绪的“才子佳人”小说和《十二金钱镖》之类的武侠小说;更有暴露“王道乐土”的黑暗,抒写受难人民的心声,以及对美好追求的新小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 ,一个人因其作品而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本身就颇耐人寻味 ,更何况是在向不入高人雅士之目的通俗文学领域 ,“金庸现象”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关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 ,在几次“热”潮过后 ,特别是在学者文人参与讨论之后 ,分析阐释的余地似乎不大 ;而俟“热”潮消退 ,再组织这一组笔谈 ,又似有炒冷饭之嫌。不过 ,正如宋人苏轼所言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和研究 ,往往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 ,方能避免更多的意气之争、情绪化的价值评判 ,从而更加客观、深入。组织本次笔谈的初衷便在于此。参加笔谈的多为研究古典文学且知识储备和识见又不囿于此的学者 ,故能做到从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金庸小说的价值、地位 ,更多持平之论 ,其中不乏见解深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李智 《家庭科技》2011,(7):30-30
熟悉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宝剑:干将、莫邪、巨阙、辟闾。这当中,巨阙是一把残缺不全的剑,阙通“缺”,但其精诚坚利之处,其他宝剑不能与之争锋,所以号称“天下至尊”。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 ,一个人因其作品而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本身就颇耐人寻味 ,更何况是在向不入高人雅士之目的通俗文学领域 ,“金庸现象”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关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 ,在几次“热”潮过后 ,特别是在学者文人参与讨论之后 ,分析阐释的余地似乎不大 ;而俟“热”潮消退 ,再组织这一组笔谈 ,又似有炒冷饭之嫌。不过 ,正如宋人苏轼所言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和研究 ,往往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 ,方能避免更多的意气之争、情绪化的价值评判 ,从而更加客观、深入。组织本次笔谈的初衷便在于此。参加笔谈的多为研究古典文学且知识储备和识见又不囿于此的学者 ,故能做到从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金庸小说的价值、地位 ,更多持平之论 ,其中不乏见解深刻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