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在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产业结构、耕地面积及其利用方式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演化的阶段性及其对耕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演化,可以将产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和利用方式均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工业化预备阶段,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仅有少量的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且耕地占用量少,转化速度缓慢;在以第一产业比值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的工业化早期阶段,耕地的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部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逐步转化为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致使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幅减少,而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增加迅速,且耕地面积占用和减少幅度明显加快;在第二产业比值迅速上升的由工业化早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的过渡阶段,虽然耕地总面积急剧减少,但用于种植蔬菜的耕地却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山区面积广,耕地资源保护难度大,耕地伦理利用重要且紧迫。桂东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县域耕地尚处初步伦理利用阶段,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被污染等问题,将伦理教育与法制约束相结合、伦理标准与规划管理相结合、伦理利用与生态立县相结合、成立“耕地伦理发展协会”是提高桂东县耕地伦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缺乏全面规划和统一布局,数量逐年减少.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及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污染等问题极为突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必须努力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耕地资源;改良中低产田.挖掘耕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卫生科担负着高校师生的医疗保健工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及医疗保障制度推行的大环境下,需要对其服务定位的再认识;只有充分发挥其长处,提高管理水平,为师生更好地服务,才能在高校发展中凸现其价值,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后税费时代意味着工业开始反哺农业的开始,农民被免除了“皇粮国税”。在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增收应有新的思路与举措。该文阐述了后税费时代“三农”政策,通过分析2004年湖南省农民增收的构成,探讨从投入方面提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32个县、41村、194户无地农民的调查,分析了产生无地农民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收回已经迁出人员土地、开发荒地增加耕地的数量、增加农民生产和生活支持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解决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农民无地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分析了苏南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苏南地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即: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推进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 进行市地整理、村庄整理和农地整理; 深化改革, 全面实行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协会的制度建设要求有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来支撑,运营资金和合作能力是农民专业协会制度建设的两个基本条件。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农民又缺乏现代型合作能力的地域,受农业生产服务特殊性质的制约,农民专业协会难以获取经营资金以维系协会的正常运行。受农民把握现代型合作的预期和收益的局限,农民专业协会成员缺乏相互约束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农民专业协会的制度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影响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科技因素、人口因素、制度政策等因素构建耕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四川省1978-2015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和农业科技是推动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政府对耕地的利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农民集约利用耕地;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农民互助行为普遍存在(多存在于户际间),是一种自发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它缺乏政府政策的规范化引导与法规的配套支持,其主要表现为情感主导型、利益主导型以及二者混合型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30年甘肃省耕地与经济发展的数据库资料,建立回归模型揭示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1)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2)耕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城市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与库兹涅茨曲线并非呈典型的倒"U"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3)经济结构演进与耕地利用变化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随之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文对辽宁省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特征及不同类型的农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民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从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的构建、定级单元的划分、定级因素因子指标量化、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的生成、定级单元分值计算以及级别的划分与确定等来阐述因素法在农用地级别划分中的运用,并借助于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对泰兴市农用地级别划分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与其他宗教一样是我党的重要统战对象,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支重要统战力量。该研究的实地调查实施于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之间,曾对浏阳各地至少20多处民间庙宇进行过调查访问,尤其是对仙人庙开展过前后共计五次重点个案调查。浏阳市民间信仰的专题调研表明,当前民间信仰的社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公益慈善服务;(2)聚众娱乐服务;(3)道德教化服务。调查也发现,民间信仰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亟待解决或有待改进的问题:(1)民间庙宇在公益慈善服务中的被动性问题;(2)民间庙宇所聚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均衡问题;(3)部分民间庙宇存在的非民主管理问题;(4)民间庙宇所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的薄弱问题。创新民间信仰社会服务事业的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民间信仰参与社会服务的理念教育;(2)转变与提升民间庙宇的管理模式;(3)强化对民间庙宇管理模式的监管与引导。  相似文献   

15.
农地使用权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在对农地流转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流转制度绩效显现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和外部环境目前并不完全具备。城乡统筹的思想核心和农地流转的条件内在一致,并为流转提供制度保障。提出新背景下促进农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建议: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利益,恰当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6.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及其发生动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明显的正面效用,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以陕西省白水县3个村、西安市阎良区5个村和灞桥区4个村为研究实例,对235户样本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归纳和计量分析,深入探究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及其发生的动因。研究结果认为:农户是否参与农地流转以及选择怎样的路径流转,都是特定行为环境下所做出的主观抉择;户主年龄减50的绝对值、户主文化程度、家庭非农业收入、农户愿意种植面积和家庭承包土地面积之差的绝对值、流转政策是影响农户农地流转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商迅速崛起,其增长速度远超过同期传统贸易。文章阐述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分析物流等制约跨境电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并以湖南省为例探讨产业政策等优势条件对跨境电商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湖南省跨境电商发展现状,提出构建跨境物流模式等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理性行为理论为指导,客观分析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内部结构和产生发展过程,是规范农户流转行为、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的内在需要。准确把握农户流转行为动机和意向、客观分析流转行为过程和特点、全面探究流转行为规律和要求,有利于选择和安排农地流转制度、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而引导农户流转意向、完善农地产权结构、强化农地利益保障、健全流转信息平台、转变政府职能则是保障和促进农地流转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浙江省慈溪市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做法及其成效进行总结,提出了在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提高农村土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推进土地流转,不能忽略农户的意愿。农户的家庭特征、对土地政策的认知情况和对流转机制的看法等,都对土地流转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厚土意识,也影响了农地流转。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应对这些因素进行通盘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