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优秀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他的遗产本应对知识分子社会批判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可是政治势力对鲁迅的争夺致使继承鲁迅精神的知识分子屡遭厄运,最后不得不全部败下阵来。于是,鲁迅就成了政治家可以任意涂抹的雕像,使鲁迅一步步变成了政治的守护神,鲁迅被意识形态工具化了。  相似文献   

2.
综观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十年,都让人感到中国知识者对于自身的严峻态度,——站在当代去回顾,你会以为那过份严峻了。这种特殊的严峻,却也正让你切实触摸到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结构的某些层面。我这里指的是“内省倾向”。它是一种长期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道德修养,以至形成一种传统的思维习惯。在知识者对自己特殊苛刻的道德眼光里,时时显露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想。这就是说,现代文学在处理知识分子题材,描绘知识分子形象时,由于“内省倾向”的加入,他们的创造物较之其它也更多地包容了作者个人的精神体验,即对于自己内在世界的观照,从中体现了他们道德意识和审美意识的交错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庄子任性逍遥的艺术精神与孤标傲世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目前,众多现代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这一层面的理性认同已毋庸置疑.然而,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庄子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的体认与接受中,鲁迅堪称楷模,他能真正以整个生命与理性融通庄子思想.在文化品格构建中,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和独立自由精神始终会是重要的一极.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小说和散文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疯癫形象,营造一种癫狂的气质氛围。这些疯癫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承载着启蒙使命的觉醒者、启蒙者,被侮辱、被损害者,知识分子的疯癫与佯狂,以及散文诗集《野草》透露出梦魇般的癫狂氛围。鲁迅借助运用夜、月和狼三个意象以及采取内省式、非线性逻辑的断裂叙述等手段来烘托和营造疯癫氛围。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阵营分化后,坚守思想启蒙的鲁迅从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身上感受到中国知识者与俄国知识分子的巨大差距。于是,鲁迅观察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点开始由批判复古保守的旧文人渐趋转向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崛起的新知识分子的表现。与"特殊知识阶级"长达一年的鏖战,引发了鲁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本质与价值取向的持续关注。挣脱体制,自我放逐,做一个"真的知识阶级",是鲁迅来到上海对自己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个性心理是多元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既刚强固执,又深沉柔韧;既内省自觉,又机敏多疑;既内向抑郁,又开朗热情;既倾向于外部,又倾向于自身。在此基础上,又由于内省自觉气质而派生出鲜明的“中间物”意识,由于内向抑郁气质而派生出强烈的孤独意识,由于坚韧深刻气质和博大的爱心———爱祖国、爱民族、爱庸众、爱亲人而派生出极强的使命意识。这一切,都对鲁迅的散文创作产生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西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省精神、弹性的西化主张、模糊的主体意识、可悲的虚无主义等特质。胡适一代的知识分子正处在中西学碰撞、交融历程之中 ,他的西学主张在理论上不一定全部可取 ,但他的反封建思想和为之探索精神不可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涓生形象入手,揭示鲁迅笔下觉醒知识分子自身所具有的逃遁意识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鲁迅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精神。牺牲精神、战斗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构成鲁迅精神的核心。本文从历史的中间物意识,追求适应中国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人格、批判国民性达到民族进步的目的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支撑这三种精神的深层原因,并且分析了鲁迅精神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描写的知识分子小说一篇一个境界,尤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哲学深度。他刻画了三代知识分子:清末下层知识分子、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当五四时期的众多作家以感伤和自怜作为基点来描写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时,鲁迅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残缺和人格的分裂,并深邃地画出了“他的血和肉来”,其实这也是思想家的鲁迅的内心矛盾的艺术显现。能否寻找出实现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途径?鲁迅似乎并未找到  相似文献   

11.
巴金的《随想录》是新时期散文的先声。其中的艺术散文具有直面现实、尊重历史的勇气。作者对封建专制意识的沉痛批判和自我忏悔意识,代表了鲁迅之后一代知识分子历尽劫难后的生命选择,也代表着以"五四"为象征的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的诞生和传播、生根和发芽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2.
内省意识以农业为基础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注重个体的内在自觉,自我的人格完善的。因此,有人称之为内向型文化。人格内省在这一文化中领衔构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共同的心理网络。在儒学经典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第  相似文献   

13.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明暗、新旧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们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都是精神的失败者。知识分子形象及其精神特征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理解达到了本体的高度,并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一位具有原创性、民族精神文化源泉性的作家思想家,整个民族遇到问题,可以到他的文学与思想的内部去不断吸取资源。鲁迅研究很难作纯粹历史研究,而必须面对当下现实。鲁迅对于中国,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存在,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改造,鲁迅研究不断有新发现不断深化的关键,在于研究者不断找到属于时代又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如何正确地把握时代与自己的问题,在注意鲁迅对现实的关怀和介入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鲁迅的超越性思考。现在世界上现行的所有社会制度、所有发展模式、所有文明,都发生了危机,现实生活在急剧变化,亟需新的理论创造。只有在世界文明大检讨、大反省、大转机的视野下,才能真正发现和认识鲁迅对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考的意义。中国要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当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历史责任,是要创造出对现当代中国历史与现实具有解释力与批判力的理论,鲁迅的思想是创造这样理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鲁迅的意义,普遍认为是拔得太高,实则认识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先生一生未著有长篇小说,中国文学界一直引为遗憾。鲁迅先生生前也多少流露出过这种心情。时至今日,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在创作中还很难具有“对人类命运的深邃博大的思索、对人类精神精深的概括与艺术探求、对人类生活的整体把握。……也许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鲁迅。但鲁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那些关于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本细读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手法,以探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意识和自我认同困境为聚焦点,对鲁迅小说中向来被广泛认定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平淡的两个篇目——《一件小事》和《故乡》,做了细致、深入的综合分析,据此论证指出,展示在鲁迅其他经典小说力作中的思想和艺术光彩,在这两个短章中同样有别致而独到的存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一、鲁迅为何那样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命运;二、小说所揭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面貌;三、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具体探索;四、鲁迅小说人物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鲁迅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是他在文化战线上执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使命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典型的深刻剖析,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势力,努力地探索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道路,积极地寻找着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友。鲁迅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表现出英勇顽强的主动精神,为革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革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生前,许多进步青年真诚地把他尊为“导师”,也有不少共产党人由衷地把他引为“同志”,在鲁迅身后,不仅他的战友和追随者们又推崇他为“民族魂”,而且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知识界人士也深深地觉悟到:事实证明鲁迅是正确的,而自己则是错了;至于心同鲁迅相通的毛泽东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鲁迅是一切革命者的“榜样”。的确,伟大的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和光荣,鲁迅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