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别尔嘉耶夫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反思了现代文明危机,认为现代文明危机的根源是价值秩序的混乱,客体化世界颠倒了价值的等级,所以他主张在精神哲学的基础上确立其价值秩序,以从道德意识层面改变人们错误的意识结构,战胜客体化世界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2.
正像个体的"言语"不同于社会的"语言",商品对个体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一样,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社会关系价值,它不同于物对人的"价值事实"。人的普遍需要是个体层次的物对人的关系的"普遍事实",而不是社会关系层次的"普世价值"。以普遍人性与普遍理性为基础的"绝对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而作为评判社会关系行为的共同准则的"相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在人类历史实践发展中考察其存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只有在和平与发展作为全球化主题的当代,才产生了对"相对普世价值"的社会需要和生成条件。以自由、法治、民主三层构成的近代西方社会价值标准,适合于个人本位的、具有法治与基督教传统的早期资本主义移民社会,已经不适应于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网络支配的当代社会,更非全球"普世价值"。各国传统价值将在当代实践中发生巨大变革,进而融入正在生成的当代"相对普世价值"之中。  相似文献   

3.
"耻"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范畴和重要方式。在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向度里,耻的哲学建构方式和价值存在方式、伦理约束方式不尽相同。耻在儒家那里不仅被建构为人之本体性存在之伦理性情(内部世界),而且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它将意义世界(内部世界)与生活世界(外部世界)联结了起来,体现一种"内外"相通的伦理精神。而在西方罪感文化视界里,"耻"之自我评价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耻"之存在价值纠缠于人、生物、神与人自身的身体等复杂关系中,以神秘的"身体——心理"的经验描述方式将其伦理价值阐述为"人之生存方式"。在西方宪政文明里,耻经历了身份伦理到理性契约伦理的转换,成为对"制度正义的自我支持的道德态度",以适合政治自由主义的需要。当前中国的社会无耻现状,应从"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方式上寻找原因,并从"点睛"(社会主义制度)、"荣辱的初始条件"(市场、货币、资本)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之间寻找张力和契合点,重建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哲学语境中,主体指代了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语境中,主体彰显为一种万能无限的理性认知主体.马克思站在实践哲学的立场,以有限主体取代传统哲学中的绝对无限主体.这一置换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过程.在颠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构架、实现思维方式根本转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与历史命题并对之加以合理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理论的革命,建构了自己的实践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论传统哲学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建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从价值取向看,传统哲学以反思人伦关系与道德履践为要务,重视群体的价值,但又不排斥个体价值,其价值观是包含个体价值在内的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传统哲学主要围绕仁与礼、义与利诸问题理解和规定人的价值,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集中地体现着中国先哲的价值理想及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但这种肯定建立在等级差别的根基上,因而最终又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下降为一个工具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严宗泽 《北方论丛》2010,(1):116-118
在新中国60年实践历程中,人们价值观的流变是以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为客观依据的,突出表现为绝对与相对共生、一元与多元互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融合、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互促的矛盾特点,进而实现了由单一转向多元的主体认同,发出了价值观有效整合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需要实现三大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中西方哲学逐渐会通与融合为世界哲学的大趋势下,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与新形态,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前提。而要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一是必须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哲学理念,以实现哲学观的突破;二是必须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羁绊、走出“中国中心论”的“自话自说”的思想误区,树立世界哲学的哲学理念,以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为尺度,更加理性地重新审视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以实现比较方法的突破;三是必须回归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学术语境,从哲学范式的整体上深刻揭示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回归路径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通过哲学王这一思想对政治进行了哲学化的建构,实现了理念世界中哲学与政治的统一;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逐渐认识到民主和法律的现实价值,开始了政治视角的现实转向。这一转变既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本性使然,转变的结果不是哲学的世俗化,而只是从柏拉图的绝对理想走向了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9.
马毅  杨晓宁 《北方论丛》2007,(4):115-118
在尼采建构的意义生存论哲学中,批判、超越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给本无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与生命植入意义,是尼采意义生存论哲学的主旨。这一主旨向世人敞明:在肯定和高扬感性生命的前提下,确认生命的本体和生存的固有矛盾,在生命存在的矛盾张力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存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一切无意义无目的的虚设,体验和享受真实生命带给生活的困苦与快慰,在生命永恒轮回的流变中,以权力意志之力不断捕捉存在的偶然与机遇,不断地生成、创造真实的自我,走向和接近神圣的超人境界。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35-4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通过思维的二元性去建构一个思辨世界,思辨性又构成思想立论的知识基础(由此奠定了西方的学术传统),也构成了反思性平衡的基础(由此奠定了西方的民主传统)。反思是基于对客观清晰的合理性是否存在的一种质疑,而思辨是人们在思想的追问中,通过立论之间的双向适应,使相互对立的关系朝着双向适应的一种思维方法,就必然带来思辨的平衡性,而思辨的平衡性必然滋生民主的平等性。人类的思辨性经过一个由主客观本位二元性向开放二元性的转变过程,这种开放的二元性最终通过民主制度把人类的思维形态转换成一种制度形态。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构成人类命运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构成了人性的一种基本张力。相对价值是对人性的启蒙、滋养和润色,绝对价值是对人性滋养的一种养护和累积,这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1.
对我的语言学反思应该与哲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概念的我必须通过作为语词概念的我来表达。对我的语言学反思为哲学反思提供了启发。我作为哲学概念始终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联系。正是在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的过程中,主体把"为我而存在"的对象与不"为我而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从而总是以我的姿态与客体相对应。只有当主体在意识中对主体的我予以意识时,主体才能以主体的形态在世界中凸现出来。我作为主体的自知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进行反映所形成的意识。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由此就决定了自我意识的二层涵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意识既具有个体形态,又具有群众形态,二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总体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现代教育方法则渴望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性的有效转换,改变以往对教育主体的单向认识,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真实的活动关系,强调形成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尊重的教育"的理念,重视培养有能力获得、形成知识的人,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客体化走向,与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的变革往往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哲学以人的感性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跳出传统本体论哲学对世界本体上追根究底的终极性思考来建构起绝对真理体系的思维方式,以实践的现实性、生成性、自控性思维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人,以及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这样的哲学思维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达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且具有永远开放的气度、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刘嫦  任东升 《天府新论》2014,(4):130-133
传媒"自塑"和"他塑"是建构一国国家形象的两种不同方式。一国国家形象是"自塑"和"他塑"博弈的动态存在。在价值学视阈下,"自塑"和"他塑"都涉及到两个评价过程,是否满足他国受众的需求是决定价值关系是否存在的关键。"自塑"较"他塑"而言建立价值关系难度更大,"自塑"要注重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传统形而上学把人的生活世界限定在"彼岸"理念世界,从而使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变成一种"虚无"的抽象存在;现当代哲学以"有限性"视域的凸显借助于不同的方式拆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彼岸"世界。随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消解也伴随着某种虚无主义的盛行,为解决此类困境,当代哲学家基于生活世界的"有限性"规定,提出了当代形态形而上学建构的诸种设想,但由于对"有限性"规定理解不同决定了他们走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深度。马克思哲学真实地回答了何谓现实生活世界"有限性"规定,现实生活世界的"有限性"规定意味着与理论相对的"现实性",它表明了社会、历史的暂时性与过程性以及生活其中人的自我"生成性"特质。  相似文献   

16.
反思并确定文化的形而上来源、根据和意义,是文化哲学建构的重要使命.中国在经历了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演变之后,寻找并确立中国文化对人生的绝对价值和基础,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文化哲学议题.从这一视角看,具有准宗教意味的儒家文化确信人与天之间具有神圣性、终极性内在关联,人可以通过主体的道德实践来配天同天,从而使人生培育起指向绝对永恒的终极依据,进而也为个体的现实人生提供具有无限性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思想的变革往往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马克思哲学以人的感性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跳出传统本体论哲学对世界本体上追根究底的终极性思考来建构起绝对真理体系的思维方式,以实践的现实性、生成性、自控性思维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人,以及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这样的哲学思维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达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且具有永远开放的气度、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程乐松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24-140+207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构以哲学史叙述为基本形态。哲学史的叙述为中国哲学引入了哲学的规范性和问题框架,也使得哲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规范与方法。来自西方的哲学规范和问题框架将在历史世界中发生的、朝向恒久之道的经典世界转变为思想文本,将在场景化具体经验中展开事物之理的表述策略转变为概念与范畴的抽取,二者的理论后果是以哲学史为底色的中国哲学可能既疏离了经典中隽永的经验世界,也脱离了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当下经验。从中国思想传统的经典性与历史性分析出发,通过“即事言理”思想方法的剖析,中国哲学获得一种重返经验的可能性。哲学思考与经验结合的方式能激生经典的当代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的独特方法和表述策略如果被视为一种通用的哲学方法,也可以推动面向当下经验的世界哲学建构。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比较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西哲学的比较以"中国哲学"和"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为旨归,既孕育着比较的哲学,又催生着"世界的一般哲学"或"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站在全球化和当代人类价值重建的历史高度,从马克思"世界的一般哲学"或"当代世界的哲学"的理论视域出发,追问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前提和基础、标准和尺度、路径和方法,既是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也是中西哲学比较在当前实现突破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关系密切.在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乃至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都需要道家的积极参与.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道家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生长点”,道家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易于同西方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