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语义理论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特根斯坦在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 ,即“图像论”和“工具 (用法 )论”。分析对比这两种关于意义的比喻方式被认为是“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进而认识它和早期哲学之差异的捷径”。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 ,(理想 )语言系统与世界本体论系统存在着对应性映现关系 ,这种关系通过“图像”比喻能够充分地得以显示 ;语言命题正是作为世界的逻辑图像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拒斥“图像论” ,提出了“工具 (用法 )论” ,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语词乃至整个语言就是一种工具 ,依据不同的目的 ,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意义就在于它的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2.
理论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内容。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图像论思想表达了他的真理符合论,这是一种基于科学语言观的可充分言说的真理,但这种言说却最终陷入了什么也没有说的悖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反思和批判了前期思想,指出真理应看作语法规则的一种形式,它在语言游戏中呈现自身,是生活形式的意义显示。维特根斯坦两种形态的真理论分别契合于前后期不同的哲学论述,并在后继哲学家中产生了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规则遵从悖论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尔对维特根斯坦进行社会学的解读,从而给规则遵从悖论以一种有限论的解决。有限论的解决具有如下特点:外在主义的解读,集体主义的立场,相对主义的取向,而这与爱丁堡学派的理论旨趣与理论演变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陈思坤 《云梦学刊》2001,22(6):113-115
由于《论语》本身所提供的语境因素不充分,导致许多章节词的具体意义不明,句子的关系意义不明,话语的语境意义不明。在充分借鉴前人训诂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力求使《论语》的释义尽量接近孔子的原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5.
吴昊 《理论界》2010,(12):163-164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语言哲学研究中引入语用思想,并由此将"语境"由一个语言学术语发展为一种语境思维方式。"语境思维"在其后期主要思想——"语言游戏"、"意义即用法"、"家族相似"、"全貌概观"和"生活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表现出动态、关联、整体、本体等特征。维特根斯坦从而开启了"语境"由语言学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体验”概念在詹姆斯和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詹姆斯遵循经验主义心理学研究的路径,肯定“体验”概念的主观特性,认为语词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以反心理主义为语境,企图超越内在私人领域,私人体验和主观情感并不能赋予语言以意义。“体验”概念在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中被赋予一种独特的、全新的含义和性质,凸显出它的客观特性。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技能和经验,这种能力依托于后天的训练、教育和不断积累,旨在达到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7.
李文倩 《云梦学刊》2018,(6):102-106
将语言比作金钱,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一个重要观点,旨在表明语言的意义如金钱一样在于使用而非指称某物。这样一种对于语言的理解,认为人工语言有其自身的限度,而无法全面取代日常语言。金钱的意义在于它在市场中的自由流通和使用,哈耶克的这一思想,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思想,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5-29
后期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用法,而语言的用法是由语言游戏决定的。可以把生活方式视为语言产生意义的语境条件。因此,生活方式是人类语言产生意义的源泉。剖析生活方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而探究生活方式与语言游戏的建构、生活方式与主体间性语境的建构、生活方式与语言语境意义的建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的生活方式语境建构问题。与其说意义就是使用,不如说使用就是意义。  相似文献   

9.
认识的语境论形成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语境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由特定知识语句表达的命题依赖于说出这个句子的语境.具体地讲,认识的语境论主张,由给定的知识语句,如"S知道P","S不知道P".依赖于产生它们的语境,也即,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是语境依赖的,在某些语境中,S知道P,而在另一个语境中,S不知道P.这两个陈述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语境不同.认识标准的高低程度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对话、行动就会产生争论或者冲突;不同的语境设置了不同的认识标准,而且这些认识标准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认识的语境论是对我们认识判断的最佳解释之一,能够回答怀疑论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数语境中我们能够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而在一些语境中我们不能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这一观点既有不少支持者,同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对戴维森隐喻理论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苡丹 《理论界》2010,(12):165-166
在维特根斯坦晚期之后,营造了关注语言使用的大环境,隐喻作为语言的独特用法自然进入分析哲学家们的视野。戴维森是一位在隐喻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分析哲学家,他反对多数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认为隐喻所表达的只是其字面意义。本文试从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入手,通过分析戴维森的隐喻理论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用法论的继承,对戴维森的隐喻理论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紧密联系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同理,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看社会、看生命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解读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中的三个区分和八种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其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游戏论"(Sparachspiel)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一理论注重"自然描述",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因而成为他后期哲学思想的灵魂."语言游戏论"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生活形式"、"遵守规则"、"家族相似性"等密切相关.研究语言游戏论,不仅对于深刻把握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真实内涵与实践价值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应用语言学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三种观点:内史观、外史观和综合史观。内史观强调对历史事实本身的记述,不考虑外在因素;外史观侧重对历史事实外在因素的分析,不考虑历史事实本身;综合史观从内史和外史两个方面阐明历史,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和记述历史。语境论历史观为综合分析历史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从历史语境、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分析历史事实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历史事实发生与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实现了内史观与外史观、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对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国山 《社会科学》2020,(4):117-124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二部中对规范性论题做了许多探讨,涉及认知规范性、审美规范性、实践规范性、意义规范性等。维特根斯坦不仅强调任一语言游戏都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统一体,而且引导我们注意各种规范在其中起到的联结作用。此外,维特根斯坦还极力凸显时间要素在语言实践中的规范作用。无论是在认知活动中还是在审美活动中,每一种新的面相知觉的获得都是在时间之流中实现的。如此,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便呈现为在时空内延展的巨大网络系统。这些探讨构成了维特根斯坦晚年关于规范性问题的相当完整而成熟的理论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新的哲学探究路向。  相似文献   

16.
林康廷 《理论界》2020,(12):47-53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极富原创精神的哲学家,他的理论对于语言哲学内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出发,探讨他的语言意义观。这种意义观不仅影响着语言哲学内部研究重心向日常语言研究转变,更重要的还在于他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哲学工作的认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语言实际使用的描述澄清哲学中的混乱,哲学工作不应被视为一种创造概念、构建理论的工作,而应变成一种"治疗"的工作,目的在于治疗我们在使用语言中所犯下的错误,其中就包括形而上学给我们带来的思维混乱。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是一场反对我们的语言给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迷惑的战斗。"  相似文献   

17.
拒斥形而上学是现代分析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图像"论出发,得出了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结论;维也纳学派则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出发,强调形而上学命题的不可证实性;分析哲学的后期代表蒯因虽然承认形而上学的一定合理性,但其"本体论承诺"理论仍坚持认为哲学不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总的看来,分析哲学揭示了形而上学话语的某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但它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张雪娇 《学术研究》2012,(4):22-26,33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大众化的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的"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的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而且还与他们的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的,并非其一贯的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化"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的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语言意义理论中的“意义”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书面意义;一是指认识上的真假、道德上的善恶、审美上的美不美的意义。本文的重点在于后一种意义。本文从人生在世的两种“在世结构”(即“主—客”关系式和“人—世界”融合式)出发,分析了上述第二种意义下的各种语言意义,认为,对语言意义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同人生价值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语言意义问题纳入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文化活动问题之中。作者提倡突破西方语言哲学的传统观点,不再把语言的意义仅仅归结为真与假的认识意义,而应当更着重讲语言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应当囿于科学认识领域,而应当重在道德和审美价值上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一、两个前提能成立吗?朱立元同志说:“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日常语言哲学有一个重要论点:‘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或译‘使用’)。’就是说,词、概念、术语等的准确意义只有在它们的具体使用中即特定语境中,才能确定。……另外,语言的使用总是遵循某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法则的。这是两个基本前提。”①先说维特根斯坦的那个论点。从日常语义学角度看,是对的,或者说基本上是对的。但我在论述认识、反映这两个概念时,并未出现过把朱文指出的“认识”的日常意义“认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