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调查、整理、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的国家.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甲午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郭渊 《社会科学》2022,(7):69-78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不断加剧在中国南海地区的军事、渔业等侵略活动,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也搅动了在南海周边拥有殖民地的英、法、美等国的利益格局,成为南海及周边地缘形势变化的主要推手。针对日本在南海的活动,中、英两国分别对中国西沙地区进行了军事调查。据英方解密档案,英国在未通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秘密调查了西沙海域,目标在于确认西沙群岛对于南海周边及南海航线的战略价值,侦察并警惕日本在这一区域的扩张活动。然而,在其绥靖政策的影响下,英国未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中国调查人员则在确认了西沙群岛的现状后,在相关岛屿上竖立了主权石碑以宣示主权,然此时中国海上力量薄弱,加之正忙于在陆上抗击日本侵略,未能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维权措施,但是,随着中国军方介入调查,中国治理南海疆域的思路开始发生转变。这一时期南海及其周边的大国博弈,预示着国际局势即将出现阶段性的剧变。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62-168
金融犯罪已经成为高发性的犯罪,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金融犯罪对象涉众化,涉案金额高;金融犯罪向境外延伸,日趋国际化、网络化;金融犯罪常常与内部人员犯罪相伴而生。但我国的金融犯罪调查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调查路径"从外到内",调查方式消极被动,突出依赖审计会商,情报导侦尚欠完备,"三统两分"原则难以落实。这些问题导致金融犯罪调查机制已无法有效应对金融犯罪的高发态势。健全金融犯罪信息情报导侦体系,完善金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完善金融犯罪调查机构网络控制以及必要的国际合作,是构建金融犯罪调查本土化模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满铁综合调查课题是直接关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前途的重大调查项目。此等调查系为适应形势需要所做,也因形势多变而难以为继。调查结果虽都程度不同地触及战时经济本质甚至痛处,但却无一开出可以解除战时经济困境的良方妙药。日本帝国主义倒行逆施的侵略与战争政策的实施驱动力,是谋求侵略扩张利益的冒险与投机心理。帝国主义制度和基于制度而产生的政策反动性质,与调查研究所追求的客观、真实、科学性质,背道而驰。满铁综合调查所标榜的是"科学分析"和"科学综合",可是倘如果真坚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综合,则愈是前进愈是对侵略与战争政策的否定,而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更休想直接的"反抗",和什么"毫不妥协的批判"。满铁"综合调查"实践的挫败教训,从反面昭示一个道理,即:只有顺应人类历史进步要求和代表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事业,才能达成政策选择与调查研究的真正统一,实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 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获胜,从俄国手中夺取了中国东北南部许多特权。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使东北逐步变为日本殖民地,在东北境内建立了一套侵略机构,其中包括在满铁附属地有大批驻军。这些侵略机构经常制造各种事件,严重威胁东北当局。日本一心想独霸东北,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日趋尖锐。   英国控制的北宁铁路与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鼎峙,但在金融、贸易、市场等方面都竞争不过日本,因而对日本耿耿于怀。   美国崛起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侵略东北方面不甘落后,打着“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日本在率先成为亚洲经济与军事强国、走向帝国扩张之路后,从日俄战争开始至1945年战败,由于其把对我国东北作为其“帝国生命线”和侵略目标,故接连不断地对东北进行以帝国主义扩张为目的所谓“满洲风土”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暨社会文化在内的调查、书写与刊行。伪满洲国建立后又有“满映”的“文化映画”和科教纪录电影参与了对“满洲风土”的映写,还有近现代日本作家文人的“满洲想象”与现地叙写,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文化殖民主义文献。这些调查刊写总体的性质和目的都是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政治“国策”服务,隶属于“帝国”视域的知识生产体系,具有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逻辑与装置以及东亚殖民主义症候。当然,这些调查书写也包含和留存了某些具有知识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方志性暨地域文化的较为完整的珍稀史料文献,对东北和内蒙古边疆史地研究及地方志修撰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宜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甄别与评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日本都是奉儒家伦理为正统,但儒学在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儒学中固有的一些思想因素都发生了异化,儒学这种具有的亲和力文化形态被肆意地利用成为军国主义者鼓吹、美化野蛮的侵略工具和实现"国际亲善"的重要手段.儒学团体成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形成的平台与温床.在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思想这一庞杂的体系中,国家主义是其基础.所谓"合理"的扩张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台湾、朝鲜半岛、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独立国".1932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新国家",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满洲经营"国策的必然产物,所谓"满洲问题"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华南、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满蒙史地研究"与帝国"满蒙政策"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朝鲜作为日本推进大陆政策的第一步首当其冲,而20世纪初日英同盟条约的缔结及其修订成为日本侵略朝鲜,最终实现其保护国化的主要国际支柱,如何理解日英同盟在日本近代侵略朝鲜过程中的作用是理解近代日本外交的一把钥匙。本文着重从三次同盟条约内容及其交涉过程的角度,并结合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日英同盟在近代日本侵略朝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日本近代外交的特点,以及冷战以来日美同盟条约内容逐步修订对朝鲜的影响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半期雍和宫藏族高僧秘访日本始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前半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称霸亚洲的野心,觊觎中国西藏.他们利用邀请藏传佛教高僧到日本"观光"、"访问"等手段,培养藏族高僧的亲日感情.这些拉拢活动,对个别藏族高僧的政治倾向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具体事实.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逐步走上对华侵略道路。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新闻机构,不仅积极配合日本法西斯战争的宣传战,而且高度参与到日本法西斯战争的情报工作中来。日本联合通讯社(简称"联合")在日本陆军、海军、外务省等机构的暗地扶植下在中国建立大量的支局,发展在华宣传和情报工作,成为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一大组成部分。"联合"上海支局长松本重治以其显著的个人能力和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工作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12.
王翠荣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21-130
近代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大量报刊,以"开通民智""联络邦交"为名义,实际上则以文化侵略为目的,主要是为日本武力侵占东北制造舆论。《盛京时报》作为其忠实代言者,自创刊起,便长期霸占东三省的舆论空间,充任"意见领袖"之角色,笼络欺骗了许多东北民众。而以《东三省民报》为首的国人报纸作为先知先觉者,在参透日人报纸的险恶用心后,时常进行议程设置,以犀利的笔锋不断对其实施的新闻侵略加以警示和抵制。尤其是在1924—1925年间,围绕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及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东三省民报》与《盛京时报》展开长时间激烈的笔战,从而充分唤醒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对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侵袭的反抗,可谓开国人媒体抵抗日本新闻侵略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渗透新疆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记述了近代日本向新疆派遣人员 (西德二郎、浦敬一、林出贤次郎、日野强等人 )的经过及他们的活动 ,指出近代日本对新疆的渗透是其侵略并欲占领整个中国及亚洲战略野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军事侵略步步深入的同时,也逐渐对中国东北的铁路、金融、投资、矿产、农业等经济领域展开了侵略活动。本文试就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工具,是近代日本人在确认"自我身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近代日本教科书中,中国被描写为"未开化"的"旧国",以此反衬近代日本先进的文明程度。而在具体的中国故事的书写过程中,日本人往往立足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政治企图,对史实进行取舍、改编和评价,从而创造出不少扭曲了的中国形象。这些中国形象为日本民众支持并参与近代侵略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开始大量移民至华北地区,华北日本移民人数因而快速增长.在日本实施华北政策过程中,这些日本移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在日本侵略华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伴随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伐而至,但同时又作为日本侵华的"先锋",为日本进一步对侵略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关于城市工业的系统调查比较少见。南开经济学人倡导"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为促进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较早从学理的角度对天津城市工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具有本土特性的工业化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中国化进程。南开经济学人的城市工业调查开近代中国经济学实证研究之先河,对南开经济学人的学术思想亦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留美经济学人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8.
鸟居龙藏是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对“满蒙”地区的调查活动中,鸟居龙藏及其家族成员将其专业研究与“满蒙”调查活动相结合,书写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鸟居龙藏的学者形象,亦在其与家族成员深入当地社会内部进行调查、获取原创性的调查成果并努力确保调查结果相对客观的情况下得以塑造。然而,鸟居龙藏调查活动开展的时间节点和所涉及的地域同日本侵略扩张进程高度重合,调查所受资助与日本当局密不可分,在调查中提出“日蒙亲近”的研究结论为日本侵略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事实又构成了鸟居龙藏作为调查者服务于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的政治面相。帝国主义政治驱动下的“国策研究”使鸟居龙藏家族的“满蒙”调查活动始终处于日本殖民政治的暗影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中国的汉唐文化曾对“大和民族”的开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步入近代,日本民族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异军突起,日益强盛。而中国则蹒跚不前,反而落后并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对象。从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起,至1945年中国抗日胜利止,其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蚕食,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冲突和  相似文献   

20.
李晓彬 《兰州学刊》2009,(12):225-226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在于:近代两国的历史传统、面临外强侵略的民族危机感导致的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传播,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壮大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进化论对于日本,重点是日本对于中国理解和接受进化论的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