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社会上同性恋群体的逐渐扩大,同性恋问题已成为当今伦理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异性恋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开始为争取自己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而做努力。拟从伦理角度,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根本准则,分析同性恋的当代境遇、同性恋的伦理关系和同性恋现象的伦理评价所遵循的原则。在伦理领域中,剖析当代中国的同性恋现象。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现象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河北学刊》2004,24(3):48-52
对同性恋现象的认识,一百多年前就已开始了,但伦理学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却远远滞后。本文在分析同性恋行为所包含的伦理关系之基础上,提出了同性恋伦理评价的三个原则,即自愿原则、隐私原则和不伤害原则,用以引导同性恋者自我约束和促使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者保持宽容、人道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越南男同性恋的社会结构与艾滋病流行情况下对同性恋者的歧视。鉴于用我们的、具有西方民族中心主义色彩的术语不能精确地描述越南的“同性恋者”,本文的主要目标在于,阐明介于传统和全球化之间的越南同性恋文化。越南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不仅改变了同性恋行为的模式,也改变了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在整个20世纪,同性恋者丧失了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并面临污蔑和歧视;随着艾滋病的流行,这种局面被进一步强化。对越南和东南亚性文化的更好理解,有助于在该地区减少对同性恋者的污蔑和歧视。另外,对同性恋文化的更好理解,将牵涉到进一步的HIV预防战略和对“性少数”权利的提倡。本文探究了赫特所定义的“性文化”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对歧视进程的一些解释和回应。  相似文献   

4.
论同性恋者婚姻权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性恋者婚姻权的法律规制,建构在同性恋合法化的基础之上.凡对同性恋者婚姻权予以法律规制的国家或地区,均已完成同性恋由非法向合法的转型,并遵循了家庭伴侣法案、公民互助契约及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规制路径.我国针对同性恋及其婚姻权是否予以法律规制.应从民众认知、文化宽容、伦理审视等层面加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理论是弱势群体获得国家帮助,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一种理论,它为我们发现、解释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保障同性恋的发展权是保障同性恋者平等享有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成果、减少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社会排斥的重要路径。保障同性恋的发展权是我国提出的重视和谐发展、包容发展的国家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之必然;是同性恋者摆脱世俗精神控制、解决现实具体问题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机制、出台保障同性恋发展权的相关措施及培养公众同性恋"常态化"的意识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尽管中国社会中的同性恋者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充满张力,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公开表达对同性恋子女的支持,并参与到为同性恋群体争取权益的公益行动中。基于对“出色伙伴”及其服务的同性恋者父母的研究,揭示了原生家庭从同性恋群体主要的压力来源,向接纳和支持同性恋群体的积极力量的转变。这种转变植根于中国家庭发生急剧变迁的背景之下,并与性别关系、代际互动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密切关联。相比西方社会基于个人主义的同性恋群体权利争取和实现模式,受到“新家庭主义”理论的启发,研究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社会融入的家庭主义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家庭出柜"不仅是同性恋者个人的"私事",也是重要的"家事"。家庭出柜的影响因素包括出柜主体的个体特征、前期铺垫、时机选择、宗教因素以及父母的文化认知和家庭期待等。家庭出柜迫使同性恋者陷于同性欲望与家庭伦理的冲突之中。一方面,由于受传统伦理本位的、以"孝"为核心的礼制之约束,家族主义取向下的同性恋子女认为自己不孝,愧对父母与家庭;另一方面,从儒家关系主义的角度来看,相互依存的、关系性的自我观是导致同性恋者与其父母之间产生代际文化冲突的另一根源。孝道、关系伦理、家族主义、文化偏见等这些要素共同导致家庭出柜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从西方传入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身份与传统中国的同性性行为之间存在断裂并缺乏传承性。现阶段的同性恋社群缺乏自身独特的亚文化、并正处于代际转变期,它仍有待于过渡到“形而上”的阶段,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性恋者与年轻一代同性恋者之间存在明显代际差异。同性恋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角色规范、家庭文化的缺失、称谓模仿、“白咖啡与黑咖啡”四个方面。在文化缺失的状态下性行为成为性身份的促变因素并进而影响同性恋者的认同模式。老一代同性恋者的认同模式偏向于“以性为中心”,而年轻一代则“以身份为中心”。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可能预示着同性恋者行为和认知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首例同性恋矫正侵权责任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出了为同性恋者进行治疗究竟是否属于侵权行为的问题.同性恋不属于疾病,为其进行矫正治疗,构成对同性恋者人格尊严的侵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54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同样,为同性恋矫正治疗作虚假广告,也构成虚假广告责任,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规定确定虚假广告侵权责任,与为同性恋者进行治疗的医疗机构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社会关于同性爱欲之关系性的话语镶嵌在社会权力等级结构中。民国知识分子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同性恋现象,他们处于由西欧病理化的"性科学"话语和传统社会相对温和的同性爱欲话语构成的断裂式阐释链中,因此对同性恋的立场是模糊的。对民国同性恋话语的研究有两种视角,即强调内生性的本土文化观和强调外生性的现代性视角。民国时期尚未产生清晰的"同性恋"身份,同性恋者是作为"熟悉而陌生"的他者出现在公共领域中。  相似文献   

11.
田纳西·威廉斯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作家,他自己不但是个同性恋者,他的作品也常常描写暴力和同性恋问题.在<热铅皮屋顶上的猫>剧中,田纳西创作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同性恋形象布里克.本文试析同性恋问题及<猫>剧创作时代背景,从而揭示作者创作这一形象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研据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对全国大学本科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状况的调查显示,有6%左右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发生了同性之间的性接触犤1犦。高校中的同性恋者作为同性恋群体中的一个重要亚群体,已经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日益增加。这其中,大部分研究或是以学生同性恋者个体为研究对象,或是针对整个大学生同性恋者群体的总体情况进行整体  相似文献   

13.
艾尤 《北方论丛》2007,(6):38-41
台湾女小说家在书写同性恋题材时,书写策略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一个从"有放逐悲情/无同性情欲"向"有放逐悲情/有同性情欲"转变的书写历程,这除了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更关乎女作家们对同志身份和同志情欲的认可程度。朱天文和邱妙津是将放逐主题、悲情书写、同性情欲三者相结合的典型作家,她们最具代表性的同性恋作品通过描写同性恋者们的外在放逐(外部社会放逐)/内在流放(内在自我流放),控诉和批判了男权异性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社会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总有一些群体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其中“同性恋”群体的衍生群体——“同妻”就属于这一类。由于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同妻对特殊身份的认同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难以适应。同妻的社会适应不仅意味着与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结束,也涉及经济、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调试。社会层面对应的是循规性行动,主要探讨同妻交往方式和群体互动对其交往方式的影响等,使其能够达到心理层面的良好适应。  相似文献   

15.
欧洲对同性婚恋的立法经过同性恋的法律文明、同性恋的罪行化、同性恋的非刑事化和同性伴侣、同性婚姻合法化几个阶段.这种立法轨迹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被剥夺;法的制定应该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中国未来对同性婚恋的立法思路可以设定为三个阶段,亦即制定<同性恋者权益保护法>、制定同性伴侣的行政法规、把同性婚姻写入婚姻法明确同性婚姻享有与异性婚姻完全相同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9,(11):23-28
食品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食品安全有重要的伦理意义。马克思的道德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构建食品安全伦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重树伦理道德扮演的角色,厚积自身形象,提升食品企业的道德文化内涵,丰富和发展食品安全伦理理路体系,推进食品安全的有效治理,以此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谢天勇 《江淮论坛》2013,(4):158-162
文章以《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创刊以来总计203篇同性恋群体报道为例,考察发现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由过去长期被贴上"性变态"、"精神问题"等标签,被认为生活方式混乱,传播艾滋病,是一个被极其边缘化的群体,正在向"时尚群体"、"出色人群"转变,同性恋者不再默默无闻,逐渐频繁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公共事件、公共决策中的重要角色。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新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新闻业新闻伦理缺失问题不容忽视.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缺乏监督的社会环境都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为了改善新闻伦理频频失范的现状,社会环境和新闻从业者自身都需要做出改变.新闻伦理意义深远,影响广泛,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理性的思考,对新闻伦理有更加清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诚信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市场经济的深层发展,并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诚信的传统理解基于道德哲学传统,现代社会对于诚信的理解已经超越道德哲学传统,使诚信的理解具有开放性,即诚信既是伦理的,又是法律的;既是意识,也是意志,更是精神。将诚信置于"法律——伦理"框架下分析,并通过"法律——伦理"生态互动生成诚信精神,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伦理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这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一种界定与基本认识。这种认识与界定既是对传统中国的反思,又是对中国现实的把握。现代深深地嵌入在传统之中,中国人直接或间接地受传统伦理的影响和支配。伦理场域是中国人开展社会行动的依托,行动者在伦理场域中占有位置、施展策略、获取资源。因此,伦理场域是理解中国现实国情和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