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国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1].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6):120-126
战国时期,从事通神事鬼和推数占卜的巫觋术士,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社会群体。春秋晚期以降,民间巫觋术士群体显著壮大,新兴术士比重上升。民间巫觋方技之士依赖市场而生存,市场生存和竞争压力成为推动战国数术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战国民间私学保证了民间巫术方技之学的传承和发展,也对阴阳家等思想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巫觋术士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国家开始在政策上对其加以贬低和限制,在中国古代巫觋术士社会地位低贱化的过程中,战国秦汉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敦煌数术文献中的“天医”较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道教典籍与宗教活动中,由于具备疗疾治病的信仰功能,故在魏晋隋唐进一步扩展到医学与占卜数术领域。古代中国“医、巫合流”的文化特质,注定类似“天医”等信仰因子要在占卜巫术与医学间游走,成为古代不同宗教学科所共享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的占星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历史上的占星术〔1〕鲁子健古人根据观察天象变化以占卜人世吉凶祸福的数术,称为占星术(学),或称星占术(学)。占星术源起于原始宗教活动,它所反映的天人关系,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独特文化信仰,并对传统文化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占星活动的思想渊源可以追...  相似文献   

6.
牟玄 《北方论丛》2016,(5):26-30
道教自建立以来,与数术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数术文献被收入了现今可见较早的两部道教文献集成——正续《道藏》之中.然而,两部丛书中所见的数术文献却数量有限,明显集中于星历和灵签两类,且其中不少书籍还融入了道教特色.这些数术文献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数术与道教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也具有极高的版本和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静  郗文倩 《东南学术》2021,(4):104-112
中国古代博物学强调"物"的善恶祯祥,认为"物"皆有吉凶妖祥之性,人只有知其名、识其形、明其性才能趋利避害.因此,围绕着"物"以及人与"物"关系的整体认知,一系列"名物""辨物""劾物"等知识技术逐渐形成,并构成早期方技数术的重要基础.这些知识技术和思想信仰进一步维系着人们的生存信心与生活秩序,并为逐步构建的伦理社会、礼仪社会带来心理凭借.  相似文献   

8.
“天人感应”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和大众心理这些领域里居有重要地位,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中,人们对星象与天命之间的神秘联系寄予了特别的关注,占星术因之成为影响政治的手段。星占之中“五星聚宿”现象被方士和政治家们视为天命德运转移的征兆和王朝更替的根据。千古之谜《河图》、《洛书》其实是被神秘化数术化了的上古星图。本文试对这类心态演变作一番历史的追溯和解析。一、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古人相信国家权力是天赋的,君权的继承或转移表征着天意,天人之际存在某种神秘的交感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国忠 《中国学术》2003,4(3):307-310
中国古代的数术文化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庞大体系,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举凡天文、历谱、蓍龟、五行等等,无不可以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0.
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观的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尽管“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但科学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始终不过是“末由小道”、“奇技淫巧”;科技人员在士大夫眼里,只能是“方技者流”。汉儒董仲舒的一段话可为代表,他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这就是说,有志于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人,理当被摒弃于“圣人”之外。在这种视科技为“形而下”的观念的支配下,《汉书·艺文志》把方技十六家列于卷末;《新唐书·方技列传》则称从事科技者为“小人”,说什么:“凡推步、卜相、医巧,皆技也”,“小人能之,……故前圣不以为教,盖吝之也。”传统文化轻蔑科技的另一个表现是,把它置于经学范畴之内,使其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游离于经学之外。由于传统文化中并无科学技术的观念,因而很难从传统语义中产生足以准确反映科学技术本质特征的概念、定义,甚至语汇,人们只好用“格物致知”一语来称谓自然科学。“格物致知”命题,是个典型的经学问题,但它多少也包含有认识物质世界规律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格物致知”一语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破除风水迷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世龙 《学术界》2005,(2):107-12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现正大行其道。但风水绝对不是科学 ,而是一种迷信。问题是今天流行的“风水” ,往往被美化为“科学” ,一些所谓学问家还为其提供论证 ,更有一些官员不信马列信迷信 ,甚至有学者说风水理论是中国独创的一门艰深学科 ,是综合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的一门自然学科 ,试图让这一连古人都批判的迷信堂而皇之地走进科学圣殿。虽然“风水”盛行与市场“需要”有关 ,但其本质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12.
目录板本之学。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其为学最古。权舆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自古书篇籍。遭秦燔灭。汉兴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武帝始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自经传下及诸子传说。充集秘府。成帝时复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医药。每一书成。向辄倏其篇目。提其旨意。录而秦之。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成父业。歆乃综编羣籍。定其甲乙。分为七略。首辑略为诸书之总要。意在包括七略而一之。故以冠首。次六艺略。为六经之属。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是谓七略。向所校书。末署官爵臣刘向校上天  相似文献   

13.
甲骨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这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拓宽领域 ,健全体系 ,增加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当前专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出土甲骨资料来深化展开各种基础性的整理工作。要继续着重进行文字的释读工作 ,逐步建立建全各项语言文字数据库 ;要继续重视甲骨分期工作 ,严密量化卜辞的分类整理 ;要分别对甲骨刻辞的内容进行系列的排谱整理 ,多角度、多侧面地揭示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要集中对各类占卜遗物进行全面整理 ,深入考究当时的卜法系统、卜筮制度以及有关数术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崖画又称岩画,艺术界对崖画的定义是:“古人在峭壁陡崖上刻绘的人物图形,艺术上称为‘岩画’。”从艺术角度讲,这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它确实是古人的原始绘画艺术。但是,古人作崖画之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鉴赏、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记载某一神话传说;反映某一原始思维观念等等。那么,从人类文化这一角度讲,崖画就应称之为“崖壁记事”、“崖壁神话”、“崖壁观念”,简要概括,即“崖壁文化”,从学科角度讲,就应称之为“崖画学”。  相似文献   

15.
陶磊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26-135,125,161
上古时代的吴越文化,其文化基质与中原文化有明显差异,不存在中原文化中的类似于萨满主义文化的巫统与血统分疏的文化结构,其中没有祖宗崇拜,是单一的崇拜自然神灵的文化。由于缺乏血统观念,这种文化没有出现类似中原的限制他人政治、宗教权力的历史事件,始终崇尚平等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其文化发展经历了从巫术到数术的历史发展步骤,并且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单一的政治、宗教结构,决定了这种文明的基本面貌必然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6.
江西赣江—鄱阳湖地区,历来是“控蛮夷而引瓯越”之要冲,处在南北和大江中下游之交汇点上,被古人喻为“吴头楚尾”。因而,这块地方在古代成为各种文化交汇和结合的大熔炉、转运站,青铜时代初期,强大的中原商殷文化,南来到赣江鄱阳湖一带,曾几何时—大约经过几百年光景,就被当地土著文化所吞食,不复存在,而成了吴越文化圈子里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包括阴阳家在内的先秦诸子应运而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这时代的精神脉息在于人们的终极眷注的重心从"命运"到"境界"或由"命"而"道"的转移.就这一点而言,已经有了相当的"境界"意识或"道"的观念的阴阳家,与还不曾达到"道"的觉悟而处在"命"或"命运"感笼罩下的数术家显然不同,但没有疑问的是,阴阳家在先秦诸予中比任何其他一家都更大程度地承受了数术家的遗产."五行"摄于"阴阳",因阴阳消长而有五行相生,也因阴阳消长而有五行相胜.由重于五行相生而有"序四时之大顺"以倡说"月令"的阴阳家,由重于五行相胜而又有主张"阴阳运"以发明"终始五德"的阴阳家.前者与数术中的"天文"、"历谱"、"五行"的因缘更深些,后者中最具典型性的则是自成一家之言的邹衍的学说."尚德"的价值取向使脱胎于数术的阴阳家不再置身于数术家,而其对于"有国者"的"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的寄望,则使其近于儒家之学却又有别于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之道;阴阳家在老子、孔子学说出现后重新回味了数术,但对"命"的再度眷注已是在对"道"的深切瞩望中.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的成书、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忠 《船山学刊》1996,(2):101-112
在距今二千一百年前的西汉前期,江淮之间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数千名“俊伟之士”,云集古都寿春,探讨天下兴亡,研究学术方技,而他的倡导者,就是被南宋史学家高似孙称为“天下奇材”的淮南王刘安。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6,(6):32-37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崇天的文化。天不是位格化的绝对实体,而是一个"如在"的神圣对象。古人借天命论证政权的合法性,或借天来约束君权,其深层都是德的观念。此时,"天"代表着正义或神圣的宇宙法则,对人构成一种道德律令。天地因其化育万物、公而不私、予而不争等德性,被古人当作人类行为的伟大典范。古人尊天、法天的主旨是以德性来配天,即依照所谓的天德行事,以天来指引人的在世方式。如果人的德性达到了天的高度,便是"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0.
寻迹徐福     
在建城1180周年之际.宁波被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正在成为这个时尚的现代都市最新的经典。寻访古人的遗迹。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而言,也许是走近历史、解读文化的一种最生动、最富意义的尝试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