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劳动主体性与黑格尔意识主体性内在勾连的揭示,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切旧形而上学的抽象意识存在及其现实建构。以"感性"思想为中心,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实践"等层面论证了"感性"作为历史活动构建的人类生存前景。由此,马克思不仅超越了费尔巴哈受动的感性存在,而且克服了一切旧形而上学的意识内在性困境。  相似文献   

2.
陈蓓洁 《社会科学》2023,(12):26-39+65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和逻辑起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挽救了被自我意识异化为“物性”的对象之真实性,感性原则被内在充实为感性—对象性原则。感性—对象性按其本质要求,不会仅仅是作为对象的感性,它同时必定是作为活动的感性。在对感性的活动性本质的开显中,马克思首次在理论原则上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通达。为了进一步揭示现实历史本身的自我批判运动,马克思将感性活动的原则推进到物质生产领域,开启了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感性活动之现实历史的表达,与感性活动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通达历史本质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3.
柳祥美 《江汉论坛》2006,4(1):63-66
对象性活动原则,作为马克思实践原则的雏形或初拟形式,是马克思早期著作尤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讨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马克思在全新的思路上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理论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自我活动”原则加以创造性整合的结晶。它实际上是展开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打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钥匙,是理解和重建当代人与自然界现实统一性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实践唯物主义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能动的实践观;同时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赋予人以社会实践的本性,从而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新的理论视界。通过实践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活动阐明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了哲学主观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近代哲学的本质规定之一,主体性问题则是近代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极致的发展。费尔巴哈依据对象性原则所进行的主体性批判虽然给主体性哲学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这种批判最终还是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并没有摆脱主体性哲学的内在困境。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不但为主体性批判的完成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基础.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绝不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简单拼凑,而是在对二者的批判超越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仅体现在对辩证法的改造,更体现在深层次的哲学基础的超越,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也不仅仅体现在对其感性直观的超越,更在于哲学的回归.同时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也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的超越,开启了全新存在论视域.  相似文献   

8.
通过“感性 -对象性”学说 ,费尔巴哈确证了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人本学基础 ,恢复了人本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通过“你 -我”关系的论证而确立的“类关系”思想 ,其基本形式是感性直观和人与人对象性关系的当下直接性 ;从费尔巴哈“类关系”到马克思“社会关系”之间的理论变革 ,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觉追随和批判超越的结果 ,两者的界限特别体现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对待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立场上。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关系,通常认为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桥梁,甚至说没有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应该说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批判基督教,以感性唯物论改造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是有启发。青年黑格尔学派许多成员都试图改造黑格尔哲学,惟有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倒立的关系纠正过来。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的自白为哲学宣言,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世界提升为自然本质力量的实现——劳动创造世界;并以实践连接思维和存在,实现了超越黑格尔的哲学革命。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论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各种歪曲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展开批判,在论战中开辟实践哲学道路。问题在于达到形而上学巅峰的黑格尔哲学是否包含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所需的思想元素?马克思是否与黑格尔决裂转向费尔巴哈?没有费尔巴哈是否就没有马克思哲学?通过比较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文本,实践唯物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基础及路径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0.
张红岭 《理论界》2011,(8):11-12
我们谈论马克思哲学,离不开谈论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在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表述存在差异,这些表述固然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可以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但有时会错失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使马克思哲学新原则得不到突显。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关键词,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过程出发对这三个核心词进行梳理,以期更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新原则,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陈立新 《学术研究》2006,4(8):34-40
马克思整合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实践”,从存在论原则上与近代思辨哲学进行了划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需要把握实践原则的存在论意义,真正倾听马克思的声音,守护和弘扬思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当费尔巴哈试图以感性对象与直观拒斥黑格尔哲学的时候,由于陷入对象性关系与直观的方法,这种感性原则并没有贯彻到底,最终导致了自身哲学的矛盾.马克思则通过感性活动,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上升到感性主体,为感性注入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将感性活动原则贯穿始终,达到了一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这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感性自身的完善性与哲学原则的贯彻性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哲学之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对"人是什么?"问题的追问,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活动"之命题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此问题的回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回答了"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作什么?"这两个子问题,而对于"我能知道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深刻的回答,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即以科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中介了对于"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做什么?"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是对象性活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哲学本体论基本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是从"马克思哲学1.0"到"马克思哲学2.0",而非"两个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提出现实个人的活动是一切历史展开的前提与动力,这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所认为的一切历史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所认为的爱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动力等观点.马克思把感性活动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与规律,这不仅为其历史观找到了哲学的与经济的基础,更是解答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6.
自然和人的关系构成了哲学史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观念作为前提,从而缔造了一个思辨哲学的神话。费尔巴哈等人虽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但难以逾越其批判对象,这和其哲学前提的非现实批判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前提,从而动摇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及其体系。将历史和人民统一起来、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17.
何建津 《兰州学刊》2005,1(5):55-57,18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所在.该著作在哲学前提上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同时也给了费尔巴哈过高的评价;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前提的同时,也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拯救了出来.马克思正是在继承、批判中超越了他的两位哲学前辈,提出了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是历史得以唯物主义起来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唯物主义的.而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起来,就必须克服抽象的人,回到现实的人,并使抽象劳动转换为具体劳动.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抽象的人以及黑格尔哲学抽象劳动的扬弃,既窥见了作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使历史得以唯物主义地存在的秘密:劳动,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马克思通过劳动探究历史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的,感性不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性,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感性存在,所以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与人本主义是统一的.但是,费尔巴哈所谓的感性和人依然是"哲学家眼中"的感性和人,依然是抽象的.他的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感性与人仅仅在观念中获得了统一,在现实中是分离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于把感性存在进一步发展为感性活动,使感性确证了人的主体性,感性成为了现实历史中的人本身,这就是马克思的感性生存论.  相似文献   

20.
冯景源 《东南学术》2008,1(1):16-25
"对象性"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思辨辩证法提出和使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表示的是与1843年《批判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不同的又一次"头足倒置"的批判.这次批判的重要特点,使唯物史观的制定从市民社会进到政治经济学;所以,是历史观启开经济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对象性"思维方式在内容上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的具体性,马克思称为"严格现实主义的";二是辩证法关注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称自己的辩证法为"科学辩证法",以便与黑格尔的只注重观念与逻辑的思辨辩证法相对立."对象性"思维方式是与唯物史观理论制定的"推广论""应用说"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