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朝鲜文人金泽荣对司马迁与《史记》非常推崇,不仅从史学、文学等角度高度评价《史记》,在评价他人时,更是以司马迁与《史记》为准的,论述他人文学渊源时常常追溯到司马迁与《史记》。在编撰《韩史綮》、《校正三国史记》、《韩国历代小史》等朝鲜历史著作时,金泽荣积极向《史记》学习,践行司马迁的史学观,秉承"实录"精神进行撰写。  相似文献   

2.
在古文评点系统中,《史记》尤为后人所重。明代是《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期。茅坤的《史记抄》用心独到,评论精妙,且多发明,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史记》评点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茅坤极为推崇司马迁叙事才能,着眼于探求《史记》章法严谨、摹画精妙、手法多变的"叙事之法"。并且抓住历史人物塑造的个性化特征,挖掘《史记》的写人艺术。茅坤认为史迁之文独具"风神"之美,呈现出"遒逸疏宕"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3.
《史记》中有许多由两个同意虚词构成的"重言虚词",这些虚词其中有些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司马迁对它们进行了改造,有些则是司马迁自己的创造。《史记》中使用这些"重言虚词",很多是由于文学性的需要,也有很多是源自文章音乐性的需求。司马迁对"重言虚词"的广泛使用,在虚词的发展史上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史学名著《史记》的“互见法”是司马迁处理史料、表达史观、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仅显示了司马迁对客观史实的主观认识和倾向性,而且体现了《史记》整体性的严谨构思。注意到“互见法”在《史记》中的作用,我们对司马迁不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耗费了长达十五年的心血完成的一部巨著。自从这部巨著问世以后,注家蜂起,历代不衰,以《史记》名家者甚众,以至形成专门学问。在汉代就有徐广等人为之注解,随后增补辑注的主要有: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三家。《集解》以广征博引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著,《正义》则详于地名注释,它们为后世研读《史记》提供了种种方便。但是,“三家注”也存在许多错误,时有穿  相似文献   

7.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直接的是散文。司马迁的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被视为巨擘,被后人当作一种典范,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戴名世、方苞等,都是高举学习《史记》的旗帜的。从他们对《史记》的推崇和师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记》对古代散文的兴盛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韩、柳与《史记》朝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杰出的散文家,他们都十分推崇司马迁,十分爱好《史记》。柳宗元最了解韩愈,在当时他就说过:“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扬雄。”韩愈自己也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  相似文献   

8.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书写原则和思想法度,司马迁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春秋笔法"的新境界。司马迁从"春秋笔法"的角度处理材料、描写人物、传达道义,不但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更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史记》中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7,(6):31-36
司马迁《史记》载录五帝至汉武3000年史事,勒为一书,共52万多字,开纪传体史书之先。班固《汉书》约80万字,记前汉一代史事,其中汉高祖至武帝太初以前,内容多据《史记》。今考《汉书》参考《史记》之篇章多达61篇,因此,《史》《汉》对读自《汉书》书成以后屡有出现。《史记》成书以后,流传不广,甚至因"微文刺讥"而号为"谤书"。至于《汉书》,极载汉之盛德,传习者众,评价似与《史记》迥异。其实,二书内容相同之处甚多,何以一为"谤书",一为歌功颂德之文?据二书互见之文,可见其中之《春秋》笔法,以及班固《汉书》之史家精神与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 ,《史记》研究成果之多 ,可谓汗牛充栋。以个人所见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义理方面 ,对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撰写目的进行探讨。 (二 )考据方面 ,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时代背景、书名变化、史料来源、编纂体例、版本情况以及若干专题进行考证。 (三 )辞章方面 ,对《史记》的文学意趣进行赏析。这三个方面对推动司马迁及《史记》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研究者各执一端 ,往往妨碍了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为此 ,我主张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应兼…  相似文献   

11.
《史记》成书年代及司马迁死因考罗庚岭湖南怀化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我认为《史记》成书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兹将理由申述如次:一、司马迁作《报任安书》时,即征和二年十一月,《史记》尚未成书。《报任安书》(以下简称《报书》)称:“仆诚以著此书,藏...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划了许多人物,尤其是悲剧式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司马迁的生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是司马迁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把《史记》比作“无韵之《离骚》”。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史记》中不仅有《骚》之情,《骚》之旨,而且《史记》与《离骚》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基本相似。一句话,《史记》中明显地存在着《骚》影。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刘熙载说他是“学《离骚》得其情者。”(《艺概》卷一)。可见《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诗与史之间,本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离骚》中有着饱含激情的史:“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而《史记》中则处处流露出带有《骚》情的诗:《屈  相似文献   

14.
我院池万兴教授的新著《史记与民族精神》一书2009年元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这是池万兴先生继1995年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第一本专著《司马迁民族思想阐释》(该书1998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之后又一本《史记》研究的力作,也是他的第10本学术专著。该著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书共36万余字,分上下两编共16章。  相似文献   

15.
君子从孔子以后被逐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述了五种可以列为君子的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君子观。《史记》中为历史人物作传时十分注重人物的道德品质,每传结尾都有赞语对传记中人物进行总评。太史公司马迁对《史记》中历史人物的选取以及史实故事的提取都深受其君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纵观《史记》全书,使用对比手法比比皆是.研究《史记》中的对比手法,对于正确评价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和借鉴司马迁这一高超的艺术技巧,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从《史记》的思想性和篇目结构方面剖析司马迁的对比手法,并对对比手法何以成为《史记》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汉代史官称太史令,亦称太史公。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他自称太史公,又把自己的著作称为《太史公书》。(后世习称《史记》)因此,后人一直把《史记》中的“太史公曰”部分,看作是司马迁对史事的评论。  相似文献   

18.
《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司马迁第一次以传记的形式,成功地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为我国文学提供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宝贵经验,莫说后世写实性传记文学,就连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都广泛地吸取与运用。如金圣叹说:“《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史记》的伟大艺术成就,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振军 《文史哲》2013,(1):64-71,166
裴骃《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注释之一,其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早期不同版本中珍贵的《史记》异文和评注资料;展示了早期《史记》注解的特点,包括徐广所开创的以《史记》注《史记》的研究方法;裴氏以深邃的识见、精当可靠的征引,"增演徐氏"。  相似文献   

20.
池万兴教授的《(史记)与民族精神》在2009年的元月由齐鲁书社出版了,无论是池先生本人还是《史记》的研究者,自然是由衷自腑地高兴。1995年,池先生出版了他研究史记的第一本专著《司马迁民族思想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