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与以往乡风文明建设相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使命、逻辑和进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是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履行乡风文明建设使命要遵循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的要素自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向其外部系统开放、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有效联结的逻辑。在具体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要立足乡村文化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风文明,同时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围绕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2.
"乡风"作为中国农村伦理道德和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乡风文明与否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效果。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号召下,乡风文明在家庭、经济、生态以及治理方面面临一系列道德失序危机,这给乡村振兴带来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乡村治理出现道德失序现象的根源,并从创新治理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以及发展农村经济三方面对乡村治理作出展望,可以为新时期有效治理乡村和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美丽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开工作部署。乡风文明,就是要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亟须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尽快扭转农村社会道德滑坡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一要提高全社会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四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浅谈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进党章,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大战略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尤其在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之后,乡风文明建设价值蕴涵的阐释和具体实践的总结,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蕴涵在于守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兴盛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围绕这六大紧迫任务展开具体实践;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依靠组织保障、物质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李娜 《云梦学刊》2021,(3):119-124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都是协调行为的重要规范,两者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决定规范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实现形式的是投入的边际社会收益。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依赖的是非正式制度,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正式制度,还需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乡土文化、风俗乡规、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为推进非正式制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做好政策的宣传与教育;寻找"乡土基因",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共振";借鉴风俗乡规,实现乡村善治;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不仅是儒家孝治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当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根源.孔孟的仁孝观不仅强调要孝亲敬老,而且将其上升为治国之道,孝治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伦常.而我国近些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乡村文化衰落与凋敝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基于儒家孝治思想的乡风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积极推进孝治思想与乡村教育、与乡村移风易俗、与建设美丽乡村、与基础保障相结合,使孝治思想落地生根,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8.
作为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高地的乡村学校,要在乡村振兴中对乡风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其德育的作用就不能被忽视。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乡村学校德育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传承优秀乡土伦理和提高乡民道德水平的时代使命。当前乡村学校德育存在着目标受困于城市化倾向、内容忽视优秀乡土伦理、实施疏离乡土生活世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学校德育要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思维,彰显德育目标兼容性;依托优秀乡土伦理资源,赋予德育内容乡土性;回归乡土生活具象世界,提升德育实施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杨增岽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47-154
我国乡村振兴目标包含着培塑乡村新文明、新风尚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现不仅要关注经济等直接外显性因素,还要关注内隐性文化因素的建设,通过移风易俗,实现对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的培育,焕发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之文明新气象.基于"九州异俗"转化为"六合同风","浇风漓俗"转化为"美风淳俗"两个取向,针对婚丧嫁娶、信仰等风俗,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移风易俗,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移风易俗的开展仍存在不少问题,这要求多元主体共同解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更好开展,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青海以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目标,以移风易俗为重点,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制度等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三下乡",为基层乡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和有效智力支持。强化村民自治管理,推行"一榜两组三约"自治制度、"五严禁一承诺"村规民约、"7531"工作法、"2+3+X"治理模式,规范引导群众言行举止,扶正群众价值取向,营造向上向善社会风尚。强化依法治理、依法办事,依法推动信仰文明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对巩固边境地区长期稳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中朝边境乡村全面振兴面临以下困境: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文化振兴载体缺乏、乡村治安防范能力降低。全面振兴乡村路径应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聚集乡村人才,增强乡村内生动力,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治安防范能力,维护边境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乡村承载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为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而发展红色旅游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前,红色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多元主体联动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聚焦现实问题,通过强化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凝聚多元主体等有力措施发展红色旅游,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旅既是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着力点之一,也是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重要工作领域。文旅分治时期,乡村文旅基于市场倒逼而自发地实现了项目化的融合发展,但在文化维度上不能突破乡村文化传承困境,在经济维度上不能解决旅游经济漏损问题,无法形成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宁波的"一人一艺"乡村计划,以艺术普及为主旨和核心,为乡村文旅融合内生发展提供了多维动力机制:文化动力,以公共文化服务激活乡村文化内在价值;空间动力,以公共文化服务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空间;经济动力,以公共文化服务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一人一艺"乡村计划及其实践,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来保障乡村文化成长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关联带动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为乡村从内部推动文化建设、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战略设计和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4.
张众 《山东社会科学》2020,(1):134-138+1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通过分析乡村衰落现状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联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乡村衰落现象的全面提振。乡村旅游对于落实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此,乡村旅游要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驱动作用,积极克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15.
牛艺飞 《社会科学家》2022,(9):56-60+7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其实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内展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旅游能够发挥本土地域与产业优势,优化农业结构,能有效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福利;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之一。但是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妨碍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权属、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与乡村旅游的监督管理等。基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实践功能,有必要在土地制度、旅游环境保护、法治化程度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何志武  陈仙宇 《重庆社会科学》2021,(10):前插1,6-16
三峡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事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接续问题,是我国推进传统深度贫困区域接续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样本.基于库区深度调研,在梳理分析库区脱贫攻坚主要经验和库区振兴梗阻的基础上,提出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和路径:强化党组织建设、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转换政策举措、培育库区特色产业和引导文明乡风,以期推动库区农村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织密城乡融合网络,统筹新型城乡融合关系,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逻辑。当前,在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城乡产业融合配套不协调,乡村生态资源使用不当,人力资源短缺,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润色以及乡村整体治理效能偏弱。鉴于此,要抓住乡村振兴的重点突出问题,通过健全科技转化的配套,加强乡村产业融合协调;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助力乡村人才集聚;提升乡风文明内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深化培育制度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等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网络,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展现为传续乡村精神血脉、构建淳朴和谐乡风、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坚持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求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因素的同时赋予其新形式、新载体,另一方面要求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文化的新内涵、新样态。新时代,面对文化传承主体缺失、文化体系散乱、地理文化隔阂以及技术鸿沟等挑战,乡村文化建设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强化主体担当意识,统筹推进文化设施、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三位一体构建,完善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以数字赋能为导向推动文化传播数字化,真正发挥文化启迪心智、滋润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乡风是乡村社会的灵魂,文明乡风的塑造需要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等载体的帮助和支持.在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乡风仍然受到低俗文化、陈规陋习、愚风昧俗等一系列不文明现象的挑战.乡贤组织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和团体,是凝聚社会资源的可靠平台、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力量和缓解基层矛盾的得力助手.因此,通过创建文化帮扶型、协同共治型和三级联动型乡贤组织,能更好地繁荣乡村文化、构架沟通桥梁,从而推进公序良俗形成,培育乡村社会文明新风尚.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衍生的乡村文化,具有道德教化、伦理规范和价值引领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应有之义,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实现城乡二元文化和谐共生,是应对乡村"空心化"、乡村精神边缘化和乡村精英没落等诸多文化困境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