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轮廓的勾勒、坐标定位的呈现及其功能作用的揭示,离不开对其聚集动力机制及其可能空间的考量。作为介于五四知识分子与延安知识分子之间且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共知识分子,其与赣南闽西乡村社会关系及文化权力网络具有高度同构性、共生性。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是民国知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知识人并不构成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的第一身份。中央苏区时期在力量上并不占据优势的政治人,不得不凭借其知识人、社会人的"身份"支援、掩护和推进中共革命。因此,从角色转型下的合群及其跃迁、权势网络下的声望及其呈现、遭逢巨变下的必然及其偶然三个维度对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动力机制予以分析,有利于从新的视角、变量、路向找寻中共革命宏观叙事之下的微观面向及其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的发展面临道义缺失的困境时,回顾五四时期民生道义优先原则如何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如何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现代性革命的胜利,是有意义的.文化选择中的重要主体性先验框架是:文化主体对现实的人的状态、特别是弱势阶级的状态的关注,道义优先的原则成为抽象的“国家命运”之实际内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众,特别是工农大众的道义关怀,不仅超越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启蒙追求,也超前于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中的心灵矛盾,意味着自我改造.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既是制度的革命,也是观念的革命,后一革命的意义是不容易认识清楚的.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与知识分子都从各自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对方角色。互视中的角色定位带来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事业中的互动:党的领导集体通过确立角色归属与认同,构建新的话语体系,以革命话语与工农话语书写思想文化等路径,使知识分子具备必要的主体资质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本力量;广大知识分子也在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形成及其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助推党的领导集体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经历了由潜在的化大众的启蒙者到现实中的被改造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这是当时农民为主体的政治力量崛起和文化期待旺盛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使然,也是知识分子借助革命诉求弥补自身文化人格缺失的艰难的心路历程.经过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延安知识分子最终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资质,并在同工农相结合的改造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成因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在延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也展现了其来源面广、背景复杂;层次较高、聚集大批专家学者;思想上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弥补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缺陷,初步实现与工农群众结合;改变阶级属性,实现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以及实现各界知识分子大团结等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尊孔思潮在民国初期之所以能够一度十分高涨,人为因素固然重要,然而,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值得注意:思想界的彷徨与迷茫为尊孔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舆论环境,民众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普遍渴望为尊孔思潮的出现提供了精神市场,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危机感是尊孔思潮兴起的深层次诱因,恋旧心理是尊孔思潮兴起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的起点。传统文化、科学民主启蒙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汇聚论战,深刻地影响了其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陈独秀在这次复杂纷纭的思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 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是五四时期的两大主题。但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者是具有现代素质的一批知识分子率先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以独立的品格在旧文化的废墟上草创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认为,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党的力量的来源,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党不仅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武装上“准备自己”,同时还必需以同样的方式去“准备群众”。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正确地认识和组织民众,提高民众的组织程度,是党准备群众的过程,亦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党领导下的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力量 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掌握较多的知识信息的一个部分。由于知识分子知识丰富,接受新事物快,在党的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共产主义的和爱国的知识分子,都希望祖国尽快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因此也就希望在改革事业中施展自己的才能。自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合作共同创造历史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今天,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进行总结,批判我们在这一问题上至今仍然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以便在实践上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般劳动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张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曲广华 《北方论丛》2007,1(6):91-94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盛行,马克思主义被夹杂在其中,与之同潮共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载体,就是各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立的形形色色的社团。每个社团都是不同思想的实践者,其实践的结果就是不同思想进行比较、鉴别和争鸣的最后分晓。科学者昌,谬误者亡,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正是各种社团争鸣、比较和鉴别的结果,科学思想相争而兴。  相似文献   

12.
以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本,注重在变革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表现在:把保障大众利益与教育引导大众相结合,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把满足大众的感情需要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相结合,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吸引力;把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与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相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嫁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民间立场和田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广云 《江海学刊》2004,(2):211-21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象化观念性现实存在,可以从三个基本视角来看,一是把它看做意识形态,二是把它看做理论体系,三是把它看做文化现象.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它蕴涵着"官方立场";作为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专家学者学术研究的文本符号系统,它蕴涵着"知识分子立场";作为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内化积淀于民众心理状态中,渗透附着于民众生存状态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它蕴涵着"民间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民间立场"是原生态的,"知识分子立场"是次生态的,"官方立场"是又次生态的."官方立场"通常从"政治语用学"或"政治解释学"的视域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版本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则往往是"知识分子立场"的表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田野研究",是在"民间立场"上借用人类学、民族学术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它主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揭示内化积淀于民众心理状态、渗透附着于民众生存状态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人们所实际接受、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田野"."田野研究"的最终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间立场"的呈现,它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性质和程度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传播,启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并且为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民间立场"与"官方立场"、"知识分子立场"的视域融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改造中国的正确道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的思想学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革命实践的深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并最终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执著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且还积极投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应该说,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才最终把中国革命引向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规划的由来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具有广泛争议的一种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理论上 ,它延续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主题 ,并在形式上把它们发挥到极致。在直接的意义上 ,它的矛盾也是当代西方左派知识分子面对日益复杂的资本主义变化的矛盾。研究这一话语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和逻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启蒙、救亡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11,32(5):108-113
启蒙与救亡是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建构的重要驱动力。启蒙意识的确立是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中国社会及文化变革舞台,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走向了争取新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独立的道路。救亡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过程中既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又成为建构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它促成了知识分子精神内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启蒙与救亡的双向运动,共同培育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7.
王铁成 《理论界》2012,(5):83-85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工团互助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作为救亡的工具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受到立志救国的知识分子欢迎、接受与信仰,并把它们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指南加以运用。沈定一通过接触、学习、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农民观,成为较早注意农民问题的早期中共党员。沈定一农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农民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后来举行的农民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思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江河奔流,一泻千里。自然界的潮流的力量是很大的。在精神领域也有思想的潮流即所谓社会思潮。它的力量和作用也是很大的。研究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性,是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什么是社会思潮?如果说,汹涌澎湃的潮流是由深山幽谷千万条涓涓细流汇合而成。那么社会思潮便是许多个人思想的汇集。社会思潮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经济关系、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思想观点和情绪等形式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意识之中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经济地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公民观念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实践,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认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启发民众思想,塑造新型人格国民,达到“人的解放”,而启蒙知识精英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个人价值未被发现与承认。于是,五四启蒙知识分子以近代公民精神为诉求,从独立人格、个人权利、法治契约、功利取向、理性思维等方面输入西方公民意识,力图塑造新型人格的国民,承担起变革社会的重任,以达到国强民富的民族主义目标,但近代中国社会无法为公民观念的发育提供有效土壤,启蒙思潮面临外在困境与内在价值矛盾。  相似文献   

20.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为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社会主义构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