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有29回出现荐才描写,可分为自代、共事与单纯推荐三种模式。魏蜀吴三大集团的荐才存在差异,共同展现着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质。书中荐才的表现手法分为正面铺陈、补充叙述和侧面映衬三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荐才现象的表达策略。小说中的荐才描写,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完善小说的结构和脉络,丰富小说的广度和内涵。此外,还可反映出士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与"求用"心怀,映射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欧阳修与王安实目标一致,都是以抨击西昆体等浮靡文风,建立具有清新实用的文学风尚为宗旨,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及生活经历不同,在文学认识、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上,两人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即欧阳修更看重文的独立性和表现性,王安石则重视文的政治功用性。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0,(4)
从隋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进士科取舍的依据经历了从"公荐"、"公卷"加"程文"到"禁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演变过程,这也就是从"以程文考试成绩为主"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演变。这一演变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是通过对朝臣"请托"、知举官徇私滥取"重行朝典"和完备以封弥(糊名)、誊录为代表的一整套贡举考试制度来完成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比较好地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可以说,这一演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不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我们今天也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高度重视人才是二人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本文试就二人的人才观进行比较 ,以求借鉴。一、高度重视人才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盛衰荣辱。他说 :“夫材之用 ,国之栋梁也 ,得之则安以荣 ,失之则亡以辱。” ① 又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 ,古今之通义 ,流俗所共知耳。” ② 这些论述 ,言简意赅 ,入木三分 ,充分反映了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北宋中叶 ,赵宋王朝充满着内忧外患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  相似文献   

5.
提起欧阳修(一○○七——一○七二),不少人都知道他在安徽滁县(北宋叫滁州)做过知州,写过一篇《醉翁亭记》,现在滁县琅琊山还有醉翁亭遗迹。但是,知道欧阳修还在阜阳(北宋叫颍州)、毫县(北宋叫亳州)做过知州的人,可能就  相似文献   

6.
平民出身的墨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通过教育、培养"兼士"、"贤士"的人才目标,明确了"厚乎德性""辩乎言辞""博乎道术"的人才标准;强调了"尊贤""尚贤""用贤"的用人原则,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才使用与管理的措施与办法。墨翟的人才思想无不体现出以经世致用为根本的精神内核,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可谓是惊世骇俗的,并且对当今社会人才管理机制的完善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是庆历新政人士的政治领袖 ,欧阳修是他们的文学旗手。新政骨干多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 ,有十分可观的创作业绩。晏殊识才爱才 ,发现范、欧等人才 ,把他们推上政治舞台。新政人士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学观 ,在庆历时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庆历的科举与教育的改革 ,为嘉间人才与文才的辈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北宋诗风明显转型,当是在嘉二年(1057)欧阳修知礼部贡举之时;北宋中期诗风基本完成转型,应该断在嘉五年(1060)梅尧臣去世之时。欧阳修直接领导北宋中期诗歌革新,当他和王安石、曾巩、苏轼等成为北宋诗坛主流时,北宋中期诗风就从粗砺的纵横自由的李白式诗风,通过儒家学术思想代表韩愈为媒介,向理性的宋诗转型。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20,(5)
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以传贤反对传子,固然有其反对世袭的意义,不过自身也有诸多理论困难。孟子通过对政治权力授权逻辑的反思,指出天子能够以天下与人这一早期儒家禅让学说的理论前提违背了基本的政治授权逻辑,从而重构出天子荐人于天、天与之、民与之这样综合三者的天子权位授予主体。其中,天是虚悬的至高主体,民是实质的授权主体。由此孟子构想了摄政、三年之丧、避让、民众讴歌等天子权位授予程序,重新解释了尧舜相继为王的正当性。孟子的重构,仍然继承了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中尊贤尚德的精神,并通过精心的程序设计,肯定除了代表天意的民意广泛认同以外,任何个体的权、位授予或自主宣告都不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北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为首领导的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蔡襄是其中的坚决支持者之一,在改革中,蔡襄不畏权贵,忧国忧民,极谏尽诤,阐明治道,“苟利国家,岂顾后患”的思想品格和坚强精神,是极为宝贵而值得发扬的。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十九岁中进士后,任漳州军事判官。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调任西京留守推官,时范仲淹因上《百官图》,并在论奏中讥切时政,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吕以“越职言事”并加诬“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罪名,落职出知饶州。当时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均因此案被牵连贬官。于是,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褒贤贬不肖,可见他是赞同范仲淹的政见、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